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來看看電梯空間吧!重力與都市量體技術(下)

文:白豐誠

必須適時地跳出環境物質性與地球特性等概念,重新審視自然、社會與資本之間的關係。

Elden

將地球物理視為開放系統,描寫另一種地球邏輯,並說明其背後的地緣政治與地球物理政治互動。

Clark

在上一篇〈來看看電梯空間吧!電梯的垂直政治(上)〉中,我們提到電梯作為垂直移動技術物的各種社會性,包含資本主義都市地景的象徵、移民社區的電梯維護造成垂直隔離、在地老化與無障礙環境、國家治理的電網與電梯、性別場域甚至是觸發恐懼的時空穿梭器、Hagerstrand的時間地理學表記法等。最後看到了電梯在都市中的角色與其他交通運輸系統有類似的拓樸學關係,甚至成為一個特殊形態的媒體平台空間修補形式。

本文以中國電梯媒體的特殊現象,延伸討論電梯在「抵抗地球重力」的前提下,如何鑲嵌於資本、社會與房產。並以「電梯與重力」做為新的地球物理邏輯,主張重力可以進入地球系統的一環而討論,延伸出有趣的地理學想像。

上海都市量體 (圖片來源:白豐誠)

結合房產量體與網路平台性質的媒體空間

中國分眾傳媒於2005年以1.83億美元收購框架媒介、2006年一月收購聚眾傳媒,透過一系列融資成為中國電梯媒體業領軍企業(張彩莉,2020)。特殊性是它與網際網路媒體的虛擬空間形式相當不同,梯媒與房地產緊密相關。依據《分眾傳媒2020年報》,在中國電梯電視媒體與電梯海報媒體已經覆蓋約130個城市,近乎做到行業壟斷的地位。關鍵在於分眾傳媒掌握一線都市核心區位,以及買斷黃金點位。

分眾傳媒自營設備覆蓋全中國約130個城市
(圖片來源:深交所 分眾傳媒2020年報)

劃分區位對於梯媒來說相當關鍵。對廣告主來說一座都市轉換率高的電梯點位數在一座城市中是相對固定的,一個品牌要能在消費者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場景組合中反覆出現,才能更有效到廣告效果。在推崇梯媒行業的文章中,經常描述一個情境:上班族的一天中電梯的移動場景具有開拓的潛力。

上班族一天的移動中,過半場景都須透過電梯
(圖片來源:白豐誠)

分眾傳媒幾乎佔領了核心點位,就使其行業地位難以撼動。其對手新潮傳媒選擇開拓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小區」大樓,不過卻效果不彰,甚至虧損。原因不外乎廣告主對不同區位受眾消費力與影響力的預估不同,對於品牌來說,集中於中心商業區的點位肯定比住宅大樓要好,價格高且不愁賣不出去。一方面是廣告主需要透過這些中心商業區的電梯點位來拓展廣告場景,增加能見度;另一方面則是白領階級更能提高轉換率與影響其他潛在消費者。

因此梯媒平台的商業價值幾乎依附於都市大樓,有強烈的中心商業區導向。這些電梯螢幕不僅結合網路流量,甚至與都市量體空間結盟,並以電梯的特殊垂直交通形式達到分眾的目標、完成傳媒行業的空間修補。所以,單一座電梯雖不算是「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但其「分眾」的假設讓都市空間納入現代網路媒體的控制範圍,使消費主義滲入垂直空間,社會性與都市空間緊密連結。

值得懷疑的假設與傳播方式

然而透過梯媒實際應用分眾概念時,背後的基本假設可能值得懷疑。也就是區域、收入與消費行為的直接聯繫,顯然過於粗糙。在21世紀的營銷趨勢中,從心理和行為特徵來區隔人群,才是精準營銷的方法(閻峰、蔣宏,2005)。早在2007年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一份報導就提出質疑:「沒有人確切知道廣告受眾是否真的在認真看廣告,或者這些廣告是否對中國高度飽和的廣告市場產生實際的影響」。無法證明電梯廣告與消費增長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受到質疑的關鍵,換言之,這些電梯廣告「本來就在高消費的核心商業區」。但這種小瑕疵並不影響投資者對分眾傳媒的信心。美國廣告公司智威湯遜(J. Walter Thompson)的中國區CEO Tom Doctoroff 就在報導中表示:

