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Marsaxlokk漁村再生的參與式規劃經驗

文/摩登原始人

這次想要帶大家從荷蘭往南走,來到緯度與台灣相近的地中海小島國馬爾他,不同於許多台灣人印象中的歐洲國家,她的社經狀況與人民性格更容易讓我聯想到島國故鄉_台灣,只有兩個台北市面積大小的馬爾他又有地中海的心臟之稱,因為其位置的特殊,歷史上不斷經歷著被殖民的處境,直到二十世紀末期才成立獨立政權,開始以獨立國家的思維治理這塊土地,經濟上也不再仰賴過去殖民國家的資助或是剝削。

馬爾他重新全面盤點國家資源與優勢,啟動了後殖民時代的經濟蓬勃發展,尤其在觀光產業為馬爾他帶來了驚人的GDP成長,然而對本就地狹人稠、資源有限的馬爾他來說,環境附載力是否能夠承受大批的外國遊客湧入,是一個居住在島國上的國民都必須去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1960-2010 馬爾他北部海岸發展,海岸被眾多觀光飯店佔據
資料來源: https://bay.com.mt/10-vintage-postcards-reveal-how-much-malta-has-changed/、booking.com、PrettyWildWorld

擁有地中海迷人港灣的Marsaxlokk

Marsaxlokk港灣美景

地中海終年溫暖的氣候以及島內豐富特殊的自然及文化觀光資源是馬爾他發展觀光業最大的資產,當然也要歸功於過去殖民時代與歐洲各國的連結,讓馬爾他成為了許多歐洲國家避寒的當然選擇,踏入馬爾他的機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旅遊推廣大型廣告看板,除了以獨一無二的土黃石灰岩聚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首都Valletta之外,更讓人心嚮往之的是環繞之湛藍大海,沿海的村落與海港一年之中長達8個月被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簇擁著,位於馬爾他東南方的Marsaxlokk就是其中必訪的濱海小鎮。

Marsaxlokk作為全國最大同時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漁港,隨著地中海的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加上歐洲各國漁業競爭日趨激烈,Marsaxlokk作為漁港的角色日趨淡薄,當地發展的經濟重心逐漸從漁業轉變為觀光旅遊業。但觀光旅遊所主打的在地特色都緊密依附著過往漁村的歷史地位與傳統活動,兩者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來到Marsaxlokk,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五彩繽紛的漁港,平靜的港灣被傳統的土黃石灰岩建築所簇擁著,港灣內傳統的Luzzu船點綴著一望無際的藍,如畫一般的IG打卡夢幻景點讓人捨不得收起相機,沿著河堤漫步,相機不自覺地也捕捉到了沒有出航的漁夫們修補漁船的景象。若是拍照拍累了,也能逛逛由周末漁市演變成的每日觀光市集,販售著來自馬爾他各地手工藝與特產,成為旅人午飯前的最佳娛樂,中午時分帶來了Marsaxlokk最高的旅人密集度,轉眼間河堤廣場與大街被桌椅占滿,邊欣賞美景邊大啖新鮮現撈的當地海產,悠哉度過下午時光…

經濟開發主導的觀光型態,導致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急速流失[1] 

戰後全世界興起了一波觀光風潮,亟欲跟上世界腳步的馬爾他,並沒有長遠地思考快速經濟發展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外部成本施加在環境與傳統文化下所造成的改變,快速地猶如一記當頭棒喝,在欠缺細緻的地方空間規劃與歷史脈絡梳理,以及將居民排除於地方開發規劃過程,一連串的問題接連爆發:北方諸多的旅遊城市飽受噪音、垃圾及交通壅塞之苦,而南方的工業城市則經常為水與空氣的汙染所累。2015年首都Valletta的街頭爆發史上最大規模的遊行抗議,民眾與環保團體控訴馬爾他的居民正快速地喪失對綠地和海岸等空間的話語權、使用權與發展決策權,上述這些空間和土地已被大型的基礎設施或是財團的私人開發所壟斷。

而Marsaxlokk於戰後60年的發展更是見證了這一連串的轉變,急速商業觀光化所面臨的地方文化與自然遺產急速流失: 傳統漁市吸引的龐大觀光人潮導致的交通擁塞與停車問題、隨著人潮而來的垃圾處理、傳統豐富的漁村文化逐漸被單一海鮮文化取代,上述的問題讓許多原來的居民因為惱人的觀光人潮與喧鬧而逐漸選擇離去,空下來的位置輕易地被外地的資金和投資者拿下,計畫著飯店或是高級海鮮餐廳的進駐,標榜著新鮮現撈的海鮮有著進口冷凍貨源魚目混珠的風險,這些變化都讓Marsaxlokk逐漸失去了作為觀光賣點的傳統漁村特色,而現今這個海岸聚落正站在十字路口,決定著未來的永續之路該如何走下去?又有誰能一同前行?

Marsaxlokk水岸使用權的相爭

商業經營、漁民生活、濕地生態之間如何權衡?

