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城市的吶喊!氣候變遷ing

文:Asjade

在炎炎夏日裡,以冒煙蒸騰的城市氣候變遷為題,或許再應景不過了。

城市日常 變遷無感

正在看著這篇文章的你,或許桌上正擺著一杯冰咖啡/手搖飲,舒服的在冷氣房裡盯著電腦螢幕、滑動著滑鼠;又或者是在涼爽的捷運上,一手勾著拉環,一邊用單手熟練地滑著手機、還一邊戴著耳機、聽著音樂。虛擬世界的龐大力量,早已蓋過物理上人類本該有的各種感知能力,周圍環境變化太過細微,無感也是正常。

透過閱讀去理解身處環境的變化,然後可能的話,回到生理的感知應證,再思考未來可能的行動方向,或許是在這個年代,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模式。因此這次七月份主題「城市的吶喊!氣候變遷ing」,邀請關心此一議題的大學生、專家學者、研究者、非政府組織等城市居民,大家以城市為核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試圖透過文字,提醒我們所身處的城市,不論經歷人口成長或老化的變遷,都正在面對熱浪、乾旱、淹水等極端氣候的高風險。試圖以人作為城市的主角,從各種食衣住行消費行為的變化,去探討可能的「減緩」、「減碳」作為,例如:各種減塑政策、無包裝消費、時尚二手衣等等。另一方面,也從城市裡人行空間的規劃到參與式地圖製作去談一千零一種可能的「調適」作為。

地方上的態度決定城市韌性的程度

要建構城市的韌性,不能只從空間規劃著眼,也必須從根本的城市治理下手。不論是減碳、減塑、調適、韌性,都不是單點政策,他都必須仰賴從規範面到執行面,全面性的政策推動,而且是以面對氣候變遷災害首當其衝的地方政府為核心,上到中央政府政策、下到市民個人行動,才能夠真正有意義的去處理氣候對城市居民的影響。因此這次的文章中也介紹了目前國際與台灣正在進行的各項氣候政策評比、能源政策評比,來了解目前台灣各地方政府在氣候變遷政策上的表現,並進一步探討未來台灣各地方政府推動氣候法律政策等可能地相關作為。

韌性城市的建構,從來就不只是規劃、工程專家的事,而是所有居住在城市的人的事。

城市的吶喊或許過於幽微,我們難以察覺。期待能透過文字替其發聲,讓身處其中的我們還來得及,共同建構城市的韌性。

封面圖片設計:紀惠齡


信仰簡單美好的強大能量,衷於純粹徜徉的自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