分眾傳媒的理念暫時還運行得相當好,但如果要繼續保持增長,讓投資者滿意,它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將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收歸旗下,並在更多的地方安裝螢幕。目前公司的核心戰略是讓螢幕覆蓋所有的城市,而這種做法或許會將公司變成一隻「跳舞的大象」
曾任J. Walter Thompson 亞太區首席執行官的Tom Doctoroff
(圖片來源:http://www.tomdoctoroff.com/)

分眾傳媒也確實以「圈地」的方式維持其獨大地位。阿里巴巴於2018年7月以150億元人民幣入股分眾傳媒,推進「U眾計劃」,目標在實現「線上線下全鏈路打通、推進營銷可視化、可量化、可優化」,投資人看好梯媒的傳播力,但卻對社會造成許多問題,例如傳播內容與形式。

梯媒廣告給人的印象多是重複、洗腦。因為在搭乘電梯這種不長不短的尷尬時間中,廣告需要做的就是快速將品牌塞給受眾,簡單直白又重複的廣告形式就成為電梯廣告的特徵。就如同傳統形式的廣告注重內容創意、海報注重第一眼的吸睛程度與簡明扼要一樣,梯媒也有其特殊的內容表現形式,爭議據此而來。因為內容俗不可耐又洗腦,張彩莉(2020)觀察到安徽合肥某小區梯媒24小時撥放保險套廣告,引起業主們反感並投訴。相似事件也所在多有。

中國消費觀察頻道「IC實驗室」在今年7月6日發布一集電梯廣告分析節目,談到梯媒與物管公司的合謀,小區業主對於物管公司販售電梯點為幾乎不知情,導因於中國特殊的房產開發商-物管公司-業主(消費者)之間的特殊關係。節目最後論及:「梯媒廣告的背後,是我們放棄了屬於我們的對公共空間的主導權,這樣的主導權住戶不要,物業就會拿走。那時,物業是小心維護公共空間?還是交給資本,任由它被洗腦廣告汙染,就不由住戶說了算!

梯媒的特殊性讓小區公共空間的意義爭奪銜接中國社會改革開放後消費者維權運動的一環。在台灣,其實也能看見電梯電子看板的身影,結合了政令宣傳、社區公告,疫情下甚至結合空氣清淨功能。

台北某處住宅大樓電梯內的電梯媒體
(圖片來源:白豐誠)

廣告平台的垂直量體技術

電梯提供了在都市量體中的移動技術,並且是基於在都市裡垂直移動的必要性,因此成為資本主義區域不均發展中明顯的指標,甚至成為了一種傳播行業極富創意的空間修補形式。垂直量體技術的政治性就環繞其中。

大量的移動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以真實空間(相對於網路流量)的交通系統作為廣告「流量」的來源,才塑造了梯媒這種有趣的廣告模式。比照橫向移動交通系統來看,T霸(T-BAR)同時也是一種廣告的量體技術,中介了交通安全、都市計畫土地使用、法規限制與景觀維護。垂直與量體的角度觀之,高速公路旁農地建設T霸廣告,背後的邏輯也如出一轍。

台灣高速公路旁農地的T霸廣告牌
(圖片來源:google map)

我們需要梳理前文詮釋的各種圍繞電梯的政治性性實例,並放置於近年垂直與量體研究的學術潮流中,描述地球系統其實也可以包含地球重力。而且量體技術研究並不需要朝向前沿科技或軍事領域靠攏,「回到日常」也可以找到普遍經驗的例子,並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找到量體技術內蘊/外延的政治性。

我們暫時先回到垂直與量體

廖昱凱、簡旭伸的〈地理學中的量體轉向:領土立體化、地球物理政治與環境中的情感氛圍〉是第一篇有系統的引介國外量體研究的中文學術論文。指出量體研究大致可分為幾個研究主題:

1. 立體化的地緣政治與安全治理

以國家領域概念變化為主,例如:民航機作為恐怖主義武器的事件、以巴衝突隔離立體化等。過去的地緣政治著重跨區域的國際關係,如今保護領土的概念,轉向為保護量體。

911恐怖襲擊冒煙的世貿大樓
(圖片來源:Michael Foran wiki File:WTC smoking on 9-11)

