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走訪法蘭克福建築博物館「遊戲場計畫The playground project」展覽現場

文: 藍志玟 (Frau Dr. Chih-Wen Lan)

2019年11月9日到2020年6月21日,德國法蘭克福建築博物館展出「遊戲場計畫」,由瑞士都市規劃師Gabriela Burkhalter策展,目的是讓人們注意到兒童遊戲場的單調化,以及在電子產品盛行個人化的時代,如何讓都市兒童利用遊戲建構社會行為。

「以前的兒童遊戲場是個冒險場所,現在家長們阻止了這些創意」,Burkhalter在Zeit的專訪報導如此描述。她認為遊戲場的設置緣起,應是來自於十九世紀中葉波士頓的工人社區,遊戲場的設置一開始不是為了遊戲而是為了鍛鍊孩子的體力。體能訓練場構想由當時私人的幼兒園老師們組織,而有最基本的3S –滑梯,鞦韆,蹺蹺板 (Slide, Swing, Seesaw)等組成。百年來,遊戲場也有了一些轉變,策展者觀察到,現在遊戲場家長比小孩多,原因是以前家長忙於工作就讓小孩自己去遊戲場玩,一方面是現在中上階層家庭的家長也會陪小孩來遊戲場,希望小孩能藉由遊戲場訓練創造力。

Burkhalter認為遊戲場的設計是非常複雜的工作,需要許多不同專業的人投入其中,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經費,因為遊戲場設計的責任總是落在設計者身上,經費不足常造成無法讓其他專業者進場,如教育專業者。第二,對於未來遊戲場的設計,她期望家長能夠學著放手讓小孩自己去體驗學習,若家長只關注小孩的安全,是讓小孩放棄與他人相處社會學習的機會。遊戲場設計者認為設計最大的阻礙來自家長,因此建築師Richard Dattner故意設計一些小牆,讓家長離小孩遠一點,讓小孩有更自主的空間。

遊戲場計畫是巡迴展也是與當地設計團體實驗合作的操作,Burkhater與蘇黎世理工學院(ETH)合作專案:為孩子建構–蘇黎世遊戲場(Architektur für Kinder – Zürichs Spielplätze),目的是建構適合蘇黎世當地特色的遊戲場。

巡迴展這次來到的法蘭克福,展覽入口處說明了展覽主軸:此展覽呈現遊戲場雖然面積小,卻是城市中重要的場所。從遊戲場的改變可以看到從幼兒教學到創意與管理的意義轉變,當然還有對於建築與景觀設計師的角色–開放空間與藝術的關係。展覽呈現的不只是歷史,也是未來遊戲空間的刺激想像。遊戲總是在危險與淘氣作弄中相互交織。

展覽分為幾個主題,並在這幾個主題中列舉幾個具代表的創作者(建築師,雕塑家,教育家與城市設計者…等等):

遊戲文化–玩雕塑與環境 Play sculpture & environments

第一個抽象的雕塑遊具來自40年代戰後的丹麥,之後許多國家也跟進,也發展了相關產品,隨需求做調整。最好的例子是羅吉蟲(Lozziwurm)遊具(1972完成),為瑞士藝術家Ivan Pestalozzi所設計。

圖一:深受小孩喜愛的羅吉蟲(照片來源:作者)

遊具雕塑的起源與工業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雕塑來自於不銹鋼,混凝土,石頭,木材與繩索等工業化後改良材料。六零、七零年代後塑料來自壓克力與玻璃纖維等,塑造自由型作為臨時的模型材料,增加遊具雕塑型實驗性的可能。現在的工業化產品也趨向於長久保持的顏色,輕量化與低價。

六零年代後許多藝術家與設計師專注在小城市的遊戲雕塑設計,或是追求世界通用遊具設計。

地景遊戲 Play landscape

地景遊戲設計師主要在利用地景的特色做設計。掌握土地高低起伏的特色,利用混凝土,木材,水與沙子去模擬地景的空間變化。最大的地景遊戲計畫由日裔美籍設計師Isamu Noguchi於1933年在紐約提出,利用混凝土模擬地形的山形遊戲場,不過這個計畫剛開始並沒有被採納,但也漸漸刺激大家對遊戲場的想像。Noguchi第一個在日本完成的案子是在橫濱的National Children’s Land(1965-1967)。

七零年代因環保意識的覺醒,地景遊戲設計主題也漸漸傾向讓兒童多接近自然,時至今日仍是自然地景遊戲場設計受歡迎的主題。

冒險遊戲場 Adventure playground

從1930到1970年代,許多建築師與設計師致力於冒險遊戲場,不同的地方呈現不同的樣貌。1940年在丹麥有了第一個冒險遊戲場,之後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乃至於美國日本紛紛跟進,當然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呈現,但基本主軸仍是讓小孩本身就是設計者:小孩自己建構夢想的遊戲場。

冒險遊戲場的核心在於創造力,社會適性與自制力。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身體訓練的意義已經式微;因此,1970年後冒險遊戲場在德國漸漸受歡迎,家長團體對於冒險遊戲場的控制相當深,影響都市計畫者,但對教育就成了一個需要被討論的問題。

行動主義 Activism

1968年,藝術家Palle Nielsen執行以Model為主題的遊戲場藝術裝置,讓孩童爬跑跳撞,繪畫,釋放能量。類似的裝置在2013年的巴黎也曾舉辦過:

1968之後遊戲場設計的思想又有一波的轉變。遊戲場成為社區的實驗場,市民,家長團體,小孩或是學生們自主地投入遊戲場實驗,這一波稱為”Do it yourself”,他們自己建構想要的冒險場與設計遊戲活動。

開放空間成為學習環境場,學生將開放空間當作舞台表演或是藝術創作,美術館也以遊戲作互動教學。如Rozana Montiel的遊戲場,年輕人小孩子來此皆能找到創意的遊戲與使用方法。

圖二:墨西哥成多功能遊戲場(Project: Rozana Montiel I Alin V. Wallach/ Client: INFONAVIT/ Location: Manuel M. Ponce Housing Unit, Zacatecas, Mexico/ Photo: Sandra Pereznieto)
圖三:展場也是遊戲場,展區充滿了小孩驚喜的聲音。(照片來源:作者)

在展場中展示了幾座已完成的遊戲設施,提供給觀賞者,不管大人小孩皆可遊玩。

除了展示外,也配套安排許多關注法蘭克福遊戲場的活動。其中幾場為腳踏車之旅,帶著參與者關注法蘭克福的遊戲場、水岸空間與公園設施。

此巡迴展不只是喚起大家對遊戲場的重視,也收集各國遊戲場的特色,若台灣朋友有興趣想瞭解,可點以下連結繼續追蹤關心。

圖四:墨西哥城的都市帶狀遊戲場概念,小孩子溜滑梯,也是年輕人的表演場。(照片來源:作者)

avatar

藍志玟 (Frau Dr. Chih-Wen Lan)

輔仁大學景觀系助理教授。德國班堡大學(Otto-Friedrich-Universität Bamberg)紀念物保存(Denkmalpflege) 博士,專長文化資產保存、文化景觀、建築與環境設計史、建築保存技術。

輔仁大學景觀系助理教授。德國班堡大學(Otto-Friedrich-Universität Bamberg)紀念物保存(Denkmalpflege) 博士,專長文化資產保存、文化景觀、建築與環境設計史、建築保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