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人用各自的方式,在歷史街區演繹生活

文:Derya.CO

前言:臺南歷史街區振興方案與補助計畫,依照屬性差異分成硬體的環境景觀振興方案,以及軟體層面的歷史文化內涵振興方案。振興方案的主次要目標包括歷史老屋的保存利用與共生、既有生活與產業的延續;本文整理訪談在臺南市舊城區耕耘的三個團隊,位於友愛街的透南風、在民權路近銀同社區的Oh Old!以及米街人文會社,瞭解他們如何在軟體經營透過自己的方式與街區互動,讓歷史與文化有了新生命以及重新詮釋的可能性。

在歷史街區遇見生活的本質

2014年的Oh Old!團隊,是以成大團隊的身分走進台南中西區的銀同社區,與街坊鄰居及店家共同構思活動模式,原本是學生身分的奕仁與姵琦在畢業後,因為想要留在台南在地就業,於是向文化部申請了青銀合創計畫,持續在銀同社區執行社區經營的工作,同時也申請好舊好計畫,初探與店家合作的模式,3-4年後才有了現在Oh Old!店的雛型。

oh old!團隊合照,前排左一為本次受訪者亦仁(圖片來源:Oh Old!)
與銀同社區辦理Oh Old!市集,讓長輩展現多元才華(圖片來源:Oh Old!)

不過所謂的雛型概念就只是想跟長輩一起”玩”,想要以他們為主體在社區做一些事,而不像最早因著建築系的設計訓練在社區幫居民蓋了小公園,卻乏人使用。回過頭來思考那些無障礙空間設計對長輩真的是友善的嗎?長輩真實的需求是甚麼呢?如果他們的生活裡沒有公園的需求,自以為的蓋了公園他們就不會去用,透過這樣的反思,開始從空間的角度,轉變為關注在地生活的角度,再去跟在地民眾互動時,也理解生活感的對接才是最重要的事。

奕仁說:「再怎樣的硬體修繕,都還是要有軟體的經營,如果重點是人的話,是不是就該把氣力放在這些居住在這裡的人身上」

於是奕仁與其他夥伴開始籌設Oh Old!這間店,以在地居民生活為主題,邀請長輩來實踐夢想,長輩、學生、在地店家都是重要的角色,將青銀間的共創關係,成為可經營的方式。

目前Oh Old!店內有五位長輩,各自的喜好包括喜歡做菜、夢想組一個陶笛班,或者想學勾針,不像一般的里民活動是由主事者決定活動類型,在Oh Old!,長輩們就是店長,由他們決定自己的選擇,而藉由在地居民生活多樣性的重現,也把Oh Old!變成夢想的園地。

在銀同社區的熟齡吧檯手活動是社區青銀共創的開端,展現高齡長輩的活力(圖片來源:Oh Old!)

友愛市場,開放又能把人聚合的場域

共有8位成員的透南風團隊,初始成員多從自身家鄉或住處參與社區營造,早在2012年友愛街旅館UIJ還是廢棄林務局宿舍,美術館還是停車場的時期,透南風現址就已經在友愛街,不過一直到2016年與朋友合開店後,建築物內部才較有人使用。

開店後的兩三年,透南風團隊申請了好舊好的文化經營補助計畫,與Oh Old!團隊一樣,透南風團隊也在生活中對接街坊的店家與鄰居。竹方與玫如說:「因為開店需要頻繁來到友愛街,發現自己對友愛街好不熟,便找了高凱俊老師(承天府文史工作者)講解周邊的演變,起初是自己想聽,也有把講座訊息發給附近店家,就這樣開始認識附近的人」。

透南風咖啡聚場由透南風工作室與蒂頭製作所合力經營。(圖片來源:透南風,拍攝日期2023/7/1)
蕭氏節孝坊為友愛街區的重要歷史場景,也是走讀活動的場景。(圖片來源:透南風,拍攝日期2019/4/14)

跟台灣很多的傳統市場相似,位於透南風後方的友愛市場,曾有一度較落寞、攤位稀落的時期,團隊便想可以在市場做些甚麼事,當時是規劃用經營攤位的概念,邀請大家輪流擺攤。透南風的竹方說:「那時候想法很天真,想說可以直接租攤位再請別人來擺攤,但以現行法規應該不能這樣做,所以就用辦活動的方式,邀請大家來參加」,由於結合市場辦理活動的大小事都由竹方主責,市場的攤友們見到她也都會親切的打聲招呼說:「妹妹,你來了!」。

