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德軒 . 美國PLAT Studio 主持人
(本文原刊於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景觀》雜誌2020年第二期,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儘管社群媒體連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帶動了近十年的新創產業,數位媒體徹底了改變了規劃設計專業的執業環境,一些決策與專業者開始崇尚「網紅」的設計。但規劃設計作為一個以創造空間環境為本的專業,需要體認屏幕之外的真實空間、生活體驗,才應該是營造雋永、恆久空間的基礎。本文整理了筆者對當下網紅設計現象的觀察,期待藉由分析受社群媒體衝擊下的專業環境,以討論社群媒體時代的設計創新課題。
網紅設計現象
伴隨著網路時代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社群媒體的影響已經深植人群的生活當中,如同印刷品、廣播、電視、網站等媒體出現時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一般,社群媒體已經是一個存在而需要各界面對的現象。不同於傳統的媒體,社群媒體更加即時、多元、無特定門檻,伴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也產生了許多在不同群體、議題下,在不同網路平台所被關注、具有影響力的網路名人,這群人在西方社會當中被稱之為「具有影響力者 (influencer)」,東方社會被稱之為網路紅人 (網紅)。
網紅現象所帶來最直接的,莫過於經過媒體傳播而造成的影響力與經濟效應。網紅名人發表的輿論影響力變得舉足輕重,而經由網紅人群所代言的商品販售、或是經過網路流量、指定特定人群的廣告收益,也成為重要的網紅經濟。
網紅場景
不單單只是網路上的紅人,網紅現象也出現在社群媒體當中受到歡迎的城市地標、場所與相關設計。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出遊方式也出現改變,除了傳統上在景點的拍照留念外,利用手機「打卡」並且在社群媒體分享,也成為旅行中體驗、記錄環境的重要方式。具有特殊自然景色的旅遊目的自然成為「網紅」旅遊地,就像是是因為廣告、電影當中場景而出現,而吸引人前往的景點。許多城市也看重社群媒體的推廣效應,順勢在城市景點紛紛推出了「打卡點」,希望提升在城市形象上、與旅遊產業上的競爭力。不但是城市地標如此,許多商店、店面、甚至是相關的公共工程設計也希望能夠受到民眾造訪廣為打卡點贊的肯定,認為在社群媒體上造成火紅的現象就是一種案件成功的表現。
網紅的設計
儘管這些網紅現象的發生是無可厚非的,這些社群媒體效應也的確能夠為城市、商業的宣傳與收益帶來直接的效果,也是一個能夠有效傳達政績的途徑。但是一些規劃設計卻開始單純以成為「網紅」設計為目的,旅遊目的地被視為單純的「打卡點」,原本應該專注在「場所營造」的規劃設計,卻偏重在沒有生命的「場景」營造。深刻而永續的旅遊地點創造需要完整的規劃與整體的景觀配合,場所營造需要的真實的生活、文化的融入。相反的,「網紅點」的創造卻只需要滿足佈景般、能夠置入電腦與手機屏幕大小的場景,為了突出佈景的效果,絢爛的色彩、突兀的造型、博人注意的主題,都成為了佈景所需要的特點。倒果為因,急功近利的思維,所令人擔心的不單只是規劃設計價值觀的倒退與混淆,一但熱潮消退之後的雕塑、沒有考慮長期營運維管的大型水景,也將破壞整體景觀美質,浪費的材料也成為永續發展的問題。
受社群媒體影響下的專業環境
社群媒體大幅度地改變了世界上人與人互動的方式,剛開始的社群媒體的確幫助了許多失散的親人朋友重聚,讓許多弱勢的小型群體或社區商業也能夠有發聲的管道。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與報導分析了關於社群媒體對於心理、健康、個人隱私等影響。同樣的,社群媒體也對全球的規劃設計專業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以下本文提出在設計過程速食化、公眾評價與互動更為直接、以及專業價值觀混淆等三點觀察:
更為多元、圖像化、卻片段的設計資訊帶來了速食的設計過程
相較於傳統媒體,社群媒體的設計想法傳播更為直接、即時。規劃設計專業者、決策者、與民眾都能夠簡單地在屏幕上接收到相關的訊息。這樣資訊的普及程度與可及性帶來了對既有設計過程的衝擊:1) 儘管專業者們能夠容易的藉由網路吸收廣大的案例、材料、規範等訊息,相對的、資訊的傳播也不再多由以往的學術交流、專業媒體、或是考察旅行的方式來取得,設計訊息取得的門檻大幅度降低的同時,正確性與完整性都可能被忽略。2) 設計的啟發、刺激、與比較更加的頻繁下,也有機會刺激出更多不同的創意,但也造成了大量類似、同質的設計成果。3) 在此同時決策者與使用者們形成片段的思考,許多設計決定容易流於表面與形式。
設計過程本來應該是一個大量的實驗與研究時間投入後的結果,專業養成也需要長時間與經驗的歷練。往往看來毫不費力、看似理所當然場地處理,通常是數十年的經驗累積與多次概念比選之後的結果。速食式的複製貼上設計方式、或是看圖勾選後的決策過程,似乎更為高效與直覺,卻可能忽略了合理的功能、適切的尺度、空間氣質、與生態的價值等重要性,甚至可能忽略的特定場地條件。而這樣工具性的可及性,也讓執業的門檻降低,在時間緊迫的案件當中,更容易造成大量類似的設計出現。如何面對這樣的新的執業環境,筆者認為需要重新回顧設計的批判性思考與嚴肅的面對完整的設計過程。
社群媒體的雙向、互動機制促使規劃設計者更為直接的評估設計成果與面對大眾的檢視
社群媒體提供了設計者觀察使用者與環境互動的媒介,也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空間的方式。例如在綠道系統與自行車的規劃設計上,藉由智慧型穿戴裝置所更新的使用群體動態,讓規劃者可以有機會實際的接收到日常使用的回饋。社群媒體的打卡、評論、留言等訊息也是設計者能夠瞭解不同使用人群,在場所使用上最直接的管道。利用「打卡」與「標籤」功能在各類型場所所分享的照片也成為其他讀者、與設計觀察與解讀空間的介面,這些被分享的圖像與評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使用者或遊客,心中所能夠代表這個地點代表性的景色。
互動的功能也讓設計評價與輿論更為直接面對大眾,規劃設計者將有更多被檢視的機會。不論是書籍的出版、政策的推行、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與使用,在社群媒體的平台之下都能夠被各種類型的人群所評論。社區的居民、遊客、一般市民、各個年齡層與興趣團體、以及規劃設計同業,都能夠利用社群平台發表意見,也能夠對設計中的各個層面進行檢視。這意味著規劃設計專業不能只重視專業層面論述,也需要更重視在大眾、庶民層面的考量與呈現。
例如2020年的美國景觀學會綜合設計榮譽獎得主,由紐約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所設計的桃浦中央綠地,在中國大陸社群媒體上引起正反面的相關討論。一篇由微信上「正反面兒」平台所發表的評論聚焦在這個設計案在尺度、功能、與周邊環境互動不足的意見,凸顯出規劃設計專業已經無法單純只從專業角度出發,即便是受到國際獎項肯定的作品,在社群媒體上所受到的評論、整體設計針對庶民與「社區」層面的論述也相當關鍵。
沒有門檻的媒體素質造成了專業價值觀的混淆
專業的社群媒體中所呈現出來的內容直接反映了代表的族群以及其獲利模式,卻未必代表了內容的專業價值。網路聲量大的設計作品與規劃設計機構也未必就是好的設計與團隊。加上氾濫的媒體傳播,造成了混淆、似是而非的專業價值觀。
相較於傳統的媒體,社群媒體平台的成立與訊息發表沒有太多的門檻限制,頻率也比較密集。社群媒體與網路媒體的成立只需要有粗淺的架站知識,或使用社群媒體的平台介面,相比於傳統媒體如雜誌期刊,社群媒體可以一週刊登數起、或是每日刊登數起訊息。低門檻、高頻率所帶來的資訊是值得憂心、參差不齊的品質。而這些訊息文章的點閱率、點贊數、或轉發,比起內容的好壞或是目的,往往更讓人關心。
