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方,回歸日常生活實踐的一刻鐘城市(15-Minute City)

文:陳怡蓁

本文為《基隆原來如此》系列講座:15分鐘城市 基隆vs法國

城市生活新提議,一刻鐘滿足生活所需

在談論何謂一刻鐘城市之前,法國城市規劃師Clément Tricot和城市設計師Morgane Le Guilloux首先回顧了相關的脈絡與概念起源。包括美國都市規劃師Clarence Perry於1929年提出的「鄰里單元」(Neighbourhood Unit),是以學校為核心規劃社區生活;以及著有《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美國記者Jane Jacobs對於都市街道生活多樣性的倡議,皆有所呼應與啟發。而回到法國提倡的一刻鐘城市(15-minute city),則是由巴黎索邦大學的Carlos Moreno教授於2016年首次發表,此後其他城市也根據自身條件紛紛提出相似但不同的都市願景,例如後文將提及澳洲墨爾本的「20分鐘鄰里」等。

作為都市規劃概念,「一刻鐘城市」(如圖一)強調的是:市民能以步行或騎乘自行車的移動方式,在15分鐘可及的移動範圍內滿足大部分日常生活所需。然而,這樣的規劃理念不僅強調城市生活中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也關注鄰里生活的多元與活力;同時,更隱含發展多核心城市的願景。透過各個「一刻鐘社區」的串聯,使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亦能擁有充足的生活機能。一旦生活需求不再勞心勞力,便有更多時間留給自己,或是經營與重要他人的關係。不論之於個體或社會,都有益於提升心理健康。

圖一、巴黎的一刻鐘城市
(Illustration by: Micaël Dessin / for Paris-en-commun)

再者,面對全球環境污染與氣候變遷的課題,改變交通方式——以步行或自行車取代仰賴機動車,有助於回應各國城市降低碳排量的企圖。例如2021年COP26氣候大會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或2005年由倫敦市長Ken Livingstone發起,集結全球近100個城市的C40CITIES,皆將「減碳」列為重要的都市議程。此外,推動一刻鐘城市還可對應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1項「可持續發展城市及社區」及第13項「氣候行動」。臺灣在2022年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碳排」計畫(圖二),同樣也將降低運輸需求視為目標。

圖二、臺灣2050淨零路徑規劃。(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除此之外,隨著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於全球爆發、蔓延。Clément和Morgane觀察法國巴黎的政策,發現不管是保持社交距離、調整外出規範或彈性工作時數等情形,藉由公共空間的延伸、暫時性自行車道的新建、通訊科技的進步,以及提倡使用在地食材等做法,一刻鐘城市的規劃願景,恰巧促進了疫情時代下具有韌性的生活模式。

巴黎的一刻鐘城市:創造生活韻律和地方歸屬感

巴黎推動一刻鐘城市的契機,來自於市長Anne Hidalgo 競選連任的政見。當時他提出2026四大目標,包括:生態網絡、社會互助、民眾參與和一刻鐘城市,並成功於2020年當選。Morgane提及巴黎一刻鐘城市的三要素,包含:(1)Chrono-urbanism:Rhythm of the city;(2)Chronotopia:One place, many uses;(3)Topophilia:Love of places。不僅強調空間的多元使用,也欲藉由建立城市韻律和地方歸屬感,創造滿足市民生活的條件。  

從推動一刻鐘城市的進程(圖三)與實際案例的分享中可知,落實一刻鐘城市的關鍵,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佈建,也需要民眾參與及討論。因此,在Morgane後續分享的七個案例中,除了由市政府主導的政策規劃,也可以看到市民、學校、社區組織、商家等城市中各種行動者的投入。包含基礎設施的建置、公共空間改造以及在地商家串聯:

