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社宅圈,掀起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文:盛暐庭 、陳奕凱
圖片提供:原典創思

社宅青創:一場跨出舒適圈的冒險旅程

「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實行至今第五年,十一處社宅將青創居民的活力帶入社區。計畫採取漸進式、彈性的方式,引導各基地青創種子自發舉行創意活動,開展出了社宅活力百花齊放的樣貌。不僅是社宅內,還拓及周邊鄰里,藉由投入、參與產生擾動是青創住戶們首要的企劃目標。各組別以團隊合作展開入厝活動認識鄰居,同時作為社區行動的暖身,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在透過輔導整合提案後以各式小型活動、課程為提案主軸,然而各組忙於自身社區回饋的同時,如何凝聚社區整體感成為一大課題。因此,「青創公共事務平台」成為多數青創「跨」出的第一步,合作,為社區帶來1+1>2的效益。

為了凝聚青創團隊、聯繫社區,各基地由公共事務平台延伸出一年一至二次相對大型的慶典活動,各社宅基地因為有了不同的青創團隊的加入,刻畫出獨特的風格與樣貌。「健康社宅文創祭」給予多才多藝的居民一個難得的舞台;「青年社宅青青市集」創造出社宅與周邊鄰里鄰居間一年一度的歡聚時光;「明倫2022家庭日」則利用祖父母節的創意發想,結合社宅場地設計闖關活動;「興隆社宅社區運動會」以趣味加入競賽、凝聚鄰里關係,甚至擴大聯合周邊國小、里辦公室、健康服務中心共同籌辦,成為地區盛事。

每一年度的社宅內特色活動舉辦都是多數青創計畫居民邁出常軌,攜手輔導團隊、市府夥伴傾力呈現的成果。然而單點式的活動往往侷限於基地和周圍居民,可發揮的影響力有限;20到30組居民成的小團隊無論工作量還是創意量能都有極限,主辦青創如此年復一年不免勞心耗神;對輔導單位而言,大量溝通成本開始成為難以消化的負擔。跨出舒適圈,並不代表從此勞心耗力,而應該集眾人之力共同尋找新可能。從單一計畫跨足社區合作、從社宅跨足周邊社區,青創夥伴們年年挑戰自我,自2021年開始正式跨出社宅,牽起城市生活新關係。

小朋友們在社宅側體驗著運動會內青創佈置的遊戲攤位
明道國小鄰近社宅,興隆青創運用周邊學校資源、
與鄰里多個單位及多處社宅青創參與串聯起活動,合辦社區運動會

青創聯手再進化:跨基地嘉年華打開社宅大門

為了將理念推廣至更大的住戶群體,甚至一般市民朋友,青創於2020年首度提出跨社宅舉行活動的想法,並與輔導團隊、市府討論可行的模式,於大同區明倫社宅中庭舉辦了「2021青創聯合嘉年華」。當時以各種體驗攤位和集章闖關的活動形式,除了居民以外,活動當天也吸引不少鄰近住戶和市民前來。明倫青創盡地主之誼協助場地佈置、各社宅音樂愛好者組團表演、市府方也出動了吉祥物吸引大小朋友。有民眾說自己路過社宅時被攤位吸引,進入活動場地後一攤接著一攤體驗做紙、做肥皂及不凋花球吊飾等有趣活動,除獲得許多手作成品之外,也感受到社宅間年輕活力和融洽熱絡的氛圍,社宅生活圈在此時真正打開大門。

2021年於明倫社宅啟動第一次的跨基地「青創聯合嘉年華」,讓社宅大門被打開

活動當天,近千的參與者湧入社宅參與嘉年華活動,這也是社宅青創與市民第一次能近身面對面接觸,蒐集到不少好奇市民的詢問:「你們是幹嘛的?」、「做回饋計畫就能住社宅,實質內容到底有什麼呢?」或「是不是很好賺?」這些疑問不僅映照出一般民眾對於青創計畫的認識落差及誤解,也因此突顯了聯合社宅跨基地活動的重要性。在嘉年華的場合上,青創戶能為自己提案的回饋計畫進行宣傳、各社宅基地推廣其自身特色活動,也創造了讓青創夥伴能夠和一般民眾有更多的對話互動機會,且經由現身說法的過程,還能展現社會住宅內部的多元交流樣貌及公共空間的創新利用可能。此外,跨社宅基地的夥伴之間除了觀摩彼此辦理活動的方式,分享如何與自家社宅居民交流,更能將過往的一些小撇步、經驗分享給彼此,促成下一次大型活動的再進化。

跨出社宅圈:「青創夏日祭典」邁進城市博覽會

有了前一年的成功經驗,2022年青創計畫再度挑戰自我,擴大規模,躍升至台北城市博覽會的會場,於圓山花博舉行「青創夏日祭典」。此次的攤位集結多達十處社宅基地青創戶,彼此更需分工合作。青創們考量離開了自身熟悉的社宅基地,所將面對的參與族群肯定與社宅大不相同,活動設計上需要更加平易近人,在攤位與節目中帶入青創的核心精神,藉由活動活化鄰里關係、延伸大眾視角,現場也帶領市民們一窺社宅平日生活的樣貌,拉近了市民與社宅的距離。夏日祭典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設計出了多元的互動遊戲,例如,興隆的「菇菇好吃驚」將原本較為生硬的菇類知識,用大富翁的遊戲讓小朋友們更有興趣參與跟認識相關知識;東明的AR團隊也將程式跟介面轉化為數位螢幕撈金魚的方式,示範如何讓科技融入社區日常。除此之外,夏日祭典也首次嘗試不同社宅間共同經營攤位活動,促進同性質但來自不同社宅基地的青創夥伴,彼此共辦活動達成交流及學習。像明倫&瑞光的「橄欖球九宮格挑戰」,運動透過遊戲化讓小朋友也多了參與機會,由瑞光的夥伴指導擲出橄欖球的動作,明倫的夥伴參與遊戲設計,雙方首次合作就創造難忘的回憶。