2. 從地緣政治到地球物理政治

關注地球物理作用下的環境研究,以岩石圈、氣圈、水圈與生物圈為研究主題。分析地球物理現象如何成為地緣政治的主軸,並更積極強調非人地球系統的能動性。例如:愛沙尼亞蘊藏豐富油頁岩,但因蘇聯遺留之油頁岩技術不符當今歐盟碳排規定,而須重新檢視地質資源的利用方式。使得地質資源與地緣政治緊密相關。

3. 量體中的情感與身體經驗

檢視人們如何感受、體驗並生活於量體;或以身體為單位,檢視身體內部與環境間的關係。例如:身處濃霧而感知徬徨。文中指出量體可以界定為「持續變動的物質元素複合體」。簡言之,量體研究更強調地球系統的能動性,主張不應忽視地球物理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即: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合作。

我認為單純強調地球系統的能動性過於抽象,因此量體技術(非人-技術物)就成為研究掌握政治性的關鍵(量體有時需要特殊形式的技術物,如氣象衛星、海洋聲納等)某些量體技術甚至足以引導地球系統,例如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

此時強調「物」不僅止於地球系統或量體技術,「量體本身」也具有物質屬性。例如:以海洋為靈感的潮濕存有論透過拉格朗日流體力學比喻陸域存有與潮溼存有之間的差別(Peters & Steinberg,2019)。強調流體的液態物質性,藉由液體中的三維環境重新思考「如同海洋般的流動量體」之存有,在其他非海洋情境中帶來的啟發,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普世系統與力量,這是量體的「潮濕存有論」特殊之處。那麼其存有與空間的關聯該如何理解?

「量體」空間觀

廖昱凱、簡旭伸(2019)指出不應將量體設想為三維的絕對空間,否則難以捕捉包含但不限於浮力、波長光譜、承載力等量體作用力。我認為量體(volumetric)與空間(space)的關聯需要澄清。如果以Harvey的絕對空間、相對空間與關係空間的空間性通用矩陣,量體研究的空間觀會因為強調量體物質之能動性而召喚出關係空間。

哈維的空間性通用矩陣
(圖片來源:Harvey,2008: 130。)

但是,量體本身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安置於絕對空間,供各種實證科學的量體技術觀測、延伸人類知覺,此時量體空間可被理解為(環境)承載力,是一種絕對空間觀。若將空間化約為社會物質性的存有,那麼空間即被視為社會行動的背景、是一種安放政治權力及其物質向度的空殼,但這種看法顯然是空間研究的返祖現象。所以量體的空間還可以利用壓力、浮力或震動等各種方式,讓不同感知層次的受體得以有所反應,將量體視為一個「能力場域」(capacity-building field),提供不限於人類的社會行動實踐的可能。

在這個層次,量體既是一種容受物質的絕對空間,也是一種促成事物得以發生的條件,其空間存有在物質空間上疊加了絕對空間與關係空間的特質。

Harvey認為絕對、相對與關係性的空間隨情境而定,可以是其中一種或同時是全部。那麼量體研究的情境,強調量體物質性流動/變動的特質:「不斷流變」的社會-自然空間動態相互促成的政治性是研究分析的核心。也就是說,量體研究正是跨越並遊走於空間通用性矩陣的研究領域。

英國地理學家Elden建議量體研究者適時跳出環境物質性與地球特性等概念,重新審視自然、社會與資本之間的關聯;Clark也認為要將地球系統視為開放系統,描寫另一種地球邏輯,並說明其背後的地緣政治與地球物理政治互動(廖昱凱、簡旭伸,2019)。

如同Harvey說的:「有關空間性質的哲學問題,沒有哲學上的解答——解答在於人的實踐」(Harvey,2008),我們需要關照的是人類行動者的實踐。無論是絕對、相對或關係性空間,依據人的實踐才能體會地球系統的能動性。量體的政治性就介於人類行動者、技術物與地球系統之間,正因為許多狀況都需要借助技術物達成,因此技術內蘊與外延的政治性,會佔據量體研究的許多篇幅。技術落差與有限的控制是量體技術形成政治性隘口的關鍵。

量體技術的政治性隘口
(圖片來源:白豐誠)

政治性隘口就圖面上來看,強調的是「政治性如何產生?」也是一個軍事比喻,正好銜接量體研究的軍事偏好。「鞍部」這種地形,是山脊上兩山之間的低淺處,在這裡設置關口可以達成「易守難攻」的態勢,此時「攻方」與「守方」就是基於鞍部(地球系統)上面設置的關口(量體技術)而有不均勻的權力關係(易守難攻),掌握量體技術的社會群體就可以與沒有掌握的群體拉出「技術落差」,因而具有不均社會地理發展的形勢。

