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島嶼的海、陸之間,看向天空:談小琉球天際線共存的可能

文:翁子

在台灣西南方海域一座由珊瑚與造礁生物形成的島嶼,名為小琉球。這座面積僅有6.8平方公里的小島,無論是在文化信仰或產業經濟上,都與海洋具有緊密的連結。 
小琉球受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的眷顧,發展出沿岸漁業(臺灣光復前)、近海漁業(自日據時代起)以及遠洋漁業。民國七十年代起,漁船結構與設備技術日益進步,促使小琉球的遠洋漁業迅速發展,作業範圍橫跨印度洋、太平洋及南太平洋等海域。在各種航行路線中,皆能見到漂泊的琉球「討海人」。
同時,該時期的小琉球被視為海洋遊憩的潛力景點,以單日的旅遊行程為主。民國八十九年,全島劃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之範圍(隸屬交通部觀光局鵬管處),正式開啟觀光遊憩之路。

望向海洋的人們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QZ55WAxRiumEMHA5n_XczV-LxMhDnCqybKkcSYlEWDu0Muv1czqYDNUpfCvs2phbQxWF45Wm2KqXQrDyDC7Sw1J7SBUv2TSCYirVFnihUqqKQVRqf0btW5ARxz3F5fYM4Tc62eU
小琉球白沙尾碼頭一景(圖片來源:翁子)

小琉球的觀光發展已逾三十年,豐富的濱海遊憩選擇:浮潛、自由潛水、水肺潛水、獨木舟、SUP立槳、玻璃船等,吸引遠道而來的旅人。只要踏入小琉球,人們與海的距離便不再遙遠。

海洋資源是當地漁業、觀光業的重要命脈,面對海洋環境遭受破壞及威脅時,小琉球的協會組織與島民合作發起各項保育行動。成立逾10年的海洋志工隊召集島上各領域的有志者,一起潛入海中,推動「淨海」活動。而咾咕嶼協會與海湧工作室則推出「咕咕幣、海灘貨幣、海洋公民科學」等計畫,運用藝術與創意的思維,引動更多元的參與者。屏東縣政府環保局與自然人文生態觀光協會共同推廣「琉行杯」租借系統。而海龜點點名團隊將專業的研究知識結合公民參與,採用「Photo ID」方法,邀請潛水者共同紀錄海龜的生活狀態。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yik7w1P8NNRp_Dhu_Qz5TLRu8vNrRwjG2jmIXcgnSgikbFTipCF-yUCytKVFZHeuZm-Zvr1YqUOk5arlUDOS9dxN4zdPSobUOwkar3xUxu63e1dQ7-PQQ7cZoXmKRafqqHEpbXw
「咕咕幣」藝術與貨幣結合而成的「環保碗租借系統」。(圖片來源:翁子)

島民善用其專業知識與才能,創立各項海洋環境保育的行動,以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逐步改善小琉球的海域課題。同時,亦結合文化信仰傳統——琉球平安迎王祭典,與部分轎班合作,減少一次性的餐具使用。此外,地方政府與專家學者也攜手協作,屏東縣政府委託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研究團隊,針對小琉球潮間帶進行生態調查與人流管制等系統。

這座島嶼集結旅宿業者、濱海遊憩業者、返鄉創業家、藝術家及海洋研究者等力量,推動海洋環境保育的跨領域合作,以堅韌的凝聚力與實踐力,在島嶼觀光化的過程中,形塑出可貴的反身能量。

從海洋回首島嶼

不過,目前在各項海洋保育行動中,仍缺少對於島嶼陸域開發、天際線等層面的探究。

小琉球的旅宿總量早已突破400間(確切總量仍有待調查),包含古厝與透天住宅的裝潢整建、數間具異國風情的建築,以及貨櫃、鐵皮搭建而成的多元旅宿型式。每逢寒暑假或國定連假的觀光旺季,媒體以「萬人登島不是問題」形容小島的人潮盛況,這些過量的「吸納」情形,產生如何「排出」的矛盾局勢。

