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水,看得見的淹水:非人(non-human)基礎建設驅動的空間治理

文:陳芸萱、P.Lu

 淹水是日常?

「暴雨突襲南台灣,雨彈炸台南高雄,部分區域列一級淹水警戒⋯⋯」

作為臺南人,這種新聞標題可說是司空見慣了。接著是淹水的照片,網路論壇,長官上電視,像是一套SOP般的輪番上演。以仁德為例,作為古鯽魚潭的一部分,受到先天地勢低窪限制,容易因一場大雨而積淹。主要的排水路,三爺溪,受到國道一號與182縣道架橋落墩的影響,通水斷面窄小,加上與周圍地勢落差大,集流時間短,很快流進三爺溪的水容易溢堤,造成仁德總是淹水的印象。

非常有名的太子路與裕農路涵洞淹水
(圖片來源:http://cdns.com.tw/news.php?n_id=3&nc_id=176847)
充滿了橋墩的三爺溪通水斷面
(圖片來源:https://times.586.com.tw/2020/08/363683/)

三爺溪:從致災主因到希望工程

緊鄰在三爺溪旁邊的是仁德工業區,根據當地廠商的說法,淹水可說是每年夏天必定會遇到的事情,少則三、四次,有時候甚至到八、九次。淹水的原因,除了地理條件與落墩限制之外,還有尚未整治完成的下水道系統。早期民辦的工業區下水道並無統一規劃,大家各做各的,有時候水溝的平面比聯外的區域排水道還要低,再加上放置雜物等種種因素,區內積淹水的排出有很大的困難,若是遇上溢堤,就不是兩三天可以解決的事。

0813豪雨仁德工業區太乙三街淹水情況
(圖片來源:https://den.ncdr.nat.gov.tw/media/16671/ncdr108t18-108年度豪雨事件災情彙整與勘災報告.pdf)

民國98年的八八風災是最嚴重的一次災情,當時,仁德的18個村落只有2個沒有淹水災情,工業區的狀況也相當危急,積水多日不退,交通癱瘓,嚴重影響原料,製程與產品交期,部分廠商的財產損失高達千萬。隨著同年底縣市合併,這裡的治水工程建設分工逐漸明朗,水利局逐年改善下水道系統,減少「內水」積淹的問題,並積極與六河局等單位合作,爭取中央治水經費,改善三爺溪「外水」排水效能不彰的困境。在民國95年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95~102年)、103年流域綜合治理計畫(103~108年)、與106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6~113年)核定的特別預算挹注下,鯽潭橋至萬代橋一帶的整治工程已於108年完成,後續工程持續進行中。

對當地廠家來說,工程規劃、預算與施工進程代表了「希望」- 看!政府是真的有做事啊! – 的認同,連帶著建立了在治水議題上對政府的互信關係。縣市合併之際所成立的仁德工業區廠商協進會,就以參與公部門治水規劃,水災通報,並積極推動自主防災調適為主要業務,代表民間作為工業區空間治理的主要對口。協進會也積極協助工業區廠家建立各種淹水自主調適行動,像是基地加高,防水閘門,廠房動線立體化等等,就像訪談時廠家大哥說的:

「變成說你如果要在這邊設廠,或者是你要在這邊生活,那你就勢必要有一套方法去應付這個環境,這個算是仁德工業區很習慣的一件事情啊……」

三爺溪整治施工協調會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rende.industrial.area/photos/pcb.1866727316768987/1866724250102627)
仁德工業區廠商協進會大雨預報通知簡訊(圖片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希望成真:治水成功後的時代模樣

去年八月的0813豪雨,把工業區對政府治水的信任推上高峰。當事人指出,當時全區淹水最高約為50公分,沒淹進廠房1,相較於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有顯著的改善。多處過去的淹水熱點積水快速解除,幾乎沒有淹水災情,無論是公部門,廠家或是社會輿論,都將這樣的「治水成效」歸功於當年六月甫完成的鯽潭橋至萬代橋整治工程,水利公共建設的公益性與必要性放到最大,成了英雄。

在掌聲背後,有些事情仍然懸而未明:工業區內/外對政府治水成效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看似成功的水利建設可能因此成了資源分配不均的箭靶。此外,以治水為核心目標的廠商協進會,在任務「成功」之後的新課題會是什麼,也還未有明確的想像。最後,透過非人的基礎建設來建立的互信,在氣候變遷不確定性的情境下,是否繼續維持、又該如何維持。

空間治理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成功的治水故事就像童話故事裡的公主與王子,克服了萬般困難終成眷屬,新的課題則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1. 相關報告可參閱:https://den.ncdr.nat.gov.tw/media/16671/ncdr108t18-108年度豪雨事件災情彙整與勘災報告.pdf


avatar

陳芸萱

喜歡到處走走,但也可以很宅的地理人。 將攝影作為紀錄生活的方式,用心拍下眼前的動人時刻。

avatar

P. Lu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目前棲息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人生充滿跨領域與超展開,專長是空間規劃,氣候調適,都市防災,韌性城市與參與式地圖製作。身邊有一群厲害又撐得住的同伴,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喜歡到處走走,但也可以很宅的地理人。
將攝影作為紀錄生活的方式,用心拍下眼前的動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