掌握隘口(技術物)的社會群體就掌握了「地勢」,因此成為有力的群體。不過在量體的垂直性中,地球系統(量體)也有某些程度的能動性。隘口既是人造的,也是天然形成的狀態,是混雜、捲入人類行動者的地球系統能動性展現的場域。

關鍵在於誰掌握或中介了量體技術?掌握量體技術(或資源化量體)即掌握權勢,政治性因此而來。量體技術不應被視作一個固定不變的固體科技物(已完成的模樣)而存在,反而是一種知識疊加或技術拼裝,讓社會-量體技術-地球環境(量體)之間形成一個「政治性隘口」。其政治性有兩個方向:1.社會的2.量體的。社會的落差是指社會群體間對量體技術掌握的差距;量體的是人類科技無法全盤控制地球環境的落差。(舉例來說,台大地理系教授簡旭伸近年受到國外媒體關注的研究:中國積極發展人工影響天氣案例,討論國家試圖「馴化天氣」,成為一種新的看待國家與自然的方式)

作為量體技術的電梯

在電梯的例子裡,流動不只是看到潮濕存有論的量體物質流動比喻,而是更日常的人類三維移動與資本循環流動之下都市量體塑造。此時地球系統的能動性表現在技術物對「地球重力」(Gravity)的操作。設想沒有電梯的狀態:人類會瞬間意識到質量與地球重力的作用對垂直移動能力的影響,電梯做作為腿的外延,是人類感官與機能的延伸,為了「到達上面」發展出的移動技術物。

電梯的限重機制,更凸顯了都市人的時空與社會感受。讓人直接體會到人類肉身的物質性。當電梯限重警鈴響起,觸發的量體感直接與身體連繫在一起,「太重」讓最後一位進入電梯的乘客無比尷尬,只好自動排除、退出這個短暫的社會空間。另外,過重的電梯也讓身體覺察到此時的自我身處於都市量體的韻律中:「尖峰時刻」凸顯的是一種模式化的/資本化的時空經驗,讓人意識到都市日常生活節奏進入身體時的流動,是主體淹沒於人流的量體感凸顯之時刻。

量體地理學看到大氣、海洋、地底,等「地球系統」:碳循環、水循環、生物圈、矽循環或氣候、天氣現象與自然資源(石油、礦物等)如果強調量體的物質性,也關注到其流動性質,則「引力」這一關鍵性質也應當捕捉。「地球重力」可以是地球系統,也就可以是量體研究關注的面向之一。更何況,量體視角看到的各種現象僅在與地球重力相關時才能識別(Gordillo,2018)。例如「量體」概念延伸出的幾個政治性討論元素:墜落、上升、下降、傾斜、角度與水平等地理概念,都是基於地球重力而得以辨認。重力使我們定義出地球量體的垂直性,否則在太空中的一團量體也難以如地球般指認上述概念元素的作用。

量體技術政治性經常使用的空間概念,也必須透過地球(重力)來辨認
(圖片來源:白豐誠)

理解地球重力的方式無論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它都被視為與實體的物質性相關。引力便是作為兩實體間物質性發揮有效作用的關係。作為關係,引力只有在對象的實體物質性存在時才存在(空間被設想為相對空間)。在都市發展垂直移動成為日常時,我們需要問題化地球重力,讓重力不只是物理現象,還是人、社會與地球系統間的關係。並且關注到各種基於抵抗重力的量體技術,如何造成各種層次的移動政治。若基於此,地球重力就是施展影響力的地球系統。

萬有引力的關係空間(G:萬有引力常數 F:兩物體間吸引力 r:兩物體間距離)
(圖片來源:wiki_Gravitational constant)

不過,地球重力與其他地球系統的性質也有巨大差異:重力在人類生命的時空尺度幾乎不會變動。我們透過電梯克服了高度、無視了重力,因而具有時空壓縮的效果,如果用這個概念描述通訊與交通技術達成的社會關係轉變,空間在此可被設想為關係性的,都市量體是一種得以促成資本發展與集約化都市土地使用的能力場域,更促成了資本力量進入並塑造現代都市地景。

