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創教育工作群
首圖來源:Avelino Calvar Martinez
從上篇〈延續森命力—採種〉一文中,我們認識到林業生產循環的第一個步驟:採種。這些從森林裡的母樹上好不容易取得的珍貴種子在被處理後,依照不同的需求好好地儲藏起來。像是全球以保種為主的1,700多座種子銀行,處理好的種子大部分會被送到冷凍庫長期保存,提供研究和保育使用。但對以生產林木資源為目標的人工林來說,種子們不能當睡美人睡上數十載,眼前可是有著生產循環的任務等著它們輪番上陣執行!
從種子階段被喚醒的小苗們,在溫室裡被細心照料著。通常小苗會先在溫室住一段時間,裡頭的溫度、濕度、光度、通風與否都受到精密監測與控制,透過風扇和灑水系統設備,將室內環境調控在最適合小苗生長的狀態,如同小苗的嬰兒保溫箱。
小苗們在離開溫室後接著則被移到「健化區」。除了要適應風雨外,在沒有下雨的日子裡再也沒有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服務。不但施肥和灑水的頻率降低,也保持低度的除草與病蟲害管理,讓小苗經歷減水及耐熱測試,逐漸適應有著更多變數的戶外環境,最後將生長不好的苗木進行人工挑選淘汰,一步步為重返山林做足準備,迎接真正的震撼教育。 這群從苗圃畢業的頭好壯壯小苗們,接下來就準備要成群結隊回到森林裡囉!
育苗容器大不同
育苗這個階段,因為林業經營需求不同,使用的育苗容器上也可簡單分成兩大類:袋苗和穴植管。
●袋苗
大家逛過假日花市嗎?在各地花市裡,我們很容易看到底部包覆著黑色塑膠布或黑色軟盆的「袋苗」。
袋苗尺寸和重量因樹種而異,而容器越大,苗木搬運越困難,因此造林使用的樹苗容器通常不需要太大,小苗根部有一定程度的土壤包覆,所以保水性高,雖然黑色塑膠布材質輕薄,但只能單次使用無法回收。
山上的造林作業往往受天候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無法短時間內完成大批苗木的種植,於是保水性高又耐放的袋苗是理想的選擇。
●穴植管
「穴植管」在一般花市相對不常見,它是一種硬材質的容器。穴植管容器能重複使用,體積更是縮小到袋苗的四分之一,基於這些特性,不論是苗圃育苗階段或後續的造林作業,都能因為穴植管輕便的優勢大幅提升效率。
不過穴植管的苗木基本上處於接近裸根的狀態,必須在連日降雨過後迅速種回森林中才有可能提高存活率,是一種更加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作法。好比今年(2023年)9月重創恆春半島的小犬颱風搖著尾巴離臺後,屏東永在林業的工班們也得在修復家園的同時,趕忙上山種下小苗,不放過一絲老天爺猛烈澆灌森林的機會。
斯創視窗:https://www.innovativelearning.com.tw/blog
原文網址:https://eecil.pse.is/blog2-3
斯創粉專:林業體驗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InnovativelearningTW
臺灣的森林覆蓋率超過60%,以森林為主體、對接2050淨零排放國際趨勢的環境教育推動至關重要。斯創教育工作群關注永續森林經營,以環境教育資訊轉譯的專業,將林業這門複合式的應用科學,轉化為有趣易懂的圖、文,讓更多人認識森林永續的議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