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城市主義:共享經濟、數位平台與城市空間佈局考

文:punkelephant

歡迎來到大平台時代!平凡的一天,你起床出門搭車上班,google map幫你算準搭上哪班車、在哪裡轉乘,能最快抵達辦公室。捷運上,你一邊聽著串流平台推薦的通勤歌單,一邊查詢昨日網購的商品預計何時抵達,突然訂房APP傳來即時通知,告訴你東部某某大飯店推出連假優惠住房方案,於是你一邊傳訊息給家人朋友揪團出遊,一邊查詢機票與火車票,並迅速的先把火車票定起來。進到辦公室的最後一刻,在電梯裡,你在社群網站發文說搶到連假的東部火車票,心情就是好!發文送出的下一秒,網站廣告馬上推播租車甲地乙還的廣告。下班後疲累的你,在公司門口搭上uber回家,車上你一邊滑著送餐APP猶豫晚餐該吃什麼好,朋友傳來訊息說,用airbnb訂民宿比大飯店的連假優惠划算,要不要改住有游泳池的民宿?車子到家,你在大樓管理室領取昨天網購的包裹與剛送到的晚餐,回家一邊看Netflix一邊吃晚餐。

進入21世紀,日常生活隨著數位科技的飛快進展,城市生活離90年代的科幻電影裡的場景愈加靠近。2007年,蘋果電腦發表第一支iPhone,智慧型手機進入人類社會不過短短十數年,許多人已經難以想像,前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食衣住行育樂,如何不透過平台服務與APP張羅。商業雜誌上頻繁出現的關鍵字:物聯網、共享經濟、大數據、智慧城市甚至共享城市,又和城市裡上千萬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有何關聯?作為本月專題的導論,本文試圖描繪一個關於數位平台科技與共享經濟如何與城市互動的輪廓,為專題的其他文章鋪陳,討論這些新型態的科技發展與服務,對當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產生的影響。

共享城市=以數位平台為基礎,發展共享經濟的城市?

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的成立宣言,化繁為簡的提出對「智慧城市」定義,即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ICT)的技術,強化公共市政服務,提升治理效能與市民生活品質。在智慧城市的眾多次領域範疇下,「共享城市」可以說是其中最接近大眾生活場景、最常被談論的主題之一。「共享城市」(Sharing cities)此一概念的興起,與「共享經濟」與「數位平台經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風傳媒報導「『共享城市』是為了讓人過得更好!臺北加入國際共享智慧城市行列」,點出共享城市與智慧城市的關係,更著眼在「共享經濟」的經濟趨勢。

「共享」當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把「共享互助」資本化,就是另一回事。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網站上在2017年一篇關於「共享經濟」的趨勢討論,論壇創辦人April Rinne寫道:「共享經濟」專注於將為充分利用的資產,以不同方式提高使用效率,有利於永續性與社區。然而當代共享經濟模式的成功關鍵,著名的例子如Uber, Airbnb,則是以數位平台作為基礎設施,提供商業服務的基礎。因此在定義上,更接近2014年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在預測共享經濟的前景報告中所描述:「個人或團體,利用數位平台為媒介,透過使消費者租賃、訂閱其資產所有權的制度,作為盈利之經濟行為」。

數位科技的進步,發展出有能力建築蒐集、處理、演算、分析大量的資料平台,在這個基礎設施之上,透過數位運算,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回應服務平台上使用者的需求。透過不同階層數位介面的處理、包裝與呈現,以設計精美的APP、網站之姿出現在大眾日常生活使用的電子裝置上,消費者們毫不費力的點擊銀幕上的選項與付費,即可方便的取得平台提供的服務。另一方面,使用者在共享經濟的服務平台上,與平台共享資料,而資料平台透過演算法的分析,更可以優化閒置資源、準確提供使用者需要的服務,如此形成循環。

