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街道設計派對的幕後與幕前:如何“打開街道”X“公民參與”

文:zining
圖: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蘆洲,是淡水河沖積形成的新生地,在幾百年前是淡水河航運的第一站,是很早開墾的區域。而蘆洲廟口商圈這一帶在過去是地勢相對比較高的地方,以得勝街及成功路形成的十字街,就是蘆洲最早的市集中心。

經過數百年時間的推移,蘆洲的地景地貌已不相同,但珍貴的是舊的街道紋理仍然存在著,像是忠孝路、復興路、中正路都是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街道,加上現在蘆洲廟口商圈仍然是活力充足的商業與信仰中心,旁邊的蘆洲國小全校也有2000多位的師生,這裡的人流與車流來往交織、熱鬧繁盛。近幾年捷運的開通,這裡多了三民高中捷運站,所以針對蘆洲人行環境的規劃上,我們認為應該優先改善重要的歷史路徑及使用量高的路段。

公民參與及溝通的起點:活動要有趣,才會有人想來呀!

因為鄰接蘆洲國小,我們在策劃上希望能引動蘆洲國小跟周邊社區的家長、孩子們,一起來參與街道環境的改造。過去的街道工程多以單向說明會的方式溝通,我們希望能夠用比較活潑的互動形式,一方面傳達好的街道環境改造理念,一方面也能共學、了解居民與學童對於人行環境的觀察跟建議。

因此我們定調為「街道設計派對」,籌劃了一天的四個活動,考量不同的年齡層與對象,為他們設計適合參與的活動。

考量到忠孝路與中正路都僅有雙向車道,旁邊也有蘆洲廟口市場,即使是假日也有許多買菜採買的人潮,若是封閉其中一個車道,會對周邊居民產生較大的影響,權衡實驗與使用的平衡,最終在活動區域的規劃上,以學校校門前的人行道至側門的區域為主要活動使用的範圍,街道改造模擬則申請部分區域的使用路權。

「街道遊戲實驗」使用校門前的退縮人行廣場,「街道改造模擬」則模擬忠孝路上人行道外推的街道設計。全齡街道觀察則帶領體驗者步行中正路與忠孝路。

挑戰開始:路權申請、會勘、凝聚內部共識

這是我們第一次以模擬改造街道的方式進行民眾參與的溝通,所以也在一邊摸索、一邊與其他局處溝通。現地的會勘由工務局邀請了區公所、交通局、警察局、蘆洲國小,共同來確認工作坊活動的可行性與注意事項。

對於執行團隊來說,討論過程中也在「安全」與「活動溝通的效益」之間考量取捨,我們認為需要有一些突破,如人行道轉角外推、行穿線退縮的實地模擬,在最初的提案中,原劃定了忠孝路與中正路的兩端轉角都要進行改造,但由於這個路口並非正十字,當車流由光華路要轉進忠孝路的路口時,看不見忠孝路上正在進行的活動,即使路口有告示與義交的指示,車流量極高的這裡,進行上有較高的風險。

由光華路轉向忠孝路的路口非正十字

因此現地會勘時,針對這個路口討論許久,考量到視野被阻礙的問題,而取消了一側的改造模擬,僅留下忠孝路靠蘆洲國小側的區域,同時為了確保活動參與者與車道上行經車輛的安全,也決議在活動區域的前後須請專業義交來維持人車動線的區隔,並且也有工作人員來引導路過行人通行。

後續,我們也拜訪了周邊區域四個里的里長,溝通當日的活動內容,有的里長表示有些路段的人行道的確不是那麼好走、需要改善;也有的里長認為「既然要彩繪就不要洗掉了呀!如果能夠留下來多好!」

透過會勘與面對面的討論協商,確認彼此都同意相關的配套措施、也支持活動的企劃內容,是內部凝聚共識的第一步,我們也才能往下推進。

現勘的車流觀察、推估活動的界線在哪裡

活動前兩週,我們與標線改造台灣路團隊約在蘆洲國小,一起現勘當天要操作活動的路段,那是一個燠熱的週六下午,在忠孝路與中正路的轉角旁,他們觀察著車道及轉彎處,過了許久開始跟我說明:「你看!車子轉過去的軌跡離邊界還有一大段的距離,那塊就是我們可以推出去的範圍」我們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地面上彷彿是浮現了一個彎角。

車輛轉彎的軌跡即是人行道可外推出去的邊界

同時,冠頡又說「我剛看到兩台車在這裡是可以並行的,那這個車道就是太寬了!」而且這裡的機車使用者多,目前車道上汽車也都會跟機車並行,加上臨停切入切出的車輛,車道內的車流混雜,也容易發生事故。

不只在軟體上模擬車輛的軌跡,在現場行駛的車輛就是最好的「模擬」,包括小客車、公車、貨車、機車等等,就是每日在這裡經過的車輛,我們觀察了一小時,心裡有了結論,模擬的邊界大致在哪裡。

孩子眼中「我的上學路」好走嗎?車好多、人好多!