人們望向海洋,卻忽略了回首島嶼的重要性。關注珊瑚、海龜及潮間帶生物的生存危機,反而遺忘這座島嶼本身的歷史文化、土地發展等脈絡。此時,一棟超過三十公尺高的星級飯店正悄悄落腳於白沙尾碼頭,即將劃破當地維持已久的天際線。

這棟十層樓飯店由鳳凰旅行社與鑫富都建設共同合資,選於疫情肆虐全球,國旅需求量大增的情勢下動工。建地面向無邊際的海洋,將重新詮釋這座島嶼的地景風貌。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ZqZyaYCQzNViwzD5PpL3mLLIMuyqjFNFPgvkAkL_qztWpNBxQrRNyb1Nqcf_uelius_P45SYWRM0k_Pj6ZtIvuRG_2oNVAea78Qm21aHvcXudH5NxMXdJFy7wJ9J3DQhCYzi8C8
平靜和緩的旋律,即將從劃破天際線的那刻,重新編寫樂章。(圖片來源:翁子改繪自鳳凰旅行社飯店模擬圖)

海、陸之間的斷聯

「嘟——」碼頭傳來交通船入港的鳴聲,「嘩——」伴隨著海洋日夜不休的浪濤,看似衝突的兩者卻交織出平緩的港邊節奏。而一旁望向海面的建築,民宅敞開客廳的落地門,任由海風吹拂其生活。自2020年底開始動工的飯店案,引入機具的隆隆聲響,宣示著在不久後,白沙尾漁港和緩的音符,將改編為情緒激昂的新樂章。

海域及陸域為一完整的循環生態系,當陸地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也會直接影響至海洋生物的棲地。日本氣仙沼灣有一群從事牡蠣養殖的漁夫,意識到大海的養分來自於陸域環境,因此發起「造林」計畫,以改善受汙染水源排入海洋。海、陸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潮間帶、河口及港口等區域即是兩者相連的關鍵位置。

以此反思小琉球陸域及海域之間的關係。目前屏東縣政府雖已設立兩座聚落型污水處理設施,但面對觀光旺季或連續假期時,仍存有將大量的旅宿、住家之民生廢水完善處理的疑慮。這些可能的污染源,若直接排入大海,是否會影響海洋環境,亦是有待探究的課題。此外,島嶼面對一次性強降雨時,水土保持若受到長期的開發影響,可能使泥沙直接沖刷至海洋,流經潮間帶並覆蓋該區域的生物棲地。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sAse4emO34P3-qyygM-Nif4nRlMY8IelU4ZwVs7z1tObxtLc8rLLl4Bsi1xcqqBqvw9-SWpNfYpY-_mLs9IhMmPKkkwJ-xu-HG65gnAU3qjjpOhkwaG-g2mRvADWKxvUJiN-mNM
騎乘機車穿梭小島,行經許多興建中的工地。(圖片來源:翁子)

這些未被縝密討論的「地面之上」課題,已延伸至「地面之外」的天際線衝突。小琉球白沙尾碼頭最高的建築為六層樓(琉球區漁會信用部兼休閒觀光會館),而鳳凰旅行社投資建設的十層樓飯店,將以挑高的大廳空間與建地既有的三公尺地勢,形成超過三十公尺的建築量體。該建案選用「玻璃」、「石材」作為外觀設計,與周邊既有的民宅、旅宿建築形成對比,塑造跌宕的地景感受。

