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COP27開跑 學者檢視台灣氣候治理:氣候法草案應納「調適」量化指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上週 (編按:11月7日) 登場的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是全球首次在能源危機下舉辦的氣候會談,環境正義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TCAN)等關注國際氣候談判的團體,3日舉辦講座,探討台灣如何在氣候議題上與國際接軌。

今年世界各地因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災頻傳,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調適」為COP27氣候大會中強調的重點之一,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修法已在討論納入調適策略,他建議也應建立相關指標,提供可量化追蹤的目標。

奠基於COP26「消減燃煤發電」、「淘汰化石燃料補貼」目標上,COP27將在11月6日至18日於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展開。圖片來源:Patrick Hendry/ Unsplash
奠基於COP26「消減燃煤發電」、「淘汰化石燃料補貼」目標上,COP27將在11月6日至18日於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展開。圖片來源:Patrick Hendry/ Unsplash

全球能源危機與化石燃料分手 COP27重頭戲在損害賠償

2022年全球區域衝突、戰事威脅不斷,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加速能源轉型可作為因應策略,實務上也見到各國能源政策的轉變,紛紛減少化石燃料依賴,這些行動將使俄羅斯2030年油氣出口的收益,預期減少約1兆美元(約新台幣32兆)。今年截至9月,台灣也降低俄羅斯進口的30%煤炭及20%天然氣。

在如此情勢下舉辦的COP27,以「共同落實」(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號召,透過減緩(Mitigation)、調適(Adaptation)、賠償(Reparation)三大機制落實減碳承諾。

此外,今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繁,歐洲極端熱浪、中國旱災、巴基斯坦洪災接連發生,因此COP27氣候大會將更強調「調適」及「賠償」議題。

趙家緯分析,主席國埃及將「損失和損害」列入大會正式議程中,就贏得許多發展中國家支持,顯示COP27氣候會談將不能再以推進淨零承諾來掩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的賠償責任。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公布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2),近200個國家只有24國提出減量承諾,甚至有些國家新的減量承諾反而造成更多排放量,如蒙古、墨西哥。圖片來源:講座簡報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公布的排放差距報告,近200個國家只有24國提出減量承諾,甚至有些國家新的減量承諾反而造成更多排放量,如蒙古、墨西哥。圖片來源:講座簡報

「調適」永遠比事後補救好 台灣仍缺量化指標

將前往參與COP27的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李河清也認為,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全球,但「調適」絕對是在地事務(Local Affairs)。他指出,最好是事先的調適(Adaptation),而不是災害發生後被迫應付(Coping)。

趙家緯表示,各國國家自主貢獻(NDCs)目前多只提減量,希望未來可以納入調適,台灣「氣候法」修法也在討論納入調適策略,與國際接軌。此外,減量已有2050淨零排放目標,調適也應建立相關指標,提供可衡量、量化追蹤的目標,即時檢視調適缺口。

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則認為,「氣候法」雖成立氣候基金,仍過度強調補貼企業減量,並未納入保育思維及碳匯管理,非常可惜。

葉于瑄指出,現階段台灣因缺乏對氣候變遷衝擊認知,難以調適,「氣候法」應定期評估人權衝擊、加入脆弱群體參與機制、加強對氣候難民的保障。

四大面向全方位檢視 EJF報告:台灣氣候政策應提升「公正與野心」

根據COP27目標,環境正義基金會對台灣氣候治理架構與政策進行全面分析,發布《環境正義基金會致台灣政府氣候政策報告》,並提供相關改善建議。

葉于瑄說明,在國發會2050淨零規劃中,我國氣候預算將近9000億元,遠遠低於麥肯錫顧問公司所建議,各國氣候相關預算占GDP至少8%的水準。此外,公部門與五大政府基金缺乏氣候投資經濟誘因與罰則,也沒有氣候風險計畫評估。

葉于瑄指出,台灣整體氣候危機意識低、缺乏完整政府思維,機關間權責分配不清、缺乏有效跨部會調節機制,難以推動大範圍政策,導致氣候政策長期遭到邊緣化。

葉于瑄認為,COP27的「公正與野心」(Just and Ambitious)標語很適合用在台灣,台灣需要納入公民參與、人權保障、自然解方等,成為更公正的氣候政策,目標、法律、金融投資也需要改革野心。

公正轉型升溫 COP首度新增展館、預計越南將締結JETP

「環境權與人權的交織性在現代是更加顯著的,」葉于瑄舉例,如漁工勞動權益、氣候變遷之下受難居民,當環境權益受損時,人權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環境正義基金會今年推出「人民COP27」計畫,蒐集各國氣候故事,希望扭轉越來越窄的氣候機會之窗。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COP27將有首次以公正轉型為主題的展館,由國際勞工組織(ILO)設置。圖片來源: Markus Spiske/ Unsplash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COP27將有首次以公正轉型為主題的展館,由國際勞工組織(ILO)設置。圖片來源: Markus Spiske/ Unsplash

趙家緯指出,國際勞工組織(ILO)今年設置公正轉型展館,是COP首次以公正轉型為主題的展館,公正轉型重要性逐漸增高。

他舉例,南非協同英、美、德、法、歐盟於COP26簽署「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由四國提供85億美元資金,協助燃煤占比高達86%的南非加速減碳。並在轉型過程中,成立專案小組,避免燃煤電廠工人失業、協助電力公司進行電業改革規劃。

在南非執行後,G7國家爭取新增印尼、印度、塞內加爾等燃煤占比高國家簽署JETP,預計越南將在COP27締結JETP。但也有民間提出質疑,85億美元援助僅是轉換原有資金的名目,或僅借貸並非支持。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 COP27開跑 學者檢視台灣氣候治理:氣候法草案應納「調適」量化指標。有興趣的讀者除了觀看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直播,環境資訊中心「聚焦COP27」系列也將帶來最全面的報導,邀請您一同關心最新國際氣候動態。

《環境資訊中心》是由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自2000年起,我們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國內外環境報導,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海洋、土地發聲。

我們相信,任何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