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鋪設的天堂

編按:本文摘錄了亨利·葛瑞巴爾所著(呂奕昕翻譯),由臉譜出版的《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中第五章「鋪設的天堂」的其中兩個段落。這本書描寫了美國城市如何被停車位摧毀,又如何能夠重生的故事。第五章名「鋪設的天堂」也是書籍原文書名,指的正是美國城市鋪設了許多柏油路面,宛如汽車的天堂。考量到全章篇幅較長,這次僅摘錄中間兩個小段落,對於台灣逐漸成長的車輛持有數現況來說,美國的城市發展歷史也許是個警世寓言。

鋪面最大的環境影響,就是會鼓勵人開車上路。交通運輸是美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光是德州的駕駛人就占全球碳排放的百分之○.五。地面的空氣污染每年導致不計其數的人死亡,也和數種公衛問題有關,包括孩子的考試成績較低,以及老年人罹患阿茲海默症。聚落擴張模式通常和肥胖比例提高有關。車禍是美國年輕人的頭號殺手,且每年還導致三百萬人受傷—包括許多行人與單車族,其中的少數族群與低收入美國人得承受損失的直接衝擊。不出意料,以汽車為中心的環境是導致駕駛人與行人受傷的主因。

都市擴張是建立在法律基礎(紅線區、土地使用分區、駕車犯罪免罪)與政府津貼(公路、賦稅優惠與便宜用油)之上,其範圍之廣泛複雜,很難在此以圖表說明。不過在誘因的迷宮中,停車政策向來很有力量,也容易達成。如果想降低碳排放量、減少車禍,停車會是個好起點。這不是唯一讓人減少開車的辦法,但因為每一趟旅程的終點都必須是停車位,因此會是最簡單的方法。「控制停車位的可得性,是限制汽車旅程的關鍵政策,也是目前最容易實行、最容易接受的方法。」英國公路運輸學會(Institution of Highways and Transportation)如此主張。經典的《洋蔥報》(Onion)標題說得沒錯:都市規畫者卡在自己打造出來的車流中。都市規畫者不該要求設置那麼多停車位的。

停車政策或許可解釋美國人在駕車這件事上何以堪稱世界上的異類。二○一七年,美國人均汽車擁有率(大約每千位居民有八百輛車)只比西歐(約每千位居民有六百輛)或加拿大(大約六百五十五輛)略高。不過,美國人每年開車的哩程數為歐洲國家的兩倍。這不是因為美國幅員遼闊—美國人比澳洲與加拿大人多開百分之六十的哩程;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建立的國家會給予駕車者超好的獎賞,並對採取其他通勤方式的人施以懲罰。在這兩個範疇中,最重要的是美國對於停車的處理方式,會在三個方面導致情況更為惡化。

首先,在繁忙目的地提供免費停車位會造成車位短缺,迫使剛抵達的駕駛到處找停車位,也讓每年在路上的哩程數增加好幾億,或是導致併排停車,造成交通堵塞。這種車流並非生活型態取捨下的產物,只會耗油、耗時,無法帶來該有的社會效益,徒增浪費。二○一七年有一項研究發現,美國駕駛人每年平均花費十七個小時找停車位—每人付出三百四十五元的代價在浪費時間、燃料與碳排放—在大城市,這數字還會高得多。

第二,停車位會造成都市擴張。由於鄰居害怕停車位短缺,或停車法規導致都市建築基地變貴或無法興建,於是停車問題也限制了居住與商業活動的密度。這個問題是從一個個基地開始發生,因為每間餐廳與商店會把大部分的面積用作停車空間,而公寓建築也因為停車空間的需求而窒息。不過,這現象很快會擴張成鄰里甚至城市的特色,演變成大家很難在沒有車的情況下通行。對於住不起停車困難、人口密集區域的人來說就是如此,於是這些人選擇到遙遠的市郊居住。但對於那些住在內城區鄰里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因為他們的朋友、同事都離開了,都會中心的引力也隨著他們離去,還有生日派對、Apple 門市與寵物食品店都慢慢流向仰賴汽車的周邊地帶。美國能源部指出,城市擴張區域每年的汽油用量會高於密度較高的城市,即使多數工作者只是在各個郊區之間通勤。以美國最擁擠的五大城市為例:二○一三年,紐約市每人每年的汽油消耗量為一百一十加侖、舊金山為兩百一十五加侖、波士頓一百八十八加侖、芝加哥兩百零六加侖、費城一百六十八加侖,都比全國平均值每年三百四十九加侖要低得多。夏綠蒂鎮是四百三十四、達拉斯是五百二十、堪薩斯城是五百五十六、休士頓為五百八十二,奧蘭多則為六百八十七。

最後,要求每個地方都要設置法定停車位量,不僅會讓城市實體環境更寸步難行,更是給駕駛免費的大禮。無論是酒館帳單、孩子的玩具收據、修腳指甲的價格,舉凡你在世上花的每一塊錢,都包含了著要支付那免費法定停車位的費用,無論你會不會用到車位都一樣。不出意料,這些免費或廉價的停車空間—在你家、你的辦公室、街上、市區的室內外公共停車場—都在誘使人駕車。(對那些沒開車的人來說,也算是施加財務上的懲罰。)就像卡通中荷馬.辛普森(Homer Simpson)解釋的:「只要我們買新車,就可以免費停車!」