與文化、地景、天際線共存的可能

午後之際,步行在白沙尾碼頭,一旁正是十層樓飯店的施工現場。此刻,陽光輕柔地灑落在港邊,海面波光與船隻相映成景。島嶼的地景,除了受地貌、建築等元素的形塑,亦存在著自然媒材——風、光、水的演繹可能。在不同的時分、時節中,自然萬物交織著島嶼「限定版」的珍貴模樣。而眼前這棟超過三十公尺的建築,正介入陽光西曬的角度,即將隱蔽天際線存於地景中的細緻美感。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CjBaaNDnK-68lkcza01ep1G-uKp6Gw_2mi9-JuuveCtBU3HsyEcJ3xBycSrMejaXfZcRC1D5zsD061yGFCXv5jC-eHOGINuO6spAWgS8m1oviFHV90F6Q8r4pntDJppTQpJljYw
陽光灑落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圖片來源:翁子)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uqaQO8BaoWAF3YNWuMBnLRHjezWpiuOzzhgtIVDQToXWYhky9CjYXuSrQyRkKMi9-wZboDzZ65ClrYlKkVEU8Wz2LgItnuMz-Gju4pVyy4Jc_bFhE-Udlrqj47HdzaaH6zVEUzI
若有似無,即將被遮掩的光。(圖片來源:翁子)

天際線一詞,涵蓋「文化」與「生態」的範疇,亦是眾人的公共資產。然而,土地劃分的私有權使其成為「不可預期」的發展狀態。雖然是公共財,卻沈沒在個人的審美意識、價值判斷之中。如此矛盾與模糊的存在,正是討論天際線相關課題時,容易被質疑及否定的癥結點。  

小琉球早期的建築,以住宅與廟宇為主,其中每戶民宅存在著對家族的敬重之心。同時,配合著各階段的居住需求、適當的建設模式,呈現人、生活與歲月共同堆疊而成的文化地景。

目前小琉球仍存有部分古厝,以白沙尾一帶來說,有濟陽(蔡氏)、潁川(陳氏)、隴西(李氏)、敦煌(洪氏)以及高陽(許氏)等堂號,其祖先皆由中國渡海遷移至該島嶼。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3q9k10fRQDPjFwSeJb7qr3SKPmdVgg3TAApapeT_W0ZjovHra5-HojNGnJECnFjykrhY9nSrahaAw7WEuf8sZsZ--NtchzHuDsYYY9YkR5BmAP4QNYahJ6ovalWowE8QUNODfM4
小琉球第一棟紅瓦厝,已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之建築,保有昔日的屋簷與屋瓦等結構。(圖片來源:翁子)

先人遠渡重洋來到這座島嶼,從茅草屋、土角厝至瓦厝的建築推演,使用茅草、竹片、咾咕石等自然建材。因屋齡年久,小琉球部分的家族古厝已重建,但仍保有正身、護龍、左青龍與右白虎之建築格局。此外,無論家族規模增加多少,皆會依循昔日傳統,擴建的住戶不得超過正身之高度。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sPtJJXhYpZmqjk_1rQ8uICONU0nxnC9mOo7hZqmkF1X0sYXKN7BcVSVQIbvQJxur6c9bUPXx9sb6AK4l7uQ9y9bgii0Cg2rjtAqvBAkSh51qoCLxTwqMQ4v39PGmKgGEfoSkQO0
硓𥑮石是當地早期常見的建材,指珊瑚礁岩體或其表面的岩塊(亦稱咾咕石、咕咾石、𥑮硓石等)。(圖片來源:翁子)

小琉球在觀光產業進駐後,引動返鄉人口及移居人口回流,提升該島的生活品質與經濟效益。曾聽當地居民說:「現在的琉球很好,大家都返鄉工作,不像以前沒有人要待在這裡」。然而,這條路再美好都需要適時地停下腳步,從海洋望見島嶼,思索在觀光洪流中,有哪些來不及、來得及留存的文化寶藏。又或者,我們需要的已不是「保存」地景、天際線的方法,而是與其「共存」的機會。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2D-DI2OwCNuRHoLufqZZntnqcbkoGOuOrpmyx7RFVb1Q6fpDizH_4clNoMKXTgZ8ehUeZ5YCR4jPQCjhEdfQEVJLIhUx3G-TyO6wL-iiF38hmIKYtytOfqARAwrDzN79DnYJekY
從海洋之上,回瞰島嶼的面貌。(圖片來源:小破)

屏東出生,桃園長大,前往隱居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