市場的年度盛況是在2019年,市場有其他計畫經費的挹注、鄰近的友愛街旅館也開幕了,當年台南的跨年活動是以小型區域舉辦的方式,跨年後的AFTER PARTY就辦在友愛市場,派對把友愛市場擠的水洩不通;同一時期好幾家深夜食堂在友愛市場興起,白天夜晚各有風情,一時之間落寞的市場翻身成為當紅的旅遊踩點。

友愛市場的日常風景。(圖片來源:透南風,拍攝日期2019/8/25)
2019年於友愛市場辦理「半眠跳恰恰」跨年活動。(圖片來源:透南風,拍攝日期2020/1/1)

從開一家店開始擾動的在地力量

新美街區有兩期的歷史街區改造工程,去年完成的米街街區,在將近10年前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裡擾動,他們是「米街人文會社」(台南市米街人文協會)。米街人文會社的斌哥跟我們說,最早只是因為想在新美街開店,在新美街找到店面後開了一家冰店,同期也有其他新店舖陸續開張,這些店家老闆就一起用自己的方式與力量,辦了巷弄市集、導覽、也出了刊物,斌哥笑說:「我們可是台南巷弄市集元老呢!」

左圖為米街會社成員合照,右圖為米街會社首創辦理街道市集~米街遊市集。(圖片來源:米街人文會社)

辦了活動後,因為人潮變多就會有正反的聲音浮現,但支持的聲音佔多數;過往的新美街區因位於五條港流域末端,紙莊、米行等民生產業聚集,斌哥談起過往的米街:「以前這裡就是重要且興盛的商街(民族路夜市),我小時候都會來這邊買鞭炮,後來因為水路退縮、城市發展等因素沒落了。現在又開始熱鬧起來,老居民都很開心再次見到這樣的繁景。」

對於米街人文會社在地關係的經營,最重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因為跟街坊的老人家有話聊,氣氛和樂融融事情也就順利了。斌哥順帶一提米街是指成功路至民族路路段間的新美街,他覺得空間是人在用,要跟當地有關係也有脈絡,名稱叫久了街道就會變成那個名字。

米街街景與街坊互動(圖片來源:米街會社)

串聯在地的店家,挖掘巷弄裡的達人

回到Oh Old!團隊,早期參與過歷史街區計畫的老屋修繕與教育推廣類計畫,近兩年是以獨立經營的狀態,不依賴官方的資源,其中一個原因是團隊想真正以”店家”的身分跟周邊的店家溝通,讓合作是用商業模式回到彼此的需求,不只是一次性的活動辦理,雙方都獲利使得合作關係更長久。

好奇如果一家店是讓長輩實踐夢想,不倚靠計畫會有收益嗎?奕仁解釋,長輩來圓夢不需要付錢,起初會因為要幫忙開課耗費一些資源,但後來長輩依自己的喜好開始擴張成課程、表演、或者可販售的商品與食物,甚至他們也開始學習新的宣傳工具像是臉書與IG,或透過直播與網友介紹產品;當他們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受到正面的迴響後,就會非常熱衷推出新產品並主動關心銷售量,在這樣的推動下,Oh Old!的店在今年的財務報表有了正向的成長。

基於Oh Old!的營運模式,所謂的「資源盤點」有了更實際的層面-牽起長輩與店家的對話。店內的生活食宴室的主人翁蘇媽媽,因為喜歡包水餃,就與附近的製麵廠談合作聯名推出特色水餃;現82歲喜歡勾針的玉理阿嬤,節慶時會跟花藝店的乾燥花組成勾針限定花束,已組成陶笛班的爺奶們會跟咖啡廳合作,點一杯咖啡飲品就能聆聽陶笛的音樂饗宴。對於Oh Old!團隊,真正的盤點是在平日就去瞭解周邊店家,當長輩有需求時,就能串起周邊的資源媒合互動。

左圖:阿嬤的巧芯編織玉理阿嬤編織課,教導青年鉤針技巧;右圖上:青銀共創的Oh Old!+Lin陶笛團於市集中演出;右圖下:蘇媽的生活食宴室進行網路直撥與線上粉絲以菜會友(圖片來源:Oh Old!)

而透南風團隊與附近店家也有形成”友好的鬆散組織”,起於團隊內部自己想要認識街區的夥伴,同時意識老的東西、老的店家關門消逝是不可逆的,作為街區的一份子,能做甚麼呢?

