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給城市一個「雞」會:新竹保溫雞舍的養雞運動

文:陳品嘉

從城市到鄉村:養雞風潮的跨界移動

當我們想到雞的時候,腦海會浮現出什麼呢 ? 是由母雞產業的一顆顆雞蛋?還是成為日常飲食的肉類來源 ? 以上的聯想,皆僅限於我們將雞作為純粹的經濟動物,希望從他們身上取得更多的經濟價值。然而,近年來,雞逐漸步入人們的生活領域,和人類有了更緊密的生活互動。事實上,從人類圈養動物開始,雞一直以來都是伴隨人類的文明前進,雖說如此,雞的地位仍是處在替人類謀取生計的層面,也就是相較起貓、狗等寵物型動物來說,在過去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存在。但是,近年來雞的地位逐漸提升,從原本純粹生產和經濟導向的動物,轉往經濟型寵物的面向與人共生。

這股風氣於英美等地相當盛行,根據報導指出,特別是在疫情肆虐的這幾年,英、美兩國掀起一股「租雞」熱潮。拜當時封城、隔離之賜,租一隻雞放在自家後院,成為英、美家庭消憂解悶的新選擇。連柏翰(2021)指出,「英國的寵物友善公寓出租公司表示,從去年(2020年)3月算起的一整年,英國的租雞量成長了 900%。根據《國家地理頻道》,美國的租雞公司業績則是成長兩倍。」如此盛況,也令英、美國的租雞業者表示讚嘆。

不只是英美,在台灣的也有一群都市養雞的愛好者,他們在網路上組織社團,分享個人養雞的日常與經驗。而在新竹市這座以高科技聞名的城市裡,養雞運動正悄悄地感染城市的氛圍,由名為沈致軒的青年,發起一連串以「雞」為名的鄰里運動。

陽台發「雞」:一個人與雞的共生實驗

「對於都市養雞這件事情,我一開始的想法是,以前很常在看見,但為什麼現在慢慢消失了……」沈致軒說道。起初,沈致軒抱著這個單純的想法,先是以自家陽台作為實驗的空間,藉由自己工業設計的學科知識,將陽台佈置成適合母雞居住的環境,包含周圍植栽的擺設,以及地面沙坑的位置,根據沈致軒的說法,它將陽台接近三分之二的地方留給母雞並以一隻為限,為了就是能給它最好的生活空間。話雖如此,許多人依然對於都市養雞,尤其是豢養在人類高度密集的都市環境抱有諸多的疑問,「我遇過最多的問題不外乎就兩個,會不會臭?會不會吵?」沈致軒說,因此,他便藉由一些數據的紀錄和設計的思維,像是運用分貝儀測量母雞叫聲是否會超出噪音標準,最後答案則是否定的。這也更肯定都市養雞的可行性,於是,沈致軒開始將這份實驗的初步成果分享給其他人,向眾人解說雞與人在城市內共生的可能。

沈致軒在陽台養的第一隻母雞有一個非常典雅的名字─「餘姬」。該名稱的由來沈致軒表示:「自從我在陽台養了它之後,我就沒有再倒過廚餘了,因為雞都會幫我解決,名副其實的廚餘回收機,『餘姬』的名字也是這樣來的。」有賴母雞的幫忙,使得人類的剩食問題獲得解決的管道。此外,最令人興奮的還是母雞產蛋的時刻,根據沈致軒的說法,光是一隻母雞的產蛋量就足以讓他自己無法消化,這時,雞蛋就成為很好促進人際交流的物品,藉由雞蛋來拉近與鄰居之間的距離,使得沈致軒思考將養雞空間從個人拓展到公共。

保溫雞舍的母雞(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公共轉「雞」:六燃工業遺構的歷史再現

有了自家陽台的實作經驗後,沈致軒便開始嘗試尋找能讓都市養雞運作的城市公共空間。雖然經過他不斷的驗證,也讓養雞這件事在城市空間浮現有了依據,但要尋找一塊適合的土地,具備公共且開放的特質,且讓居民都能接受實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沈致軒也坦言,找到適合土地或空間有一定的困難,不是每個都市人都能接受這樣的作法,畢竟在都市生活習慣了,也漸漸的讓人們疏遠了自然。不過,幸運的是,後來受到陽明交大老師的邀請,於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簡稱六燃)的工業遺構中,搭起一座屬於城市的公共養雞空間並命名為「保溫雞舍」。期待藉由養雞來孵育社區鄰里的情感網絡。

