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草」之外,台北需要更生態、包容更多使用者的公園綠地設計

文:圓臉貓、punkelephant
圖:Christine Lee
編輯:YuLi

近日,台北市一連出現雙連綠地、松榮公園兩處公共空間改建的爭議,反對改建的倡議團體,提出「要草地,不要公園水泥化」的訴求,反對隨著空間改建,減少的綠地面積,以及增加的設施物,包含涼亭、遊戲場等。確實,從帳面上看來,台北市人均綠地面積低得嚇人(編按:人均綠地的綠地範圍包含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廣場和河濱公園,台北市人均綠地面積為5.3平方公尺,遠低於WHO所建議的人均綠地面積9平方公尺)。然而,把公共空間還原成草坪,是否為讓增加都市綠地面積、讓都市更生態的唯一解?是否有必要將綠地與公園的諸多民眾使用需求對立?「生態」的公園環境,如何透過景觀設計,盡可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本篇文章用公園重度使用者與生態工作者的角度,試圖撐出一些互相交流的空間。

台北市人均綠地面積遠低於WHO所建議的人均綠地面積

都市草地的既有生態為何?如何增長城市中的生態多樣性?

亞熱帶都市的草地環境,通常會有一些常見的鳥類活動,例:麻雀、八哥、喜鵲、鴿子等。若在附近有樹的條件下,白頭翁、綠繡眼、紅嘴黑鵯、台灣藍鵲、黑冠麻鷺等,也會出現。如果有水體,燕子等也會冒出來參一腳。而在地上爬的,則是蝗蟲、蟑螂、鼠婦、蚯蚓等昆蟲或動物。這些動物幾乎是人造都市環境裡最適者生存的群體,對於都市環境的各種擾動,也習以為常。換句話說,最糟的都市生態就是這樣了,不管怎麼改建,部份水泥化設施,部份為遊具,這些動物也不會減少。因此換個方向,我們可以思考的也許是,在僅有草地之外,怎麼樣的生態景觀設計,能夠增加比現狀更好的生態豐富性?

運用複層植栽、營造多元棲地

草地蚊蟲多怎麼解?營造多元的棲地把蚊蟲的天敵引來吧!

 「公園」作為公共空間,本是西方文化移植的產物,也不難理解大眾對於都市綠地的想像,多半來自溫帶氣候下西方國家的城市公園。然而在亞熱帶與熱帶交界的台灣,在草地上休憩的感覺,跟溫帶氣候下的公園有什麼不同呢?

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蚊子。潮濕的熱帶夏季降雨蒸散速度慢,下完雨,草地盡是一窪一窪的積水。積水的草地與落葉,便成了蚊子生長的溫床,同時水窪裡的藍綠藻是小黑蚊的食物,也成為完美的小黑蚊生態棲地。因此,大安森林公園的管理單位,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金錢在防蚊。

亞熱帶、熱帶人造植栽環境最大的問題、也常在景觀設計中缺乏被考慮的,是無所不在的蒼蠅與蚊子。常常歪打正著的不小心"營造"了他們的棲地,這樣的公園,自然很可惜的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若要用自然生態的方式滅蚊,就得在景觀建築設計的安排上,營造可以使蚊子的天敵棲息的環境,例如:青蛙、蜻蜓、燕子、蝙蝠等。單單只有樹林及草地,是無法營造天敵的環境。無怪乎大安森林公園入口擺著防蚊液,並得花上大筆維護管理經費勤快的去除藍綠藻及掃除落葉。

當草地空間對上了孩童遊戲,多元需求足以被滿足嗎?

無論國內外,常見在討論當代都市環境下兒童遊戲空間的場合,總是有一派民眾的立場說的不外乎是:「我小時候也沒有遊戲場,在都市巷道與鄉間奔馳玩耍長大多快活!」、「孩子的天性就是不管在哪裡都可以玩,不應該過度設計環境,讓他們失去自由探索的空間。」於此,專精於都市兒童環境的地理學家Lia Kartsen一針見血表示,過去的都市環境不如今日交通擁擠,兒童得以在道路、人行道等空間玩耍而不遭遇交通意外。但當今的都市(至少台灣的都會區),早已不適用上述的情境。關於遊戲對兒童發展是何等重要的事,在此就不多做贅述(延伸閱讀:打造豐富好玩的兒童遊戲城市–必須先定義「兒童友善」),在有限的都市綠地空間中,若僅規劃草地空間,是否就能滿足多元的遊戲需求呢?

