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他們為何畫電杆?電杆凝視者們看到的上方景緻

文:白豐誠

我因為正在進行配電系統研究,開始用心觀察先前不曾仔細注意過的電杆,於是也和伙伴們戲稱自己目前朝著「電杆凝視者」稱號邁進。不過,電桿地景確實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都市觀察角度,因為在許多繪畫、郵票、明信片或照片中,可以看見許多電杆出現的畫面,但它始終被簡單解釋為「現代化」的籠統字眼。今日,電杆也被視為前現代的代表、成為極力排除的對象,電纜地下化也一直被當作各地方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不過這種街道上常見的電力基礎設施,似乎比較少被關注到它的文化意涵。
日本的當代動畫作品,可以看到對於電力基礎設施相當細緻的描繪,這些電杆也積極地構成獨特都市風景,讓畫面成為特定時代的視覺暗示。不過電杆是如何成為充滿文化、社會意涵的視覺/景觀元素呢?以及二維到三維世界之間,怎麼透過電杆產生連結?是一個有趣的題目。
我認為媒體作品中的電杆與三維世界的電杆,有很明顯的斷裂,卻也有相當強烈的連結。斷裂在於各地努力推進電纜地下化,使得電杆逐步淡出現代都市景致;而連結在於其作為日常生活元素,在當代視覺媒體上帶來的親近感,甚至這份親近感被用來打造末日、寂寥、或者鄉土的氛圍。
探索地面之外,也可以看看這個重要的都市基礎設施:上面的電杆。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OK8ucsIomMSOZNp7_m6YHOA-i0ejYhbd4RZ5ZmdWHsSnAFjpc-d89WwvUwEZRKsiRUG9PYTVZ2MOWSmBzfYnim77HY-2sC93kFNpjln5b2u-GxODzMVF4Ulu-BfszjMXvplTIQs
構成當代都市天空景緻的重要元素:電杆(圖片來源:白豐誠)

電杆地景的現代意象:「日常」的電力基礎設施

台灣自日殖時期,都市就開始具規模的電氣化,電力系統也逐漸成為街道重要元素。在許多舊圖像當中,可見當時並排矗立的電杆,以及街道建物之間的空間關係。早年還沒有如今日的電杆,在桿上疊加許多不同機能,可看到明顯的線條交織於都市街道景觀當中。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egspvaEcz6QaGxhsRCMtTy7OZpSF1ZYbHWgjzmsN3xqKr7qL2lP3dH2kBDoF-14Lz4M3XkI_RjX1VdM7Qo5wDXVMyIBgSBzZvhDFLnTfbZbgeZyoHqr-dSeFs2VzdkniO3WhcPo
基隆港大基隆本通,今日的仁三路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配電對於殖民政府來說,也是一種展現治理正當性,或殖民母國榮光的美學手段。漢文版《日日新報》就曾描述台南的這一場景:

臺南配電所內外部。及屋上墻間。裝飾千百電燈.以祝始政紀念日.許人民綜覽三日。……竝以數種電燈。建築如三座火城。沿途電柱 亦點照耀如同白日。亦一奇觀也。(日日新報,1910)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TrWpdv1mE-wnKrnhtG2ajcklGUuy3PjVtPQDFOpwG3SR4V-ewSbrDXjgEMxlJG3ogjml6Rv-RwvWV0nyLZ1tZ58wzYGgcJ5t7A9grmdZ3dHPAXQNC9jd3br_s2mPv1TM2qPeTEk
明治四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日日新報》描述台南配電奇觀,透過電力彰顯力量的夜間景觀美學。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

電杆作為空間中的特殊視覺元素,不只在街道上展現,也同樣出現在畫作當中。畫家陳澄波(1895年-1947年)的作品,就出現了大量有關電桿地景的描繪。廖新田(2015)認為,他雖然不是當時唯一將現代化基礎設施取景入畫的藝術家,但也可說是相當執著,在1915-1946年間就有五十張作品內含有電杆。

作品中可以看見除了台灣傳統元素如寺廟、熱帶植物,還有來自於殖民現代化成果的電線桿、橋梁和鐵、公路,例如:〈嘉義街外(一)〉、〈嘉義街外(二)〉、〈嘉義街外(三)〉、〈夏日街景〉、〈岡〉等作品,都有大量電杆視覺符號的應用。電杆作為殖民現代性的地景元素,成為現代化台灣地景的特定模式。雖然陳澄波作品裡針對電杆的大量描繪,是否刻意強調現代性的追求難有定論,不過仍可以看見電桿在台灣街道景觀中,成為重要視覺元素的方式。