  1. 自行車道建置:市政府提出「 Plan Velo 2021-2026」主張再新建130公里的自行車道,並保留疫情期間增設的50公里暫時性自行車道(coronapistes)。預計減少六萬個停車格,使巴黎成為自行車友善城市。
  2. 一小區一市民參與亭(Citizen Kiosk):於社區設置市民參與亭,除了推廣市政及參與式預算,也開放在地組織使用空間舉辦活動。
  3. 週六開放校園供大眾利用:除了開放校園空間外,民眾也可自行提報計畫、舉辦活動,目前共計開放42處校園。
  4. 綠洲-校園改造:與教職員共同討論規劃方案,於學校內增加植栽、綠地,有助於降低城市溫度。目前共15間學校參與。
  5. “The Bell“組織(La Cloche-無家者服務:透過串聯商家提供無家者無償服務滿足其日常需求,諸如食物、洗浴、充電、置物或急救等等。目前合作超過500家以上商家,致力於提升無家者的生活、降低他們的孤立狀態。此外,也舉辦社區活動,鼓勵市民和無家者一起做活動,而非為無家者做活動。
  6. 在地店鋪再造:讓社區一樓店鋪保持多元、多樣性,除了日常機能服務,也希望保存及提升在地工匠的店鋪。維持一樓店鋪的開放性有助於豐富街道生活,避免門禁社區的封閉、排外的情況。
  7. 巴黎製造商標(Fabriqué à Paris:標示巴黎在地製造的產品或工藝品,用以鼓勵地方製造業的多樣發展以及地方認同感。此外,每年還會舉辦巴黎製造大獎,從申請商標的店家或創作者中評選傑出的作品。
圖三、一刻鐘城市各階段進程。(來源:Clément Tricot、Morgane Le Guilloux)

介紹完案例後,Clément指出,巴黎的一刻鐘城市其實不只關乎都市規劃,而指涉更大範圍且更多元的政策。因此,要改變一座城市,不只需要都市規劃者,其重點在於如何和市民、參與者共同討論,並且尊重各個行業,於日常生活中實踐理念。而不只巴黎,其他國際城市也已經逐漸發展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願景。其中,Clément和Morgane進一步挑選了和基隆有些相似都市特質的澳洲墨爾本為另一個城市範例。

墨爾本的二十分鐘鄰里:實驗先行,擴大推動可行性

墨爾本位於澳洲東岸維多利亞州南部,其中墨爾本港是澳洲最重要的貨櫃港之一,其水岸延伸21公里。該港每年貨櫃量約288萬,平均每日貨櫃量超過7,890、一年約停靠3000艘船隻。除了和基隆一樣同為重要的貨櫃港之外,墨爾本也和基隆一樣,其周邊小鎮曾蘊藏豐富的金礦。歷史上的採礦淘金熱潮曾為這座城市帶來大量移民工,造就城市的繁華和多元的歷史文化。

墨爾本也是C40CITIES網絡的一員,考量其城市自身的條件,他們以「20分鐘鄰里」(20-minute neighbourhoods)作為城市2017-2050長期規劃的原則之一。該原則強調「生活在地化」,目標是在以住家為中心來回20分鐘的距離(約800公尺)內滿足生活所需(圖四),並完善安全的自行車交通環境。   

圖四、墨爾本20分鐘鄰里。(來源:20-minute neighbourhoods planning.vic.gov.au

Clément和Morgane認為,澳洲墨爾本的推廣過程或做法值得討論,因為墨爾本並非一開始就以全市的尺度進行改造,而是先擇定幾個區域執行實驗性計畫,包括:

以實驗性計畫為優先的好處不只在於一開始的執行經費規模較小,也比較不會因為計畫失敗而影響整座城市的運行。其中以Sunshine West為例,他們的先期實驗規劃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步驟:

  1. 建立社區夥伴關係:和在地商家、組織與政府部門進行合作,同時去接觸在地頭人,以此更深入了解社區。
  2. 現地評估與資料分析:透過數據資料,例如住房發展評估、植被及城市熱島評估等,藉此了解社區的基本特質。
  3. 畫出社區需求地圖:包含三個面向的未來願景,如交通、植被、生活,可更仔細地掌握社區需求。