透南風團隊的作法是串門子認識附近的人,邀請分享與交流互動,像是儼然成為無形文化資產的手寫春聯店,吉慶春聯張大哥就曾於友愛市場擺攤教書法、畫明信片,並用幻燈片與大家分享友愛街幾十年的演變與脈絡;因為街區夥伴提案,由透南風號召與策劃開辦烘焙點心的系列活動,就是串聯店內的蒂頭麵包店、街區的米唐家烘焙以及二代傳承的合成豆腐店等店家。

街區的活動若是起於自己想玩或者是街區夥伴想做的事,才能產生自發且延續的動能。

                          -透南風 玫如與竹方

左上圖:友愛街區好朋友不定期聚會,拍攝日期:2020/4/14;左下圖:吉慶聯彩布莊的張家豪是友愛街區的故事寶典,拍攝日期:2019/6/13;右上圖:由有愛豆研所(合成豆腐工廠)帶來「有愛tofu ! 體驗日系職人豆腐工法」(拍攝日期2022.12.14);右下圖:由蒂頭製作所帶來「烤起來吧!焙焙~」麵包烘焙體驗課 (拍攝日期2022.11.15)。(圖片來源:透南風)

疫情過後,回歸歷史街區的本質-生活

三個團隊在街區運營,透過不同的面向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結,在疫情嚴重時也只能停擺,被迫關閉的公共場域、避免過多的與人接觸,都與團隊本質推動的事物牴觸。位於台南美術館周邊的透南風,對於店家更迭更是有感,疫情加上人潮人流的湧入,老店家都歇業了,取而代之是散步甜食的店家。而房價的浮動,對於想要長期留在地方耕耘的人不易,固定合作的店家通常為自宅或利用親友的屋宅,較能形成長期合作的對象。

疫情過後雖然重啟不容易,卻讓人與街區有了短暫休息與思考的機會。Oh Old!的奕仁說:「疫情讓快速發展的老街區剛好有了休息的機會,因為老而帶來的觀光新商機,也能藉此重整找回屬於街區的步調」。米街人文會社的斌哥,談起疫情的影響表示,雖然團隊目前較少於米街辦理活動,但認為應該要回歸生活,要有比較接地氣的活動。

米街人文會社近期重心是辦理赤崁萬神節,因為歷史街區最重要的樣貌是內部的文化與意涵,像是赤崁樓周邊廟宇密度很高,衍伸而來的陣頭文化應該要重新被看見,扭轉陣頭給人的印象,對他們來說推廣台南的地方文化是團隊的使命感,除此之外也會再度串連其他歷史老街,在各個街區交陪,辦理南吼音樂祭。

米街會社協助赤崁商圈理事長同時為全美戲院老闆,一同辦理萬神節。
(圖片來源:米街人文會社)

左圖:2018米街正南風 南吼音樂祭;右圖:街區交陪境(圖片來源:米街人文會社)

不賣歷史街區的老,而是在裡面生活的人如何用現在延續過去與未來

談起歷史街區振興計畫發展10年對台南的影響,透南風的竹方說:「台南算是走得很前面,會補助到私人的老屋修繕,不過修繕後能找到合適的人運營也是重要的環節」,玫如補充她也發覺大家開始有意識要珍惜老房子、老的東西,但如果補助經費的層面能將尺度與格局拉高,從單點擴張到街區,或許能規劃符合街區的整體特色與意象,長出每條街自己的特性。

Oh Old!的奕仁則認為歷史街區計畫應該要關注更多元的的面向,例如好舊老團隊早期有到銀同社區宣傳,那時候街坊鄰居多點提案,就像組隊一樣形成聯盟,彼此互相協助也讓社區的動力更高;或是給予教育推廣的申請計畫多點彈性與開放,讓現實面的商業與生活之間有所流動。

歷史街區的樣貌,因為巷道蜿蜒、屋舍低矮,在較平面化的街道特色會產生很多的停留點,容易遇到人就會增加互動與交流。發展與保留若擺在水平的兩端只要朝向一端就會容易失衡,如同在「街巷、老屋與社群之間:打環境的底,逐文化之夢」一文所提,歷史街區計畫並非凍結式保存,也沒有要凍結人民的財產,而是讓老屋與時並進,在裡面的人能繼續與老屋共同生活。

日本的京都文化被當地人所認同,因為認同就會極力保護。而在台南歷史街區耕耘的三個團隊來說,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過生活,互相協助與共享生活,在街區內交雜的現代與歷史氛圍體現在地文化的價值。

感謝受訪者:透南風團隊的玫如與竹方、Oh Old!的奕仁、米街人文會社的斌哥
封面照片來源:透南風
採訪編輯:zining、Derya.CO


有點黑。
個性不拘小節,總是坐不住。有時候會追根究柢,面對挑戰沒有很怕哈。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甚麼,大概是能夠到處去玩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