以共享經濟模式提供的運輸服務為例,當數位平台可以即時媒合需要搭乘運具的乘客,與當下在附近能夠提供運輸服務的車輛,就是uber等新興商業模式能夠成形的關鍵,而非傳統透過電話叫車服務,計程車公司需要使用人力平台,媒合乘客與車輛。更甚者,當城市某一區域有大量的乘客使用app叫車,數位平台透過即時蒐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在計算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之後,能夠及時調降乘車費率。如此多邊計算的平台服務,使用者與平台公司共同分享的資料不可或缺。換句話說,每個人在電子裝置上點擊,和數位平台「分享」透露了你的選擇與好惡,透過和數位平台「分享」,這些選擇都化做資料的形式被計算,進一步提供,或影響平台提供的服務、投放的廣告等判斷基礎。

不同層次的科技應用平台,組成共享經濟的基礎設施(圖片來源:How the Technology of the Collaborative Economy all Works Together by JEREMIAH_OWYANG)

倘若共享城市的目標在於藉由數位平台建置的共享經濟此一新興商業模式,促進城市生活品質,我們想要問的是,這樣的科技與經濟發展模式,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哪些人」過得更好?以數位平台為基礎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商業交易模式與社交型態如何在短短數年間,影響城市生活型態?城市空間的使用、空間規劃的佈局又如何受到影響?

「共享」的「共」,是哪個「共」?

空間規劃與設計的專業,本質上處裡的議題,即是資源的整合與分配。如何盤點空間中的自然與社會資源、指認資源的功能與用途、協調與分配不同目的的資源使用等等。在這個專業領域裡,空間首先被區分為公共與私人所有。私人物業產權以外的空間,為不同公部門主管機關所有與管理,並在不同的程度上為全民所使用,或為全民服務。因此常見在都市規劃、設計、治理範疇下談論的「共享」,首先被預設了空間是有公共性的。例如:閒置的公有建築如何透過制度與空間設計,讓社區、非營利組織、社福單位共同使用?公園如何包容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未開發的公有地能不能讓民眾經營都市農園?共享單車與捷運的結合,是否能促進低碳交通?這些例子的空間分享,除了優化閒置的資源,更重要的是促進公共利益。以城市治理、規劃與設計的視角,切入以數位平台為基礎設施的新興都市生活型態,需要進一步追究的問題,是在「共享」的定義裡,「共」是否具有公共性?在「共享」涵括的範疇裡,是誰和誰分享了什麼?

根據前文「共享經濟」的定義,所謂的「共享」並不必然需要有公共性,比起公共性,共享經濟裡的「共享」,更接近積極利用未充分使用的資源,以創造價值的極大化,並不限公共或私人的資產。因此在商業模式上,藉由數位平台的媒合,使用服務取代了所有權,而擁有物件的所有權人,以租用服務給使用者的模式盈利。如此以私人資產使用效益極大化的「共享」,並不一定和以公共資源為主,具有公共性的「共享」重疊。在資源使用的程度上,前者的「共享」打開過往公私資源分配使用壁壘分明的界線,帶來許多新的可能,但在資源的管理上,也帶來更大的挑戰。

站在空間專業者的立場,我們認為,區分具有公共性的共享(在此稱為廣義的共享),和促進商業經濟「狹義」的共享,是很重要的一步。必須要先弄清楚共享的目的性,才能進一步分析,到底哪些資源、哪些潛在的利益關係人在這個共享的網絡中。無論是空間等實體資源共享,或資料的共享,最終都需要回頭檢視是否符合利益關係人網絡裡共享的目標。舉例來說,共享經濟商業思維模式下的「共同工作空間」,是透過提供出租空間與器材,使個人或小型工作團隊省下購買器材(比如:印表機、投影機、雷射切割機等)、租賃並不那麼符合需求的大型辦公室的成本,使這些小團隊能更靈活使用資金在發展事業,而工作空間的房東也得到足夠的租金收入。