以當今世代孩童的需求面來看,攀爬、速度感、前庭及觸覺(末稍神經)刺激,若能透過遊具輔助的增加豐富度,都是培養下一代肢體及富有挑戰性發展的重要因子。在平坦的草地上要驅使孩子們運動,除了考慮氣候的適宜性(夏季炎熱、在無遮蔭的草地上奔跑易中暑),球類及鬼抓人等團體遊戲是比較可能的選擇。然而團體遊戲是否會擠壓到其他使用者的空間(曬太陽的老人、年紀更小的孩童),也是設計上能夠並需要面對的題目。

設計自然遊戲場,使孩童的遊戲,不局限於遊具或草地

如果兒童遊戲空間能透過景觀設計,與自然環境有所呼應,自然遊戲場則能使孩童的遊戲行為與空間不拘限於遊具或草地,應是兩全其美的解法。

透過設計,我們可以加入許多不同的自然元素,例如爬樹、或透過地形與喬木,營造出相當受兒童歡迎的擺盪設施。以爬樹為例,爬樹為四肢及大腦運動,先想好手怎麼抓,腳怎麼踩,再運用上臂的力量,把身體撐上去。能爬上樹的孩子,又多了幾分自信和驕傲。談到樹種的選擇,適合攀爬又適合都市公園環境的樹並不少,如:黃槿,榕樹,樟樹…等。然在維護管理上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大樹不能修的像火柴棒,要把原本枝條確確實實留下,像一棵森林的大樹,這樣才是孩童能爬的樹。除了草地外,若再加入不同的植栽、地景設計,就讓兒童遊戲更多元豐富。

與自然共同設計 也看見不同的使用者

走訪公園可觀察到,大多的使用族群為老人與徘徊在兒童遊戲場的孩童和家長。老人的使用習慣,多為聚集於遮蔭處休憩,或晨間在有遮蔭的開放空間運動,例樹蔭或涼亭。在下雨天時,老人還是需要出外走動,涼亭為遮風避雨及活動的不二去處。於此,缺乏遮蔭的草地空間,在潮濕炎熱多雨的氣候下,使用的時段相對非常有限。而僅在綠地四周圍繞的無障礙走道鋪面,剝奪了行動不便的長者與急需共融設計的其他身心障礙族群進一步接近都會綠地的機會。一片綠草地,在照片上看來自由奔放、公平使用,卻不經意排除了那些無法自在在草地奔跑坐臥的人們。

設計「行動不便的長者與急需共融設計的其他身心障礙族群進一步接近都會綠地」的機會

疾呼要草地公園,其所倡議的去水泥化,卻一併去除了兒童遊戲場和涼亭,相當於直接排除了公園使用前兩大族群重要的使用空間。鄰里公園的設計,難道只有草地與水泥設施的零和選擇?若公共政策的選擇,走向如此的零和,是否也便宜了景觀建築設計專業的專業能力?願我們的景觀建築設計能接受專業上的挑戰,將「與自然共同設計」(Design with nature)的原則應用到當代都市環境與不同使用需求的脈絡,發展出適合台灣在地氣候環境、社區使用的綠地設計。願我們在使用上與生態上,都值得更好的公園環境。


avatar

圓臉貓

親子生態講師, 生態棲地營造志工 以維護生物棲地為宗教信仰 以孩子悠遊於大自然為己任 動物要好,人才會好, 以追求共好的世界為精神目標
avatar

punkelephant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avatar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

親子生態講師, 生態棲地營造志工
以維護生物棲地為宗教信仰
以孩子悠遊於大自然為己任
動物要好,人才會好,
以追求共好的世界為精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