左:1926〈嘉義街外(一)〉 右:1927〈嘉義街外(二) 〉繪畫中大量使用電杆元素構圖。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電桿融入地景描繪的呈現,反映出與殖民現代性與台灣社會的類似矛盾情結,即:現代化生活形式伴隨殖民統治而來。這種複雜的處境,是電杆在日治時期成為殖民象徵風景圖中產生的矛盾。

廖新田(2015)解釋,台灣風景畫發展出特定視覺與敘述風格,在殖民現代化的討論裡,這類的風景圖是「發現」與「再現」真正的地方生活,特徵在於「描述台灣的轉變」。藝術家們描繪現代化榮景,記錄地方的轉變並在視覺上重新生產「在地」:

藝術家試圖同時去描繪和表現真正的地方故事和現代化發展榮景。這是一項新審美秩序的視覺工程(visual engineering)。……臺灣風景畫有種很普遍的畫題,一條馬路以透視的方式深入畫面之中。此一日本式「道路風景」的翻版,其「引人入勝」( 另一方面也是入侵自然、深入蠻荒改造未開化之地的初始)視覺畫面似乎在邀約觀者與畫家一起深入未知而遙遠的地方,一種對透視法的視覺魔幻的驚奇感與迷戀。……不少畫家更迫不及待地納入現代主題以建立新的美學秩序,並視之為理所當然。(Ibid., 2015)

討論風景畫時,現代性或殖民現代性經常是討論焦點。基礎設施代表著掌控並秩序化自然力量(發電)使之成為一種力量駕馭的美學,透過基礎設施配送電力,讓官方力量透過系統進入夜晚的城市,使之成為華美的權力宣示。以此觀點,電桿就充滿殖民現代性意味,改造並統治台灣的街道地景。

畫家對於特定風景元素的刻意描寫,展現出對某種美學偏好與關注,無論電杆用於隱喻、提示、推進情節、塑造氛圍、描繪時代、塑造在地,或者很實際的在構圖層次用以建構景深、透視。能夠運用這些垂直性元素來構成畫面的空間感,也奠基於逐漸普及化的現代基礎設施街道景致,並且成為日常的視覺符號。

在媒體作品中技術物的視覺符號運用,就充滿了社會性,使之不僅只有技術性內涵。尤其這種因普及帶來的「日常感」更是當代視覺作品應用的重要元素。

為什麼要那麼仔細畫電杆?當代作品中看到的電杆與天空

日本許多動畫作品中可以觀察到明顯描繪電力基礎設施的畫面,甚至成為一種呈現風格,用以暗示作品的時代背景、敘事邏輯或作為美術手段彰顯特殊的表現風格。大約在2014-2017年左右,Tumblr 用戶 whitequark提出這個討論:「為什麼在這些日本動畫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繪製精巧且複雜的電線?」它在那邊似乎沒有特殊目的,但有人關心它,甚至仔細考據、著色,並完美地呈現出來。

That made me think it over. Why, indeed, are there so many power lines? Why are these industrial constructs with lots of time-consuming detail drawn so consistently true to their nature?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RfsQybMEgYQ2Z3kwXJttxodmc4KLzkZ7nuFDiPVAiccjyLqV0YyQrL_drQjG8gcPsP2zTROZA1imYpcCBvbdtn9HxDN1B9ni7Tt90wsQcPl8Te4CRn9wl3pcKBtfMWJd6EjFVHY
《奇蛋物語》第五集的電杆畫面(資料來源)。

他甚至在tumblr上經營了專門收集動畫作品中描繪電杆、電塔等電力系統的合輯,裡面有高達上千張仔細描繪電力基礎設施的當代動畫作品畫面。(可參考:Power Lines in Anime 網址:https://powerlinesinanime.tumblr.com/)這種現象,專門研究日本動畫的康考迪亞大學梅爾霍本海姆電影學院(Mel Hoppenheim School of Cinema)副教授Marc Steinberg也有觀察到:

我認為基本上是從《新世紀福音戰士》之後的一種現象,除了瘋狂的故事情節之外[該系列]的一個特點是,它認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物體,在此之前的動畫作品沒有這樣的關注。包含電話亭、門口、火車平交道。那些與當時日本的日常生活相關的東西。(Eric Grundhauser,2017)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庵野秀明導演,被認為是一個關鍵人物。他不只是在作品中出現大量電力基礎設施的描寫,他曾經在NHK製播的Professional: Shigoto no ryûgi紀錄片「さようなら全ての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庵野秀明の1214日」中表明對電桿的喜愛:「我最喜歡電杆了,電杆最好的地方就是沒有多餘之處,大量的線恰當的相連,那可真是太棒了!」他在紀錄片中表達支持電杆的功能主義美學,不過其實如果就動畫文本呈現而言,電杆的作用可能有更貼近日常生活經驗的解釋,因為它有與當代生活產生連結的視覺暗示。例如在小黒祐一郎(2011)訪談錄中,紀錄了庵野表現電桿與電話亭的方式:

庵野:我們想表現出一個延續於現在日本的世界。所以EVA中有很多東西會使你感到很熟悉。電杆和公用電話亭都與現在一模一樣……在現有事物延伸出去的話,觀眾就比較容易理解那些符號化的東西。給觀眾看到電線杆的話他們就能感到安心,因為他們會覺得「我看過那個電杆」於是就不會緊張了……如果讓觀眾看到綠色公共電話的鏡頭,只要是住在日本的人,一百個人裡面就會有一百個人覺得「那是一台電話」,這樣就沒必要特地讓角色拿起聽筒說「喂」了……我們只是在控制觀眾的認知力,控制他們認知信息的能力。(小黒祐一郎,2011)

電杆在此被導演用於暗示日本的生活景致,透過畫面中的線條,接起虛擬世界與日常經驗之間的差距。二維與三維的場景透過電杆發生關聯。它讓我們在視覺上與虛擬世界產生關係,引領視線並銜接想像世界的空間與地景。

除了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之外,1998年的一部試驗性動畫《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也被認為功不可沒,作品中直接以大量的電線、連接、網絡為視覺手段,表現1990年代賽博朋克風格的各種描寫主題。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slEqQI8yqAfH4hcO8gwyVM8lPO61zUx_UAux2Bcin4PZjLMpbJRH_QC9_coO_toCJ1eGsne4qqPDWe86lIL2bxc6utjjvM8-weDM5-_MP4dfjspchCnhgrydLcC4K8BgQLlh-t8

圖6 Serial Experiments Lain出現眾多電力基礎設施與電線畫面。(資料來源

在2000年後,新海誠導演擅於描繪精細優美場景的作畫風格,也逐漸受到關注。在他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都市基礎設施,其中不乏電杆、高壓電塔等元素。早期作品《秒速5公分》的電影海報中,就呈現了天空與電杆之間的互動關係,藉由電線的「線性」表現有如廣角相機般變形的透視效果。天空與電杆的搭配,呈現出獨有的細緻美感,已經成為一種表現力豐富的視覺符號。

另一個關鍵人物,是執導《物語系列》的新房昭之。在物語系列中,也有許多電杆元素,並且抽離了寫實描繪的層次。他使用文字、靜止、光影、對比,以及剪影表現,並且在動畫裡使用靜態文字來表現的同時,色彩卻具有強烈的情緒,搭配大量快切、產生蒙太奇效果。電杆、號誌等街道視覺元素的線條,成為具特色的動畫表現風格。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ftMm_86IrsT7hCGui0a_lWvAgaeYVhm5l8vs06hLYCAs_Q_n6shVpI9Syjp4PWs3KRakDpzwXaf8MQt_CbNeRAQ1YlRB4Jg1uDKhKNd-BJJF3HIhysrwLxP3REf2c4wmaAsJ0Hs
新房昭之執導《化物語》出現的電杆之一。(資料來源

在更加晚近的動畫中,風力發電機組甚至也被刻意強調。例如2017年新房昭之、武內宣之擔任導演的《煙花》中,就可以看見許多明顯的風力發電機組。在這一部長約五分鐘的MUSIC VIDEO中,風機、高壓電塔、電杆出現的場景數甚至可以與其主題「煙花」媲美(風機:11、高壓電塔:7、電杆:16、而煙花則是18次)。

在這部作品中,電力基礎設施與天空的關係十分緊密,一方面豐富了天空的動態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如果球」(もしも玉)發動時的凝結並倒轉的時空效果。也就是說,風機「旋轉」被用於暗示時間暫停以及切換不同世界,透過電力設備暗示時空轉變。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mvArGmt3jrLhiDy8GSA_rvhWCzj6KDqqMfSbHBjrmd8sIIcCtCkPDd3LNwPpu3bxpkBxBxLoRCNzoPbA6w8IOFpDpNjZDg4CV8JAR35pQ538pbE4MTp2TbGSito9EcsACZVZbxc
DAOKO × 米津玄師『打上花火』MUSIC VIDEO 中可見電力基礎設施與主題煙火之間相互襯托。(資料來源