時間來到了活動的前三天,我們去學校取回給學生填寫的學習單,總共回收了80份,而每張A3大小的紙上,孩子們都畫滿了他們在路上的觀察。

有的孩子說上學的路上好走,因為有導護媽媽會幫我們擋著車子;也有的孩子寫到路上的車好多、人也好多;更有孩子直接畫出他步行時的難題:消防栓、樹穴、亂停的車、被亂放的物品,畫中孩子的表情是錯愕、是苦惱。

學生們以畫參與工作坊,從回收的學習單中,有四成的學生是步行上學,比例其實並不低,但有障礙、難以並肩同行、不友善的道路,卻是他們上學的風景。

孩子的畫,真實對應在學校周邊的街道環境。

不只是「辦活動」,想要在參與者心中留下印記的「社會實驗」

工作坊的當日早晨,天氣預報有著50%的降雨機率,我們心裡都緊張著,擔心的不只是天氣,還有上午街道改造模擬時,佔用部分車道後、民眾的反應。上午接近十點時,市場周邊採買的人車仍多,也慶幸有申請義交的協助,他們在維持暢行上能即時作出應變,當參與者在人行道上討論時,他們會引導路人走外圍通道;而當我們在車道上活動時,他們能注意來往車輛的狀況。

到了要擺放交通錐的時刻,我們帶著學員、一人手拿一個交通錐圍起我們要模擬的區域,而在側門的冠頡,甚至將原先預設的兩米寬度再往外放了一些,他告訴學員們:這是一個測試,將車道調整至3.5米的寬度,能讓車輛慢下來,也能讓車流更為有序,避免隨意的臨停。

當大家開始在地面上作畫,哲維首先在地面上寫下了「禁行機車」,他說:這裡才應該是禁行機車的區域,也有學員寫下了「Reform Taiwan Road」、「步行者天國」等期待。當天有一位蘆洲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報名,也有一位母親帶著兩位學齡前的孩子在旁觀看,我們也邀請孩子們一起下場。

經過的路人也會好奇我們在做什麼?剛好有一位大班的小女孩跟著爸爸走過了忠孝路的人行道,她直盯著我們已經在地面上的彩繪,哲維輕聲問了她:妳想一起來畫馬路嗎?她點了點頭,就拿了顏料開始在地上畫起來。

實地在街上彩繪的感覺,感受到地面的熱氣、以及旁邊呼嘯而過的汽機車、燃油的氣味,與車輛很近、但我仍佔有一席之地的感覺。合法佔領街道、模擬人行道拓寬,參與者們都心情激動。

戰術城市主義 (Tactical Urbanism)
本次工作坊的策劃,來自戰術城市主義的實驗理念,這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約在2012年時開始,城市規劃師Mike Lydon和Anthony Garcia觀察到一波快速、使用低成本、可塑性高的城市改造運動,以戰術城市主義 (Tactical Urbanism)命名。後續也出版了一本技術手冊(Tactical Urbanist’s Guide to Materials and Design)作為指南。
以靈活且暫時的手法「介入空間」,測試新的設計、活化人們對於空間的想像是戰術的精神,這類型的活動可以是居民自發的、或是政府發起的臨時性專案,讓公民、城市設計者、決策者之間,進行社會實驗、模擬與觀察,思考並引導後續公共空間調整的可能,近年戰術城市主義在各個城市開展出不同的實驗。
關於街道空間的案例有許多,如京都四條通的人行道拓寬專案紐約的開放街道實驗巴賽隆納的城市街道改造,均是由政府主導,打開社區居民對於街道不同想像的實踐。

讓「使用者」換位感受「使用者」,我們都在不同角色間轉換著

目前的街道使用,最窄處的人行寬度僅佔街道的1/10,若能將街道重新分配寬度:車輛使用1/2、設施1/4、人行1/4,是一個較合理的比例。因此透過「街道改造模擬」能讓車輛使用者體驗,人行道拓寬、車道縮減至3.5米時的狀態,換位感受調整後的空間使用。

