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國際氣候評鑑制度大改版,台灣城市如何因應?

文:王順德

編按:上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詩婷介紹了目前台灣由十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正在進行「縣市政府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文章請參考:「淨零轉型,地方政府如何同行?「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給縣市政府的選前總體檢」) ,本月最末則由長期關切氣候議題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志工王順德進一步介紹國際上非營利組織的氣候評鑑制度CDP。

國際非營利組織CDP,每年不僅檢視近萬家企業的環境表現,也為地方政府氣候表現做出評比。每年4月邀請城市填寫問卷,並於年底依據問卷將城市分為A、B、C、D四級。台灣城市參與評鑑已有多年歷史,2021年共有3個城市入選A級2019年更是達到6個,算是東亞區的長年優等生。

但台灣城市的優等生身分,可能在今年受到挑戰。自2022年起,CDP大幅調整問卷結構及評比方式,敦促城市與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向零競逐(Race to Zero)、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等國際倡議接軌。同時預告一系列三年內將計分的進階項目。未來城市參與評鑑將如「逆水行舟」,須不斷加強行動力道,方能維持分數不退步。

第一項重要改變,是將問卷分為三條填答路徑。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除路徑一的基本題目外,還需填答路徑二、三等額外題目。但僅有全球必填的路徑一題目會受評分;另外調整問卷為治理、評估、目標、計畫、行動五大部分,將氣候政策拆解為問題解決導向的完整思考模式:依科學評估設定目標,為達成目標發展計畫,依計畫行動並管考追蹤。各步驟獨立評分,類似業界愛用的問題解決金字塔(例如WHY—HOW—WHAT)思考工具。

2022年新推出之CDP城市問卷架構(來源:CDP Worldwide)

第二項改變為大幅調高城市獲得A級的門檻。根據往年經驗,資料詳細度是影響分數最大的因素。但改版後,想拿到A級,還得提出實績證明。例如第3題運輸評估,城市步行、微交通(micromobility)自行車、大眾運輸佔比總和需高於60%;第5題減緩目標,因應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需與2050淨零目標或與控制全球升溫於1.5度C的2030年目標一致;第7題氣候計畫,不僅需詳細填報城市氣候計畫內容,還得在網路上公開計畫,並承諾每三年更新一次,方能獲得A級。

第三項改變,是將以往簡答題為主的問卷,改為單選題、複選題或數字欄位。這代表城市必須照格子填寫,無法將彙整給環保局或環保署的資料複製貼上,更無法在簡答題裡模糊帶過政策成效,逃避量化指標。定義不夠精準的政策,將面臨「單選題對不到選項」的窘境,或是無法拆解為評估、目標、計畫、行動四步驟,而影響分數。

目前2022年評分結果尚未公布,但依CDP公布的資料推斷,未來具備淨零規劃的城市,將在目標、計畫等題目取得高分,但也需建立長期推動機制,才能在行動部分取得高分,並維持分數不隨著時間倒退。此外縣市政府也將在改版後,面臨現有管考機制,無法滿足CDP資料標準的巨大挑戰。

本次CDP改版,除了與國際倡議接軌,在格式設計上,也參考了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ICLEI)、C40城市與氣候領導聯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等國際組織所推出的規劃工具。換言之,若台灣地方政府願意引入國際標準,制定並追蹤氣候政策,未來將可與CDP問卷無縫接軌,取得高分。

*本文圖片皆來自CDP,依合約條款做非營利運用。

*封面圖片為CDP網站截圖。


倫敦大學學院地理系碩士,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