先期規劃的調查奠定了對社區的了解,適逢2019年全球疫情爆發致使城市停擺之際,意外地使部分實驗性計畫有了執行的機會。參考先期規劃的觀察與建議,往下發展了(如圖五)的設計細節,例如設置臨時性自行車道、或將停車格改為小公園等計畫。除了鼓勵市民有更多元的空間使用想像,透過實驗性的執行方式,也能降低往後商家、店鋪對於更大規模改造的疑慮。在執行計畫時,也會根據社區需求及計畫目標設計「評估清單」,以問卷發放的形式徵詢當地民眾的意見,以供後續規劃參考、調整。墨爾本的案例提示了落實規劃前,如何透過實驗性計畫開啟市民參與的可能性,擴大後續推動的能量。

圖五、澳洲墨爾本Sunshine West 行動規劃。(來源:Clément Tricot、Morgane Le Guilloux)

想像一刻鐘在基隆:以城市特質及歷史脈絡為經、以多元族群視角為緯

講座的最後,Clément和Morgane總結其他城市經驗帶來的啟發,並將視角拉回基隆。如何想像基隆的一刻鐘城市呢?首先,他們提及近年來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改變,如基隆市港標竿再生計畫、基隆捷運規劃,以及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等相關場址。儘管這些公共建設為基隆帶來城市空間的轉變,但也需要生活機能的提升。若要落實一刻鐘城市的願景,除了規劃人本友善的通行環境、優化基礎建設,他們認為更關鍵的夥伴是這幾年如「微笑基隆」等計畫所培育的社區規劃師。因為一刻鐘城市的重點在於「與市民一起創造城市,而非為市民創造城市」,必須從在地需求出發、共創更美好的在地生活。

懷抱著這樣的前提去思考,Clément和Morgane回顧了他們三月在基隆主持的願景工作坊,主題是特定族群視角。他們邀請市民以特定族群視角了解基隆的日常生活,並以不同形象的玩偶人像象徵生活在基隆的不同族群。至於具體做法則是先走上街訪談不同族群、聆聽他們的生活故事;接著,再透過拍攝人偶與都市空間的照片,讓參與者嘗試沉浸在角色中,理解人物與都市空間的互動關係。最後,透過認知地圖的形式,讓參與者一同標示重要活動節點、場景,也描繪在該地點會發生的各種生活樣貌,以期展現基隆城市生活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此次工作坊的共作成果將會在即將登場的基隆城市博覽會中展出,作為部分基隆生活切片的呈現。

圖六、今年3月19-20日在基隆舉辦的願景工作坊

在更進一步想像基隆的一刻鐘城市之前,Clément和Morgane總結了六個重要的提醒:

  1. 一刻鐘城市建構在生態願景下的都市發展(減少汽機車、增加生活品質)。
  2. 一刻鐘城市政策仍非常仰賴彈性的實驗,以跟上變動中的在地生活。
  3. 城市品牌推廣的風險:政策性宣講必須帶來實際作為,否則一刻鐘城市將淪為空談。
  4. 討論都市發展議題時,必須帶入社會議題(社會住宅、公共服務、可及性等等)的討論。
  5. 一刻鐘城市非神奇解方,並不能解決一切議題:如農業議題、工作機會、觀光、環境議題等。
  6. 規劃一刻鐘城市時,一定要考慮在地脈絡:墨爾本或巴黎經驗不一定都適合基隆,而基隆市中心的政策也不一定適合邊陲地區。

倚山而建、臨港而生的基隆,有其獨特的空間特性、大時代下的歷史敘事、流動人口帶來的多元文化。在進行都市規劃時,不僅應該考量城市特質、地理條件、歷史脈絡;聆聽故事、納入不同生活群體的視角,才有機會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創造滿足每個人的一刻鐘基隆。

圖七、5/19 「 15分鐘城市-基隆vs法國 」演講現場


計畫名稱|基隆市國際論壇及住宅政策系列講座  委託專案服務案
講座主題|《基隆原來如此》系列講座:15分鐘城市-基隆vs法國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
策劃執行|吾然文化
合作單位|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特別感謝|星濱海港學校

延伸閱讀:

  1. The 15-Minute City Project
  2. 滿足生活的一切,走路 15 分鐘就好!巴黎,人本友善的「一刻鐘城市」(15-Minute City)
  3. 20-minute neighbourhoods

唸過社會學、現於都市研究的學海裡浮沈。關注社會創新、社會設計及城市策展議題,持續在都市生活中探尋人情和空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