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心
今年(2024年)12月完工開幕的桃園市中壢區光明公園,是眼底城事與境觀設計有限公司進行的第三個兒童遊戲場參與式設計案 (前兩次合作執行的公園是台北華山大草原與青年公園,其參與過程詳見文章 讓設計者遇見使用者.兒童遊戲場參與式設計的實踐與心得)。光明公園兒童遊戲場設計是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啟動,兒童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則是在10月與11月舉辦;當時,華山大草原遊戲場與青年公園遊戲場都已完工啟用,團隊對於兒童遊戲空間設計已具備一定的實作經驗。前兩案的兒童參與式設計著重在透過遊戲觀察與設計方案測試為主,因此,筆者在策劃光明公園兒童參與工作坊時,思考如何在更貼近兒童主體,嘗試在工作方法上將「與兒童一起工作」的概念帶入兒童參與中。
「與兒童一起工作」是義大利瑞吉歐教育所提倡的方法。瑞吉歐教育在教學中提倡老師應與兒童一起工作,認為師生關係建立在工作本身,且透過雙方都對於事物的興趣,一起全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當幼兒能全心全意投入真實現象的探索過程,讓他們有機會體驗一些自己與生俱來的角色,就像是好奇的自然科學家或人類學家(Edwards, C., 等人,2000)。瑞吉歐教育法並提到,這種關係的好處是,讓幼兒全心投入具挑戰的工作,例如做決定、一起完成工作等;第二個好處是因為教師與幼兒都專注在雙方感興趣的主題上,老師也同樣的投入,老師會仔細聆聽兒童的建議與問題,並透過回饋意見,刺激兒童的想法,並鼓勵兒童之間彼此討論回應,同時也盡量不過度協助或干涉幼兒(Rabitti,1992)。
將上述的「教師」身份,轉換為「設計者」或「參與執行工作者」,就是本次操作上想要嘗試的部分。光明公園工作坊將成人與兒童一起工作為主要目的進行,結合華山場次的「自由創作」與青年公園「試用」等模式的優點,再加上兒童不僅是被觀察的對象或被諮詢的對象,而是成為與我們一起探索如何讓遊戲更豐富更多元的工作夥伴。整體過程是「議題發問—探索想法—實際操作—意見彙整」等四個階段。
成人學習如何提出發問
參與式設計從傾聽民眾意見轉化爲一起工作,第一個關鍵就是提出明確問題。瑞吉歐教育法在規劃課程中提醒:若學習終點是事先規劃好的,就會限縮兒童的潛能。因此,在兒童參與中,我們成人(工作團隊)需練習提出一個明確的問題,讓兒童得以理解問題且保有探索研究、尋求答案的機會,讓兒童的能動性得以開展。
光明公園兒童參與式設計設定提問時,先由設計的初步構想出發。負責設計的境觀設計有限公司在爬梳光明公園基地發展脈絡與當前兒童遊戲議題後,認為在地文史、接觸自然與學齡後兒童遊戲方式是設計主要命題。
工作坊組成的工作團隊,涵蓋不同角色關心兒童遊戲空間的成人,將成員分為五組,由各組組員各自選擇一項命題。經由討論後,五組的主題提問分別是「學齡前兒童自然遊戲的方式、秘密基地的遊戲方式、接近樹的遊戲方式、水的遊戲方式、學齡後具挑戰的遊戲方式」。題目確認後,則開始進行參與方式的設計。
與兒童一起工作,創造對話
首先,工作坊的引導破題方式與該組提問相關,例如以自然遊戲為題的組別,在考量當代兒童對於自然環境較為陌生,在暖身活動中,安排兒童接近自然環境的活動,如透過繪本介紹公園內的樹木、植栽、昆蟲動物,而後邀請兒童到公園撿拾果實、樹葉,並聞聞看果實的味道,摸摸看楓香果實刺刺的感覺;在這個暖身過程中,兒童說:「沒有撿過果子,不曉得果子這麼好玩,以後要撿更多」。另有一組邀請兒童先將手放在樹幹上,感受一下樹幹的質感與溫度,再請小朋友拓印樹皮質感,小朋友在摸樹的時候說:「摸樹很舒服,樹也說“他很舒服”」。從參與兒童的反應中,發現兒童對於自然元素是陌生的,但透過引導後,對自然元素的陌生感很快就消除,且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會出現被接納與療癒感受。
工作坊暖身活動引導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接近自然環境,試探兒童對於自然的接受度。
圖片來源:中壢光明公園兒童遊戲場設計案
在暖身活動後,接下來則是思考與兒童一起工作的方式是什麼。「保有一定的留白」是首要原則,因此工作坊當天搭設的遊戲架構不會是完整的,搭建的設施必須是半成品,保有空白讓兒童完成。兒童運用我們所準備的木材、布料、木棧板、管子等不同材料,在邊玩邊創作的過程中,找尋自己喜歡的遊戲方式,搭建自己的遊戲基地;我們並在每組內安排一位木工老師,木工老師可以依據兒童意見協助木作搭建。
實際操作是各組打造依循其命題的遊戲基地。各組工作人員引導兒童體驗各組工作人員預先架設的半成品,而後引導兒童自由拿取材料,進行改造。以六歲與國小二年級(後面簡稱小二組)兩組為例,兩組工作人員皆是測試兒童與樹之間的遊戲關係,主因是目前公園內多數禁止兒童爬樹,但兒童仍會想要親近樹,希望透過工作坊了解兒童想要親近樹的方式。