這些專業社群媒體的營運,大多有因讀者與案件特型而不同的獲利、與延伸的營運模式。比起傳統媒體藉由付費訂閱、專業的文章加上附帶的材料、產品廣告收益,部分專業社群媒體營運模式也轉型成為讓內容付費刊登,輔以其他廣告、舉辦活動、或是辦理設計獎項等收益來營運。當這些閱讀媒體成為「免費」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讀者本身或許也成為了「商品」的一部分,有時內容其實就是「廣告」而已。
社群媒體時代的設計創新
原創性與創新性
原創性與創新是時常被混淆、但十分不同的兩個概念。原創在當代社會當中、尤其是在規劃設計界,是個立意過高難以達到的標準,尤其是媒體發達的當代社會,藝術與設計創作間相互影響是無法避免,也未必是件負面的事情。創意、或是說創造性,則是在一個在既有的事物上賦予新價值的創造過程。可惜的是許多設計者因為時間或是其他的因素,停留在單純複製的階段,而社群媒體的出現,則提供了複製的最好工具。作爲規劃設計工作者,創新應該是一個普世的目標與價值,我們也不需要單純的用手法的相似程度來判斷一個設計的創新性,還需要整體的來看全面的論述。
社群媒體作為創新的加速器
儘管社群媒體的出現提供了規劃設計者便捷的啟發與研究工具,在這樣資訊普及,相關案例隨手可及的狀況下,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流於形式、一昧迎合時尚的設計決定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變得更加容易,配合當今設計工具發展例如數位繪圖、模型、渲染軟體的成熟,能夠輕易的複製視覺的表象。也因此,規劃設計專業養成中,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與著重文化性創造的價值顯得更為關鍵。批判性的思維模式才能夠在爆炸的訊息量下,發掘、研究、分析事物的核心課題,進一步的尋求系統性與全面性的解決方式。追求文化性的創造才能在既有的歷史基礎上,增加藝術、人文、與美學上的價值。
設計實踐當中創新本來就是具有風險的過程,專業者也的確需要平衡市場、營運等現實層面的考量,在社群媒體所能夠帶來的研究與交流效率之下,規劃設計業更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求設計與執業的突破。在這樣的良性交流下,社群媒體的角色也才會更像是一個觸媒加速器,鼓勵與帶動更多不同的規劃設計作品。
除了交流與分享,規劃設計者可以善加利用社群媒體的歸納、搜尋、與資料庫等功能,使其設計過程的一環,讓社群媒體如Pinterest或是Landezine 等平台成為進行案例分析或是設計啟發的一部分,相關的材料、工法、相關的燈光與傢俱等網路資料庫也逐漸的齊全,作為協助設計發展的環節。社群媒體也有機會用另一種角度切入基地調查與基地分析,例如利用Facebook研究既有使用的模式。社群媒體的追蹤也能夠讓設計者更清楚當前的設計思潮,提供進行優化或辯證的可能性。
網紅場景之外的社會環境責任,回歸場所營造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規劃專業者也擔負了更多的社會環境責任。或許大眾的目光只關注在表層的形式,規劃專業者的責任更應該是深究到事物的本質當中。媒體的特質之一就是引人注意,每則社群媒體的訊息更只是嘗試佔據讀者數秒的時間。許多社群平台的演算法被設計成以吸引使用者長時間的使用為目的,鼓勵內容被大量的轉發、被點讚,高頻率顯示、被短時間閱讀,成為大部分的社群媒體的內容型態。加上受限於電腦,或是目前更大比例的智慧型手機螢幕這樣的媒介,造成了社群媒體上受歡迎的空間環境設計需要更偏重形式、偏重於視覺刺激、更偏重於能夠在手機屏幕上觀賞有出色效果的尺度。
當然,許多城市與案件希望能夠在「網紅經濟」的時代受益並無可厚非,但身為規劃專業絕不能只單單將創造網紅景觀作為設計目標,而將工作停留在創造「場景」之上。畢竟並不是每一種類型的空間感受都能夠直接完整的被手掌大小般的螢幕所取代,形式化的造型構築物、繽紛的色彩,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點閱率,而長久的使用、富有生機與功能的空間,才是景觀環境所應該專注的目標。合理的功能、適切的尺度、合宜的材料、生態的價值、成系統的創造、真正的場所精神等面向,更應該在場景創造外,作為規劃設計者最基本的社會責任,重新回到專業以人為本、場所營造的核心範疇當中。