菇菇的知識也可以用大富翁互動遊戲設計的方式讓大小朋友都驚奇不已
青創的AR技術專長結合夏日祭典常見的撈金魚遊戲,在社宅節慶活動中熱門的攤位之一

主辦者小游是東明社宅的青創戶,也是青創聯合大型對外活動的靈魂人物之一。工作時間相對彈性的夫妻二人,利用自身的零碎時間協助籌辦兩次跨社宅活動。小至活動當日禮品、工作人員分配,大至活動流程安排、聯絡各社宅攤主,都是由青創團隊主力負責。小游個性熱心、執行力強,太太小葉則擅長活動發想,他們從東明社宅的社區節慶活動開始,進而聯合其他青創夥伴們一起舉辦大大小小的對外活動,扮演著重要的社宅中介串連橋樑。

東明社宅的小游連續扮演兩年跨基地活動的主辦人,投入許多心力扮演溝通橋樑

小游表示跨基地活動辦理的初衷,除了本身參與活動體驗到的樂趣,對於自己本身也是一場學習及交流的機會,透過觀察其他社宅夥伴的特質或可借鏡處,後續將自己的年度計劃做更好的改善。「投入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無論是政府部分跨局處、輔導團隊或者是青創夥伴對於這樣的活動都持有不同期待,在多方意見的協調下可能會比較費力些……」將自己的觸角從社宅伸出到城市時,小游觀察到這個不得不的痛點。隨著更多方的合作,溝通成本是必然,因此活動也須提早幾個月甚至半年開始籌備。「回顧活動初期,若有更多資源挹注或者有獎勵的方案,或許大家參與的情況會更加踴躍。」小游提醒,如何更加積極鼓勵青創跨出社宅圈,溝通成本及挹注資源是下一階段必須面對的課題。

要促成如此大型的活動策展,輔導團隊是另一個核心關鍵,他們擔任了這次市府與青創中間的溝通樞紐,在主辦青創旁負責經費把關及技術協助,除了各社宅夥伴出攤需確認資訊外,當然還有活動的主視覺、流程等討論,同時也作為各社宅青創間的溝通橋樑。

輔導團隊在這段期間忙於不少訊息聯絡,小至活動訊息告知,大至接洽活動硬體廠商,為了讓活動舉辦順利,須睜大眼顧及許多細節,也仰賴平時與青創互動中培養的默契與認識,才不至於每一次的溝通協調都如此費力。

不少青創如同小游一樣,有一腔熱血蓄勢待發,給予一個完整的舞台、整備溝通流暢度,他們準備用熱情與信任共同跨出社宅圈。青創的觸角將從社宅為起點,慢慢伸向城市各處,埋下社區動能的種子。

夏日祭典跨社宅合作盛事在城博期間於花博場館舉行,不論是手做攤位、運動、生活體驗等攤位都廣受民眾喜愛

垂直與水平溝通整合:社會住宅與城市生活的新關係

社會住宅在城市中作為點狀分布,如何跨出社區範圍,走向城市尺度的合作,形成網絡,絕非侷限於單次性的活動辦理。若將兩次大型跨基地活動比喻為進化版的青創計畫,其背後的運作核心則是不停運轉的溝通齒輪:青創與市府間的垂直向溝通與各基地間的水平向溝通。要同時轉動不同方向的齒輪,跨出社區,走向城市,青創、市府、輔導團隊首先可共同培養以下能力:

  1. 代間傳承力:社宅青創帶著各式長才於不同時期入住,絕大多數人是首次踏入社區營造領域。各社宅青創可由社宅基地為始,練習合作,並一步步由學長姐帶領,連結不同社宅基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藉由前人的智慧打開新的嘗試。
  2. 創新設計力:青年創新的思維是整體計畫的主軸,因此提供青創一個完整的舞台顯得非常重要。活動主題、流程設計,如何貼近市民又不落俗套,計畫成員多有專業和創見。輔導團隊及市府則擔任如同協調平台的角色,提供支持與建議。
  3. 臨機應變力:跨社宅、跨單位合作的活動必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無時無刻需要應變能力。彈性面對天候、場地、人員、流程,各式變因的相關應變也將成為下一次跨出社宅圈的養分之一。

傳承、創新、應變,社宅不只是住宅,它可以成為創造社會價值的中心。跨出社宅圈,是青創計畫的加值,更是各家戶與城市生活更貼近一步的方式。2021、2022我們看見青創團隊踏出了開創性第一步,由點串成線,由線織起社會住宅的城市網絡。隨著時間推進,未來還有許多要面對的課題,如城市挹注的資源、溝通成本等。既然是青創加值,就讓城市陪伴著這群有潛力有想法的居民,一起成長前進!

三個關鍵詞:都市、住宅、好奇心。在港漂泊四年,安分當了三年台北人,近期移居倫敦,喜歡亂跑仍然覺得家鄉最可愛的台灣囡仔。長期關注的都市視角在住宅議題、弱勢權益、社區發展。目前是數位遊牧的英倫移工一枚。

陳奕凱,桃園人,大學念師大社會教育,接觸社區營造、成人教育、傳統媒體,目前在景觀公司做半個社造人,為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提供計畫輔導及建議,希冀能為社區帶來不同的互動及交流想像。興趣廣泛,各式運動(籃、棒球、腳踏車)、料理、植栽、電玩都投入不少時間進行,對新事物也不排斥,希望生活充滿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