而「全齡街道觀察」的體驗,也是在打開與換位不同的身體狀態。換上彭祖裝備的學員,立刻在身體狀態上感受到老化後的不便與限制;戴上兒童翻轉鏡的大人們,則是說只能看見大概腰部以下的視野,好好玩呀!喚起自己曾經是小孩子的世界。

一位來參與體驗的學員與我們分享,他本身是榮總的醫師,曾經在醫院門口看到外籍看護推著坐輪椅的阿嬤站在路口處,差點要被一台轉彎的卡車撞上,這件事給他的衝擊是:「每個人都會老、也會有行動不便的時刻,應該要從現在就開始有所作為,不論是什麼樣的單位或個人,都必須有所感知,才能在過了數十年後、自已老了的時候,能夠有舒適的人行環境。」這也是他關切人本交通的開始,以及為什麼會想要來參加活動,了解更多關於街道設計的議題。

街道的公民參與方法,沒有標準答案,每一次都像是在播種

街道的使用者眾多,但不論是使用什麼運具,「下了車,我們都是行人」,步行環境的改善是我們目前最迫切的課題,我們期望透過軟性的活動,讓「車輛與行人」、「不同身體狀態的行人」之間都能彼此換位、感受體驗。

即使車輛的速度慢了一些,但當駕駛看見暫時拓寬的人行道上有在跳格子的孩子,是否會願意慢一點讓出這個空間?或是過往的行人,看見穿著彭祖裝備、拄著拐杖的學員們,是否會想到我們自己的老後?

在「街道遊戲實驗」陪伴親子一起遊戲的宜暉,說到有路過的大哥好奇問她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她說:這個活動,其實是想要彰顯「人」才是交通的主體;而同時進行的四個活動,就是想要用體驗的方式,讓大家看見街道的多元可能性。

“把遊戲帶到街道上,就是讓大家可以看見,馬路不該如虎口,它也可以是充滿童趣和繽紛色彩的樂園;把孩子帶回街道上,就是提醒大家,兒童也是公眾的一部分,當我們設計城市空間、設計交通網絡時,也需要把兒童的需求考慮進去。”

當天的工作人員與來往的民眾,其實開啟了許多這樣的對話,不僅是讓大眾「看見」活動,參與者的行動就是一種展演,播出了一些種子在公民的心中,公民參與是需要培力的,透過創造情境,引導彼此同理、感受,進而能為他人設想,公共空間的使用才有機會能打開更多的討論及想像。

而蘆洲國小的孩子們,當天也在「我的上學路」的工作坊中,一起現勘觀察、在紙上畫出街道改造的方案,我們認為交通教育、街道設計的概念,更應從小深植,這裡就是他們必須每天行走的上學路,我們應該要讓孩子喜歡、願意走路,建立他們與環境的連結,我們要留下什麼給下一代的孩子?孩子們已經在畫中告訴我們了。

這是「我的上學路」中標線改造台灣路的兩位講師,帶領師生一起改造路口的設計。哲維分享到:我們對兒童的交通安全教育,應該是要教導他們、當如果沒有大人在的時候,要怎麼走路、過馬路才會安全,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透過工程的手法,不只考慮大人、更應該考慮小朋友、老人家、身障者來做設計,才能達到真正的人本交通。

本文為2023/6/10於蘆洲舉辦之街道設計派對的紀錄文,當日的風景由與許多人共同策劃與執行,也感謝來參與的大小朋友們,一起走、一起進行了一天的實驗。

主辦單位:新北市工務局;
協力單位:蘆洲區公所、蘆洲國小;
執行團隊:
・境群國際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蔡聰琪、陳定唐、翁鈺婷、胡紫寧、聶嘉玲、陳濰萱、陳柏鈞、嚴皞、蕭恩昕、廖庭顥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邱詩純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林亞玫、蔡青樺、謝宜暉及小小特公盟
・標線改造台灣路:莊哲維、劉冠頡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余崇齡講師
・眼底城事:胡紫寧、陳亞婷
・攝影記錄:魏道暄


讀人文社會學,喜愛城市空間與建築而投入了這個行業。工作了一陣子,最近想起了方法論,想建立一套自己觀看城市的方式與分析方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