旅運調查的受訪者清楚表示,在美國,停車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免費的。但是興建停車位很昂貴,以地面式停車場來說,一個停車位可能需要耗資五千元。即使在鳳凰城之類的低成本城市,興建室內停車場車位的成本中位數也超過一萬九千元。鳳凰城規定,在辦公建築的低樓層須興建停車位,要符合這種超高的停車規定成本很高,占計畫費用的百分之四十五。停車學者托德.利特曼(Todd Litman)估計,為每輛車提供停車空間,每年需耗資四千四百元,而駕駛人只直接支付其中的百分之二十—多半是以房貸的形式支付家庭車庫。以兩億五千萬輛正在流通的客車來說,這就表示美國的停車資產超過了十億元。還有另一項估計值是,美國汽車每年的停車成本介於一千八百九十億到五千五百四十億元,而駕駛人一年只支付了五十億元。

停車位並不像盛裝車流的咖啡杯,不僅是容納固定數量的駕駛人那麼簡單。就像《神奇收費亭》(The Phantom Tollbooth,美國建築師諾頓·賈斯特〔Norton Juster〕在一九六一年推出的兒童奇幻小說)中的減法燉菜,停車宛如一道吃愈多就愈餓的菜,於是就需要更多的停車位。停車位迫使我們更常開車。愈常開車,就愈渴望有更多停車位。當然,在早期,停車設施會隨著需求而增加。但後來,由於決定每一棟新建築物都該有停車位的規畫者未能如願,他們就開始創造停車場。

二○一五年,由克里斯.麥克蓋希爾(Chris McCahill)所率領的一群研究者探討了停車位供給與通勤者行為的歷史趨勢,以九個城市為研究對象:紐約州奧爾巴尼、加州柏克萊、華盛頓特區、維吉尼亞阿靈頓郡市郊、馬里蘭州銀泉、麻薩諸塞州的劍橋、洛厄爾與薩默維爾,以及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與紐哈芬。
麥克蓋希爾使用三個日期的歷史空拍圖來辨識與概略估算停車位供給情形,他發現一九六○至一九八○年間的停車位增長,是接下來二十年汽車使用率的「有力預測指標」。在一九八○年之前,每一百個居民若增加十個停車位,就和在一九八○年之後,居民開車上班比例上升八個百分點有關。在這個研究中,前二十年的停車位供給增加,會與接下來二十年汽車利用率增加呈直接相關。愈多停車位似乎會導致人更常開車,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設在住宅與公寓的停車位,比起密度、運輸或任何其他鄰里特質,是更加能預測汽車利用率的指標。二○○九年,停車學者瑞秋.溫伯格(Rachel Weinberger)把紐約市的公園坡區(Park Slope)與傑克遜高地(Jackson Heights)的停車與通勤模式加以比較。公園坡是布魯克林早期仕紳化的中心,知名的食物合作社就位於此地,嬰兒推車密度傲視全國,也是民主黨參議員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的家鄉所在。傑克遜高地是皇后區的中心地帶,這裡有多樣化的移民人口,人稱「世上最多樣的人口普查區」。雖然比起公園坡,傑克遜高地的居民賺的錢較少、擁車的人也較少,且一樣有公共運輸可帶人前往曼哈頓,但這裡的居民開車去曼哈頓的機率卻比公園坡高出百分之四十五。溫伯格認為,這是因為傑克遜高地在二十世紀中葉興建的房屋,設有停車位的住宅數量是布魯克林褐砂岩聯排屋的六倍。後來,她還把這項分析延伸到紐約市三個有地鐵的外圍行政區。如果把收入、年紀、住宅面積、運輸服務、汽車擁有率與種族當成控制變因,溫伯格發現住宅設有停車位的人口普查區內的人,會開車前往曼哈頓核心地區的機會也較高。「購買或租賃設有路外停車位的住宅,實際上就是為汽車擁有權先付錢。」她如此下結論。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紐約,免費的路邊停車會增加百分之九的汽車擁有率。

就全國來說,若住在設有停車位的住宅,和那些沒有專屬路外停車位的鄰居相比,擁車的可能性會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並非是一開始駕駛人選擇了有停車位的公寓。在舊金山,人人覬覦的平價住宅抽籤時,會吸引各種不同收入水準的人,有什麼住宅單位就申請,無論住宅是否設有停車位。研究者亞當.米勒-波爾(Adam Millard-Ball)領導的團隊調查中籤者,將他們的汽車擁有率和住宅是否提供停車位相比較。抽中有停車位住宅的人,擁車率是無停車位者的兩倍。

不過,停車位會促成駕車行為,最明顯的證據則來自辦公室。美國工作者在上班時能免費停車的比例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五。若員工被迫自己付停車費,開車上班的比例平均就會減少百分之二十五。和工作一樣,停車費昂貴是美國運輸計畫能否吸引到新乘客的關鍵決定因素。當獲得停車補貼的雇主把等值現金提供給不開車的工作者,獨自開車的比率會下降百分之十七。

免費停車的助推之力可從一個格外精采的例子看出: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在二○一一年把一千兩百名員工帶到了西雅圖的新總部。當時,有百分之九十的員工會開車上班。市政府本來可能會要求蓋茲為員工興建停車場,以減少交通流量,但西雅圖最後反而要求基金會對員工收停車費,以減少車流。基金會仍在公司位址與附近提供超過七百個保留車位,但員工必須付費才能停放,一天十二元,一個月收費上限為一百二十元。不過,自行車鎖與交通卡則是免費提供。這樣的收費與費用結構會讓開車變成逐日增加的成本,不是一筆預付的每月支出,這麼做似乎能影響員工的選擇。二○一二年只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員工開車上班。到了二○一七年,開車者更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四。每月停車就像健身房的會員資格,沉沒成本會讓工作者覺得,如果沒能每天好好利用,心裡就會感到罪惡。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

作者:亨利.葛瑞巴爾(Henry Grabar)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24/ 6/ 28


在〈鋪設的天堂〉中有 1 則留言

  1. 「aqua sculpt reviews」的個人頭像

    This is such an important and often overlooked topic Thank you for bringing attention to it and offering valuable advice

發佈回覆給「aqua sculpt reviews」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