電杆、電線、高壓電塔與天空交相呼應的畫面,已經是自成一格的美學表現。甚至隨著關注綠能的時代趨勢,出現新的電力基礎設施,參與人們「向上看」的天空景致。無論如何,這些作品確實呈現了某種當代日本景致的視覺系統,並且不只是一種各別導演的美術特色,還是鑲嵌在日本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科技發展、電力基礎設施與動畫產業之間,用以呈現出「道地」的日本都市。

「參與天空」的二維畫面與「天空淨化」的電纜下地 

在日本,針對電杆與街道景觀的爭議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末期。距今112年前,1910年6月18日朝刊就曾以頭版刊登〈論議 都市美の保護〉文章。內文描述了在日外國人的街道感受:

當我第一次成為東京人的時候,在這個城市裡讓我感到最雜亂的三件事情是:電杆毫不客氣地矗立在街道兩旁、附著在電杆上的各種廣告、以及糟糕而粗魯的廣告招牌。(片山一弘,2021)

不過電杆成為一種「公害」,則是在1980年代左右開始。愈來愈多人認為遍布日本的電杆與電線是「汙染城市景觀的惡棍」(Ibid., 2021)時至今日,日本也擴大實施「無電柱化」政策,更於2016年通過《無電柱化推進法》積極消除城市中的電桿(国土交通省,2016)。為了將電纜下地,甚至成立了「一般社団法人無電柱化民間プロジェクト実行委員会」進行電纜地下化倡議與研究。

此委員會在2014年左右,為了倡議「沒電杆的景觀比較好」引用葛飾北齋的「冨嶽三十六景」,並將其繪製上電杆與電線的剪影,遮擋住富士山。呈現「入侵自然、破壞傳統」的現代電杆元素,並主張沒有電杆的景觀比較好。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WlAkxRsvxibMnw-dJ0m5LTDcIGKgGJJVXA36M7daT-NmttfAE_1jiaikGCJuiam1cjH231D0WltnFhyI5znVC1i6viItpss24WRuOKdkzsCBVOZt32PVLb1JG1Vq7293kAcUJjc
(左)有電杆就可惜了的照片與(右)因為沒有電杆所以美麗的照片(資料來源

沒有想到的是,在日本社群平台上針對有電杆的畫面讚譽有加,甚至激起討論。認為左邊的視覺效果相當酷炫,畫面透過電杆與電線的黑色剪影,與北齋的富士山形成鮮明對比,漂亮的視覺效果反而使其主張黯然失色(TECH+, 2014)

在台灣,電杆隨著都市發展也逐漸疊加了許多都市機能與意義,例如電力輸送(監視器、路燈、交通號誌、廣告招牌)、訊號輸送(第四台、電話、固網)等。錯縱的電線與設備使得街景紊亂,且颱風時電杆倒塌經常致災,在景觀考量與安全性疑慮之下開始展開電纜地下化行動。比較東亞主要國家首都,台北已經完成98%路段的地下化施工,東京與首爾則分別是8%與15%,比例相當懸殊。

地下化大約不出幾項理由:從防災視角來看,台灣多颱風、地震,天然災害容易導致電杆毀損,進而影響配電。天上錯綜的電線也可能導致火災時消防設備不易進出街道,釀成更大災難;自友善街道的視角,電杆與變電箱經常成為阻擋人行道的障礙物,地下化則可稍微緩解此問題,亦可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率;都市景觀角度則是確保文化遺產的視覺改善與自然景觀的保護,也有促進都市現代化的企圖。

電纜地下化在各縣市的理由都有所不同,宜蘭縣作為風災首當其衝的縣市,電纜的地下化就是以防風災為主要考量,2017年行政院亦允諾將宜蘭納入優先地下化縣市(環境資訊中心,2017)。而台北,則大多是依照景觀視覺與人本街道為導向,訴求先進發達首都的現代化地景。

台北市長柯文哲過去曾拚「一年天空淨化」,希望整合廠商,讓橫衝直撞電纜「乖乖聽話」(吳元熙、韓上棆,2015)。基隆過去幾年也積極處理道路兩側的電纜,包含許多無使用、無主纜線等廢棄線路。2016年基隆市政府設計了五種不同顏色的纜線識別標籤貼紙,要求各纜線負責單位在期限內貼好識別標籤,無識別者過期限後一律剪除。電杆的治理可以是施政效率的表徵,與殖民時期的視覺技術展示、透過治理基礎設施彰顯權力與效率的樣子頗為相似。

