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北・新社群」的共同協力——熟成台北關鍵論壇精彩回顧

文、圖:2020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從 2001 年開始針對都市空間改造的徵件活動起,一路發展演變成今日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二十年來累積了兩百多個得獎案例,展現出了多樣化的城市新生方式,以及臺北市各個時代風華下的獨特紋理脈絡。在二十週年的系列活動中,特別邀請投入老屋新生的設計師、經營者及學者專家進行關鍵論壇,透過不同的觀點,帶領大家一同穿梭在臺北城市空間中,細嚐充滿魅力的老屋新生生活。

第二場關鍵論壇以「老台北・新社群」為題,在老屋新生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社群透過專業協力,進行空間共享與交流,因此特別邀請到邀請到什木工地創辦人江鳴謙、Impact Hub Taipei 創辦人陳昱築、以及台北老屋新生委員、中原大學景觀學系連振佑副教授,來分享如何讓老屋空間新生轉化成為多元場域,並為街區、社區、乃至都市再生帶來更彈性、更豐富的可能性。

職人力與街區擾動

作為裝潢木工學徒出身,從事木工、統包、設計師超過10年以上經驗的「阿孟師」江鳴謙,分享如何從裝潢木工走向老屋整建,從其投入設計所獲得 2018 年銀獎的「豐仁藥局」作品中,透過老藥劑台、老櫥櫃呈現出「復舊如舊」的老屋新生,可以看出江鳴謙對於「老物件」的喜愛與珍惜。

自己所營運的「什木工地」,最初只是想作為一間進行裝潢木工教學的教室,因緣際會下落腳在南港中南老街賴全興茶行舊址,意外發現空間中的木製圓樑等老屋構件,保存下來並且逐步恢復出這棟老屋的風華,也融入的自身的「職人風格」。

對於江鳴謙來說,老屋新生的不僅是空間,而是透過這樣的場域,讓許多的匠師職人們可以有著與外界對話的舞台,「集結職人力」成為了其中的目標之一,同時也引導職人的專業能力參與在地社造、擾動街區,從老屋炊煙系列講座,到與南港茶水間合作的城市農園,以及支援進行中南街文史導覽活動等,希冀透過多元的社群網絡喚起對於「匠師」議題的關注。

而在這些與街區互動的過程中,江鳴謙發現中南街居民多世居於此,除鄰里互動緊密外,老家具和房屋本身的維修需求也多,什木工地的木工專長意外成為鄰里間的居家維修基地。因此也逐步定位出了什木工地的願景,希望在面對南港部分街區進行都更拆除的壓力下,打造成為街區亮點,提供在地居民對於老街都更的多元想像藍圖,也為老屋找到新時代的功能。

社群共享的老屋新生

第二場的分享由 Impact Hub Taipei 創辦人陳昱築來分享如何從共享空間的經營,逐步整合各界資源,在公私協力下打造老屋新生。

台北 NPO 聚落原為四層樓、ㄇ字型的北一女教師眷舍,隨著老師們退休而陸續搬離,這棟屋齡五十年的老公寓逐漸荒廢;在 2016 年,為了呼應公民團體對於臺北市內辦公空間的訴求,臺北市政府在市府閒置資產中找到了這一棟位於市中心荒廢已久的宿舍,隨後並開啟了第一階段的空間整修。

作為以共享空間起家的社會創新中介平台,Impact Hub Taipei 團隊接手了這棟老屋活化的空間營運,除了需要進一步規劃空間的共享模式外,也面臨到室內整修與設備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的壓力,在此情況下,陳昱築與團隊更希望能導入具有公益性質的商業資源,展現政府、商業與公益的永續結合。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們成功邀請到了「義美咖博館Coffee Museum」與「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 Carrefour Impact」進駐一樓的商店空間,透過「商店」來與鄰近的社區居民們展開對話;而全棟大樓的空調更是全臺灣第一例向大金空調以租賃的方式取得,呼應「以購買服務取代購買軟硬體」的循環經濟概念。

由於台北 NPO 聚落是以服務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創新組織為主,團隊期許這裡成為共創價值及知識、共享資源,鏈結國際與在地議題的交流平台,因此也規劃了許多的活動,讓進駐團隊們能夠彼此間進行跨領域的社群交流,同時進一步走入社區、串連鄰里,甚至將「活動的參與積極度」列為進駐團隊的評選標準之一,讓共享不僅限於空間,更擴大至社群與社區之間的擾動,希冀讓老屋新生發揮出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社群協力的社區新生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連振佑副教授,一開始即回應了前兩位講者,提出老屋新生不是純粹物件上的變化,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透過不斷的溝通與理解,創造出與他人的新連結,甚至是與生態產生更多的關係。

連振佑副教授不僅是近兩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更是在十多年前即親身投入羅斯福路綠軸線,開啟社群協力社區進行暫時性綠地的改造,一路身體力行至今,分享了許多在臺北市「有溫度」的改造故事,例如「古風小白屋」將公有閒置空間打開後,並且由「修繕達人」們進入到這個場域,打造成為工具圖書館,讓有需要維修工具的人可以前來使用,並且相互交流,形成新的網絡關係與生活。

連振佑副教授認為城市不僅是空間元素的組成,而是有各式各樣的社群組織所共同構成的,並會在不同的空間角落中出現,可能是在傳統柑仔店、大樹下,也可能在咖啡店之中,透過契機讓人們相聚合後,產生出新的可能,而老屋新生就是讓人們在新生的空間中交會聚合的契機,例如什木工地、台北 NPO 聚落,都是透過老屋拉起人與人、社群與社群之間的關係。從早期社區營造,以一個社區共同體的想像開始,逐步演變至今的社群協力,提倡共創、共享、共好,老屋新生作為都市再生的一種方式,也期待未來在各式各樣的空間都可以充滿不同的社群活動。

圖片來源:連振佑

在後續的與談環節中,連振佑副教授也補充說明,都市更新是為了解決不同的都市問題,而在臺灣、尤其是臺北,是在尋找城市的活化方法,而老屋新生大獎中的各個案例正提出了不同的解方,讓老屋新生與都市更新成為相輔相成的良好關係。

而在本次論壇的最後,面對現場觀眾的提問,江鳴謙和陳昱築不約而同地提出「誠摯的溝通」是在老屋新生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關鍵,不管是屋主、街區或社區居民、參與社群、乃至於企業與機關單位等,透過溝通所達成的共識,進而創造出的新連結,才能為這座城市的新生帶來改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