新竹六燃工業遺構 (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六燃工業遺構中的保溫雞舍 (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回顧六燃的歷史可以發現,與當地的眷村文化有很深的關係。簡言之,當時的未被分配到眷舍的軍人眷屬,因為六燃的空間寬敞有利於生活,也就順勢搬入其中。沈致軒在進駐六燃之前也爬梳了關於該區的歷史,他赫然發現早期居民也有在此豢養雞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他在此地復興養雞這件事情也是還原了歷史現場,讓早已搬離六燃至附近社區軍眷們,在重返此地時湧現許多過往的回憶。這是沈致軒的核心初衷,希望透過雞的出現,重新連結在的社區的鄰里網絡,他說:「很多叔叔阿姨看到我在這裡養雞,都會想起以前在農村生活的事情,漸漸地也將這裡當作他們閒話家常的地方。」除了口頭上的情感聯繫外,社區居民也會從家裡或自己熟識的餐館中蒐集母雞能吃的剩食,再經過眾人的揀選,提煉出餵養母雞的食材,達成一種社區尺度的循環經濟。

「其實,養雞最開心的還是離不開母雞生的蛋。」沈致軒笑著說。雖然保溫雞舍產出的雞蛋相較起市場上的還要小,但因其特殊的顏色,以及放置在公共空間豢養的特殊性,讓這些雞蛋顯得格外具有價值。然而,這些價值並不應該被資本綁架,沈致軒說:「很多人來看到雞蛋都會問我怎麼賣,但我都直接說這接雞蛋是非賣品。如果想要取的這些雞蛋,可以成為保溫雞舍的養雞志工,用志工時數來換取雞蛋。」這項作法避免了保溫雞舍的雞蛋流於俗世,換言之,著重在身體力行,以勞動力換取物品,背後潛藏著價值大於價格的隱喻。此做法並非是要抬高保溫雞舍的水平,而是試圖點醒現代人不該凡事都朝向以金錢解決,需要了解物品的本質,才能知曉那項物品的珍貴之處。

保溫雞舍的雞蛋 (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另外,沈致軒也和六燃附近的店家合作,而這些也是他平常就會去購買餐食的商家,端賴長期消費關係的建構,店家們都很支持他的養雞運動,在削減城市剩食問題的同時,以雞作為社群互動的節點,共同創造屬於當地的資源循環及社區意識。

由鄰里社區及商家提供的剩食(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動物城市:人與非人的互動

都市養雞翻轉了人們昔日對於雞的印象,也讓雞成為繼貓狗之後,人類於日常生活的夥伴。沈致軒打趣道:「除了與貓和狗一樣提供療癒的作用外,雞還可以產蛋,光是這點就領先貓狗很多了。所以我會把雞認作是一種『經濟性寵物』。」不僅在保溫雞舍構築都市養雞的夢想,沈致軒也和朋友在新竹市的一些空間,如共生公寓頂樓,打造屬於共生住宅的養雞眷舍。根據沈致軒表示,原先共生公寓的頂樓養雞,只有同住的兩位住戶有興趣且持續經營,但直到後來吃到母雞產下的雞蛋之後,住戶們才感受到頂樓養雞的力量與樂趣,便開始漸漸的組織、輪班照料母雞。聽聞後續又在頂樓建置了養蜂設備,產出的蜂蜜搭配新鮮的雞蛋,經過懂得料理的同住夥伴的烹調,各式糕點便呼之欲出,「說也奇怪,大家都因為這些動物、昆蟲而聚在一起了!」沈致軒說。

從都市養雞來看,更可以體現出一件事,即人類聚居生活而塑造城市,城市形構出多樣的社會風貌,即使如此,我們仍無法將社會與自然一刀二分。無論是平時我們食用的各種食材,或是徒步在城市空間沿途的花草樹木,抑或是諸多與人共生在城市環境中的動物或昆蟲,皆證明了縱使人類擁有改變環境、規劃空間的能力,自然永遠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總的來說,養雞不再是歸屬農村,以經濟生產為目標的活動;相反地,養雞成為我們重新詮釋城市的方法,透過雞勾勒出動物與城市互動的輪廓,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隱形之痕,以人與非人的相處模式使其顯形,在新竹這座科技之城,烙下物種多樣性的印記。

參考文獻: 連博瀚,2021,【疫情來襲,來去租一隻雞!】在新冠疫情中逆襲的新奇產業,英美現在流行「租雞」在家養。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21/05/13/chicken-rental/。


一個想將都市學、地理學、人類學及文化研究收入口袋的平凡研究生。想學習捕捉靈光乍現的時刻;想探索文字深不見底的奧秘,現在,緩緩地走在前往學術的漫漫長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