不過地下化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例如地震、水災時,埋設的地下線路搶修比起電杆來得更加費時費力,也有地下化後電纜遭白蟻咬壞的現象。台電人員表示蟻害並非特例,造成的損害程度不一,曾投藥仍無效(環境資訊中心,2010)。缺點不外乎是建設成本高、建設週期長、維修不易、變電箱安裝位置難尋。

電杆景緻:二維與三維的斷裂

當今無論是台灣還是日本,在真實生活中還是極力希望將配電纜線地下化,只不過這種在視覺媒體上頗受創作者歡迎的元素,在現實世界中卻是一種需要掃除的對象。從電杆在日治時期成為力量駕馭的美學,到今日纜線清整與電纜下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對電杆的態度顯然不同,使其成為超越「配電」機能,反而更充滿社會與文化特性。

凝視電杆,發現電杆不只構成了當代都市生活、呈現不同時期對電力的想像,以及在二維與三維空間中,對電杆的想像產生連結與斷裂。連結源於將虛擬二維空間場景,與三維日常生活經驗結合的熟悉感,如果看向陳澄波的畫作,以及日本當代動畫作品中繪製精細的電杆,可察覺電杆的視覺運用,讓我們與虛擬世界產生關係的方式。簡言之,最接近常民生活的電杆,可以做為銘刻時空的物質軌跡、作為空間中直接可以被感受到的元素而存在。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shLWDymi1rOI3Gexv5DdBWf_rq0LNMGwmCRyShUb9cYW-1LBqzxFtw-AB0aW_-TVUUe-DGbdPNCR_9ydQXAd0HQwgbEBxligS0OTP-MSSo1R3ZMSDBTMXTFhGoYGtKeBM1KFLlc
電杆與上方的當代天空 (資料來源:白豐誠)

電杆確實引領我們的視線、想像空間與地景,藉此遊歷不同時空,成為視覺上重要的時空置換元素。而斷裂在於當代都市的去除電杆趨勢。電桿會帶我們到哪裡呢?我還正往「電杆凝視者」方向努力,試圖多看到點什麼。

不過我想,這種連結與斷裂,想必也是當今逐步去除電杆的城市與時代,才有的現象吧。


徵引文獻

  1. 小黒祐一郎(2011)《アニメクリエイター・インタビューズ この人に話を聞きたい 2001-2002》。東京:講談社。翻譯可參見: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182731。
  2. 片山一弘(2021.05.21)「景観の敵と言われても、昭和生まれには愛着ある電柱・電線」讀賣新聞。網址:https://www.yomiuri.co.jp/column/chottomae/20210519-OYT8T50060/。
  3. 白石理子、許芷菱(2021)「電纜地下化?台日防災思維大不同」。桃園:PeoPo公民新聞網 4月19日。網址:https://www.peopo.org/news/527310。
  4. 吳元熙、韓上棆(2015)「北市『天空計畫』15米寬道路電纜地下化」。台北:TVBS新聞網 1月27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564799
  5. 国土交通省(2016)「無電柱化の推進に関する法律」。日本:東京。網址:https://www.mlit.go.jp/road/ir/ir-council/chicyuka/pdf01/9.pdf。
  6. 廖新田(2015)〈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雕塑研究》14: 1-41。
  7. 漢文版日日新報(1910.06.22)「台南配電奇觀」漢珍數位圖書-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網址:http://140.112.113.17/twhannews/user/query_basic.php
  8. 環境資訊中心(2010)「白蟻惹禍咬壞地下電纜 台東180戶停電」。台北:環境資訊中心 12月5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61603。取用日期:2021年5月22日。
  9. 環境資訊中心(2017)「宜縣電纜地下化 台電將砸7.6億」。台北:環境資訊中心 8月15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06856。
  10. TECH+(2014.08.14)「電柱×北斎の”かっこよすぎるビジュアル”はどのように生まれたのか? – 無電柱化民間プロジェクト広報担当者に聞いてみた」日本:TECH+。網址:https://news.mynavi.jp/techplus/article/20140814-df/
  11. Eric Grundhauser (2017) Why Is Anime Obsessed With Power Lines? Explor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 genre’s lavishly detailed electrical infrastructure. atlasobscura: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why-power-lines-anime-electrical-infrastructure

博客來骨灰級會員,目前是台大城鄉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