相反的,場景 (Scene) 在傳統上並不是個規劃設計語彙,而常常用於指稱戲劇場景或是舞台中的佈景。儘管在表面上場所與場景的實質物理環境可能類似,但服務的受眾卻有所不同。「場所」的受眾是公眾、層面是多元的、社會的、也是文化的。「場景」卻可以只是滿足視覺上的空間敘事,場景容易被移植、被擺設,場所卻需要實際的參與與營造。「場景」與「場所」都能夠被建構出來,但是場所卻能夠再深入社群的生活、擁有屬於自身的生命。
核心的價值
面對目前自媒體氾濫、社群媒體中的發表內容良莠不齊、各類型設計獎項琳瑯滿目的情形,只有靠專業各界積極的參與與發聲,以作出正面的改變。也才能夠讓各界在不同觀點下,提供辯證與思考的機會。其中非營利組織、教育機構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利用其高度與資源,除了提升專業的範疇外,也可以強調專業界核心的價值觀、鼓勵標竿性的設計作品,以此建立美學標準。專業者也可利用社群媒體對大眾盡可能的發揮其影響力,除了業界當中彼此分享交流、也可以藉此建立與其他專業與國際間交流的渠道。畢竟景觀建築核心的價值,應該是雋永、適切、生態,並且常常是謙遜純粹的,而不應該單純地追求刺眼的短視流行。
以美國景觀師協會 (ASLA) 與景觀建築基金會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為例,他們提供的年度獎項,景觀雜誌、與獎助的研究學人制度、以及年度的研討會議。即便是在當今多元的專業界,ASLA獎項的授與依舊一個發展大方向的指標,近年來對於生態、綠色基礎設施、文化性完整與設計整合的項目紛紛獲獎,向外展示了專業的範疇以及這些關鍵面向的重要性。景觀建築基金會近年來針對景觀績效 (Landscape Performance) 與相關研究所做出的貢獻與替景觀建築專業做出的提昇,在當前以視覺為導向的社群媒體上,也可惜的被當今社群媒體忽略的多。
教育機構如美國賓州大學的成立了The McHarg Center ,資助因應氣候變遷或是弱勢區域的規劃設計研究。這樣的具體行動在各種類型的設計作品與獎項林立下顯得格外的重要,值得一提的許多機構的許多課程講座因為Covid-19的原因,都提供了網上參與或是社群網站聽課的選項,成為學界與其他業界交流的觸角。許多專業者的社群媒體分享也能夠讓大眾、求職者、或是其他專業同儕直接的與其交流互動。這些分享內容未必一定以營利的廣告為目的的發文,也可以是專業機構展示自身獨特性與公司文化的方法。這類型的分享,多半可以是非正式的、或是過程的。例如美國麻州的STIMSON景觀建築時常在其社群網站上分享的設計草圖,在眾多濃妝豔抹的數位訊息當中,提出另一種執業方向的可能性。
放下手機,再次感受屏幕外的真實景觀空間
面對社群媒體發展深入各個領域的當今執業環境,筆者由在美州與亞洲的執業經驗與觀察,提出了對原創性與創新性的看法,建議用正面的態度將社群媒體整合進入設計的過程當中、規劃設計專業的範疇與專業文化還是需要回到本專業對社會環境的基本責任、回歸場所營造的本質當中。也只有積極的做出正面的行動與改變,才能在混淆的價值觀當中,堅持核心的價值。儘管數位型態的設計媒材也已經成為業界的常態,但作為尋求環境、文化、經濟各個層面平衡的規劃設計專業,還是有太多的層面無法被科技與媒體所取代,尤其是屏幕之外的真實空間、生活體驗,才能作為基礎,營造雋永、恆久的景觀場所。
美國註冊景觀建築師與LEED認證,加州柏克萊市PLAT Studio 主持人,美國賓州大學景觀碩士、台灣文化大學景觀學士,於2003年起在美國東西岸幾家景觀建築事務所工作,在2014年於加州成立PLAT Studio。
規劃與設計項目分佈於美國與亞洲,尺度與類型多樣。所主持的項目已經連續三年獲得美國景觀學會北加州分會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