目前Marsaxlokk的水岸發展是在一個長時間缺乏空間規劃、時間脈絡與傾聽民意的過程下的成果,在實際空間使用上也因此產生諸多的衝突。Marsaxlokk的水岸空間可以說是這個漁村的心臟與文化起源地,但也是所有開發與環境問題的根源所在,狹長的海岸空間聚集了許多對這塊空間有高度使用興趣的利害關係人們。

商販佔據了海岸街區

餐廳老闆將餐桌椅不斷向海岸擴張以確保觀光人潮因為海景第一排而選擇到餐廳用餐,市集商販總是選擇在人潮聚集的地方展示商品,同時傳統漁市也是在同一個空間的周末上演著,鄰近海岸旁的區域就成了飯店、旅館開發商所覬覦的地點,漁民們長久一來持續的使用這塊區域作為出海捕魚前的漁船休憩或是補網的場所,更是居民們最常碰面、閒話家常與社交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海岸周圍也存在著生態敏感的溼地,一直以來受到環保團體的管理與維護。

漁民利用海岸街區曬網修船
海岸街區被餐廳桌椅和陽傘佔據/周末假日雙向停車讓街道更加壅塞

急速觀光化的Marsaxlokk所引發的問題困擾著當地居民,居民們最大的憂慮來自對地方空間的使用與擁有的流失,以及對於過去歷史脈絡所累積文化的逐漸消失,他們傾向將共同活動空間的失去解讀成自身認同與文化傳承的流失,正如同Manzo and Perkins在其著作Finding common grounds中提到,透過在某空間長時間的交集與互動,居民對空間的概念逐漸演變成地方感,乘載著個人投射的情感,甚至是自我認同以及共同的集體記憶。

而這樣的恐懼以及對生活環境的不滿逐漸累積成為對政府以及開發單位的不信任感,然而從被殖民時期到獨立建國後極具開發導向的社會與政治氛圍,民眾習慣於仰賴政府的決策,同時也強力要求政府對其政策結果的負責,當缺乏溝通與理解的過程再次因為問題無法獲得解決而讓民眾失望,而民眾又因為不知該如何介入參與更加深了民眾對地方治理的無力感,無力感與不信任感的惡性循環經常讓地方治理對於政府單位或是居民而言都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漁村生活再生計畫: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從良性互動與傾聽開始[2] 

鑒於Marsaxlokk的觀光發展潛力以及尋求永續的發展方式,2018年馬爾他中央委託規劃顧問公司針對目前Marsaxlokk所面臨的問題希望透過與利害關係人的積極溝通與互動尋求眾人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法,於是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的漁村生活再生計畫應運而生,以參與式規劃為主軸,擺脫過去單向溝通的說明會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場直接深入民眾生活、活動場域的工作坊舉辦,以各種啟發性的設計促進彼此的對話與理解,使利害關係人間的溝通和協調能建立在了解彼此需求與建立共同願景之上,並發展出的實際可執行的行動方案。

最終達成了幾項共識與行動方案:考量海岸地區環境負載力超載,決定建置與鄰村和其他鄰近腹地相連接的自行車網絡,同時決定擴大與鄰近區域的觀光合作,避免人潮過度集中;也規劃出漁村外圍的綠建築停車場,讓海岸成為徒步區;在海岸的使用空間規劃上,也劃分出餐廳、市集商販以及當地居民各自屬於自己的可使用區域。工作坊所蒐集到的各項願景行動方案當然不止於此,據規劃單位表示,最理想的情形是在各項行動方案執行同時,參與式決策的溝通與對話繼續下去,唯有不斷對話彼此的需求、願景與困難,才能針對問題提出有效且被大家接受的解方。

當地居民聚集社交的海岸廣場

持續參與的下一步:培力居民自治溝通與永續經營

參與式規劃的過程中,當地居民的參與尤其重要,他們是一直以及未來會居住在這裡的人,使用著這塊區域,分享著這裡的資源,對於他們來說,對在地的治理像是一段找尋自我與所屬群體地方感與地方願景交集的過程,同時也是重新找回對地方話語權與決策權的培力過程。

地方感的培養-地圖製作

共同地圖繪製的過程-比較各自地圖的相似與差異

也因此,眾多工作坊的設計也是從這兩個著力點開始,透過引導式工具與方法,像是利用問題樹逐步發現問題的各項原因、讀出交互錯縱複雜的關係;或是透過對在地地圖的描繪、與在地連結的照片,可以梳理甚至重新建立起自身對當地的地方感。透過工作坊的引導與互動,比較彼此之間的相同或相異之處,能協助居民了解彼此、討論共識。

除此之外,透過不斷拋出各種問題的實地考察小旅行,培養和分享對地方的不同觀點,漸漸的,因為了解彼此和有效的對話,居民找回了對各個利害關係人的信任,在過程中也學會將對地方的關心轉化為發現問題與尋求共識和解方的實際方法和途徑,逐漸成長的治理信心驅動著源源不絕的行動。在Marsaxlokk的漁村生活再生計畫中,我看見了其培養出的參與種子,埋藏在每個公民的心中、觸發與滾動了後續的行動,而那也正是永續的地方創生最最需要的所在。


avatar

摩登原始人

有一顆不安於室的靈魂,但卻又容易滿足於美食、自然與溫暖的擁抱,總是在追求有意義的平凡生活,目前結論就是,不用想太多,去做就對了

有一顆不安於室的靈魂,但卻又容易滿足於美食、自然與溫暖的擁抱,總是在追求有意義的平凡生活,目前結論就是,不用想太多,去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