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經營的空間資源分享平台網站

上述的狹義的「共享」,和公共空間為不同族群使用者享用、公部門將閒置公有建築再利用為非營利幼兒園、社區活動中心、藝術工作者駐村空間;由社區營造出發,經營連結社區貨幣與食物銀行的「共享」服務、出租工具,提供給需要維修物品的民眾不需要私人購置工具的社區服務站,等等具有公共利益的廣義「共享」,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為此可以思考,以政府促進公共利益的角度,若將閒置公有建築改造為共同工作空間出租,是否是具有公共性的「共享」表現?抑或當「共享」運具,如數年前「橫屍」街頭的obike,或在歐洲各大城市街道常見的電動滑板車,這些「共享交通」的營運模式,是將大量私人公司提供的運具擺放在公共空間,供付費使用者所用,這樣的「共享」,模糊了公私的界線。一方面就資源的利用而言,擁有運具的私人公司將運具出租給需要的使用者,極大化公司擁有的資產,然而當這些運具未經付費被大量放置在公共空間,卻是佔用了其他大眾可以使用的空間,在公共空間作為公共財與私人盈利財產的介面上,各種對於「共享」的歧異認識,便是一個急需被釐清,並進一步在公私介面上協調管理的事情。更甚者,當送餐平台的機車等待取餐,大量臨時停放人行道,造成步行者的不便,政府的管理單位又該如何回應?

不當管理經營管理的「共享」單車,最後橫屍街頭,造成都市廢棄物問題(圖片來源:wikicommons)

面對城市裡新興服務型態的出現,帶來空間使用上的改變,作為空間專業者與空間資源的管理單位(政府),應該如何應對,才是比較適切的?應該是無條件大力擁抱數位科技介入城市的治理、數位平台帶來的新型資源整合商業服務?還是捍衛公共性反對到底?我們認為,空間專業者應該需要在眾多日常現象中釐清脈絡,思考如何相應於新型態的科技與服務,調整界線,嘗試平衡私人盈利與公共利益的資源分配管理制度。

數位平台的兩面刃

另一方面,數位平台作為資料管理的基礎設施,除了以平台共享經濟的模式,介入城市空間使用上的改變,當然也具有相當大的潛力,促進整體市民的公共利益。過去一年,最為台灣民眾所熟悉的例子,應是由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一手促成,結合民間程式開發者與中央健保署合作,利用公民科技與開放資料建置的口罩即時地圖。這個例子裡,從相關報導中,可以得知一開始由民間工程師開發的即時平台,是利用google map商業服務的資料去定位販售口罩的商家,沒想到平台大受歡迎,使用流量暴增,為熱心開發平台的工程師帶來大筆金額的帳單。在政府介入後,協調不同單位提供資料,使用APP的民眾、販售口罩的藥局可即時回報排隊買口罩的情形與數量,不但協助政府更有效率分配防疫資源,也使其他民眾不需費時排隊撲空。資料的應用與提供,皆建立在具有公共利益的目的上,同時該數位平台的建置,建立在開放資源的基礎上,否則使用數位商業服務平台,所費不貸的成本,也難以為大眾所使用。

利用開放平台資源建置的口罩地圖

三月的主題,我們想邀請你一起思考,數位平台科技帶來的「共享」,究竟是什麼意思?觀察日常生活裡習以為常的數位平台科技,對城市生活與空間使用帶來怎麼樣的變化?也將介紹數個透過數位平台科技的建置,促進公共環境與社會服務的例子。面對一個新的時代的展開,在下任何定論以前,一起停下來,想想這一切看似無痛的改變、彈指之間的方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punkelephant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4 thoughts on “平台城市主義:共享經濟、數位平台與城市空間佈局考

  1. 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 You’re a very skilled blogger. I’ve joined your feed and look forward to seeking more of your magnificent post. Also, I’ve shared your site in my social networks!

  2. 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 You’re a very skilled blogger. I’ve joined your feed and look forward to seeking more of your magnificent post. Also, I’ve shared your site in my social network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