這種說法拉開了重力的政治性空間,因為掌握垂直移動技術物(作為一種量體技術)而形塑一個隘口,讓城市上空成為資本主義(或其他設混形式/文化現象)滲透的領域。當然地球重力作為引力的一種,可以在各種地球系統中發揮作用,但也因此沒有被人文社科領域深刻描繪(現代科技也沒轍,我們無法控制重力)它幾乎被視作一種背景,或許垂直都市主義與量體地理學可以重新關注,描繪其中的地球重力邏輯。若能如此亦回應Stephen Graham教授主張的垂直運輸地理與政治,才能更後設地理解地球現象,讓自然「不那麼自然而然」。

小結論:都市量體技術的多元政治性

量體研究注意到三維空間的權力結構/政治性,都市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潛力的量體,從集約的都市土地使用與資本主義的聯繫、作為垂直移動交通工具帶來的垂直移動政治(基於脆弱電力基礎設施、老舊或弱勢社區難以新建或維護)、宿舍的性別場域、垂直時空壓縮(時空穿梭器與都市恐懼感)或電梯媒體的商業模式(廣告業空間修補與中國特殊的發展情境)。都是圍繞都市量體的社會性空間。究其原因,還是抵抗重力的垂直移動成為必要,且和資本主義發展息息相關。

既然地球重力從古至今一直作用著,在量體轉向(Volumetric Turn)的一系列研究中,更需要回頭看看過去發展的技術帶來的政治性如何作用。以「電梯」作為特殊的垂直技術,纏繞各種文化現象與政治。讓不同層次的人類實踐得以展現多元政治性。

本文指稱電梯量體技術成為一種空間修補形式,是一種警醒的都市日常、也是中介了各種社會訊息的媒介、更是一種技術物的政治隘口。它橫跨性別、種族、區域發展、資本主義、環境心理學、電網基礎設施等眾多元素的媒體,傳達各種層次的訊息。

要指出的是,技術帶來何種層次的政治性?多元的垂直政治性之下量體研究究竟位於何處?在不同社會情境下,量體可以帶來何種能動性?同Elden與Clark的建議,垂直與量體研究需要描繪另一種地球邏輯,說明背後的政治性,才是相對務實的做法。否則將一系列論題集結起來若無大於加法的作用,可能難脫於被稱為是一種學術界的「量體修補」。

上一篇〈來看看電梯空間吧!電梯的垂直政治(上)

引用文獻

  • Gastón Gordillo (2018). “Gravity.” Theorizing the Contemporary, Fieldsights, June 27. https://culanth.org/fieldsights/gravity
  • Peters, K., & Steinberg, P. (2019). The ocean in excess: Towards a more-than-wet ontology.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9(3), 293–307.
  • Stephen Graham (2014) Super-tall and ultra-deep: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elevator.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31(7-8), 239-265.
  • Stephen Graham(2020)《世界是垂直的:從人造衛星、摩天大樓到地底隧道,由分層空間垂直剖析都市中社會、政治的權力關係》,高郁婷、王志弘譯。台北:臉譜出版。
  • Edward Relph(1998)《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初版)。台北:田園城市。.
  • David Harvey(2008)〈空間是個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王志弘譯pp.93-143。
  • 廖昱凱、簡旭伸(2019)〈地理學中的量體轉向:領土立體化、地球物理政治與環境中的情感氛圍〉。《地理學報》92: 1-29。
  • 張彩莉(2020)〈信息化時代電梯媒體的發展現狀、問題與策略〉。《廣告在線:經營全方略》79-80。
  • 閻峰、蔣宏(2005)〈分眾媒體(樓宇液晶電視):怎樣分析其價值?〉。《新聞界》6:31-32。
  • 內政部營建署(2021)「老公寓裝電梯政府有補助 最高216萬元」網址:https://www.cpami.gov.tw。
  •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2007)「辦公樓裏的廣告:分眾傳媒的商業模式分析」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網址: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210/。
  • 聯合報願景工程(2021)「囚居晚年系列報導」台北:聯合報。網址:https://udn.com/newmedia/2021/elderly_housing/。
  • 聯合新聞網(2016)「台中一廣『電梯靈異事件』熱傳…真相究竟是!?」台北: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0911/2039264。
  • IC實驗室(2021)「電梯廣告給業主分錢嗎?洗腦循環逼我走樓梯!這門好生意到底賺了多少錢?- IC實驗室出品」。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SBe7NWP2M(2021年7月6日)。

博客來骨灰級會員,目前是台大城鄉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