兒童在邊玩一邊動手做的過程中,意見述說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以小二組為例,工作團隊先架設一個樹旁的木平台空間,高度約90公分,平台寬度約1.5公尺。小孩在改造過程中先增加高度,由兩層再加到三層,高度增加後,兒童開始嘗試不同的上下路徑,例如攀繩往下滑、從上方跳下來等,顯示這類具有高度的設施,若有多元且不同難易度的上下路徑,兒童會一試再試找不同路徑。等體能上的遊戲持續一陣子後,兒童開始拿起窗簾布、大木板將最高處遮擋起來,他們一起躲在最高處且被遮蔽起來的空間說:「希望有秘密空間」、「希望沒有爸爸、媽媽、老師的地方」、「大人禁止進入」,顯示孩子喜歡有一處自己的小空間。最後小朋友坐在最高處的邊緣,依著樹梢,說:「喜歡樹屋,在上面可以看更遠」。高度所創造的居高臨下感,是兒童在遊戲時身體感官時感受深刻的重點。
兒童在動手做過程,一邊遊戲一邊創作,工作人員在旁不是指導者角色而是協助者,兒童自己利用材料嘗試打造期望的遊戲空間,並在探索遊戲的過程中找出適合他們的空間模樣。當自己動手打造的遊戲空間出現時,兒童更為直覺地可以表達出這個空間的遊戲性。此時這個設施所展現的遊戲性有 “有一定高度可以鳥瞰” 、 “可以躲藏的秘密小屋” 、 “可以有很多不同上上下下的方式” 、 “可以跟樹一起” 。這一組工作人員邀請兒童一起討論時,詢問喜歡這個樹屋的原因是什麼,當中一位小朋友指向當時光明公園遊戲場說:「我想要跟樹玩,不想跟塑膠玩」。
兒童在邊玩一邊動手做的過程中,意見述說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此時工作人員在旁不是指導者角色而是協助者。
圖片來源:中壢光明公園兒童遊戲場設計案
兒童透過動手做的過程,對於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內容有更為鮮明的意見表述,顯示當大人支持兒童動手探索,且大人展現出全然投入時,此種兒童參與方式具有順應兒童本體的效果,也是刺激兒童提出想法,給予完成豐富自我探尋的過程,讓兒童就是一個社會建構者,漸漸形成一個主動的個體,發表意見的主體性漸漸形成。透過一起工作過程中,嘗試、行動與表達意見,清楚說出他們的意見,並展現出他們的感受。
此時,參與過程不是一問一答的意見表達,而是透過工作團隊(成人)與參與者(兒童)一起工作的方式,探詢可能的人與空間的關係。喻肇青(2001)提到孩子是從自己的身體感覺開始,透過空間行動中不斷去認識世界,而孩子由自己身體出發,這種「自己」真正「在」的狀態,正好說明了人的存在和空間的關係,也正是「人與空間互相關照」的能力,在當中安頓身心。在工作坊中,兒童透過動手做的過程中,探詢自己想要的遊戲模式與空間語彙,在當中安頓自我身心,遊戲的身體與和空間產生互為關照,跳脫單純物件形體,此時遊戲場設計人與空間「關係」的線索開始浮現。
中壢光明公園遊戲場由工作坊成果發展出設計想法
圖片來源: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中壢光明公園遊戲場由工作坊成果發展出設計想法
圖片來源: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與兒童一起工作的成人,我們要練習的是相信兒童
當我們將兒童參與式設計強調是與兒童一起工作時,在引導方式與參與過程中,會開始嘗試避免“告知”、“引導答案”、“指導完成一個作品”。大人保有對於兒童想法感到興趣,且渴望了解,此時,兒童會感受到大人們很想要跟他好好討論的這份心意,兒童也會開始謹慎看待他們自己與其他人的想法。在參與現場,工作人員不是跟孩子一問一答,丟出材料請孩子做出作品就結束了,而是如何在過程中一起投入這個「工作」的討論之中。
韋氏的新世界辭典對「傾聽」的定義是:「要有意識地聽到,很專注地聽到」。參與式設計的意義在於傾聽民眾的意見,唯有真實聽見,才有機會納入意見之中。日本鷲田清一認為,聆聽,能開闢一個空間,讓說話的人得以理解自己。
聽,不只是理解使用者,更是設計過程中得以映照自己的一面鏡子。
在兒童參與中,成人最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兒童,相信兒童在妥適的過程中,有機會成為積極的社會建構者,唯有如此,兒童參與的真實意義有機會顯現。讓我們一起努力跳脫形式的參與吧,真誠地對待兒童,在與兒童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找到設計需創造的人與空間關係,同時,實質的民主才有機會開始扎根。
工作坊中成人對於兒童的意見認真聆聽,投入一起工作之中。
圖片來源:中壢光明公園兒童遊戲場設計案
————————————————————————————————–
中壢光明公園兒童遊戲場兒童參與工作團隊
設計單位|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執行單位|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協力單位|台灣樹屋協會 / Treehouse Association of Taiwan (TAT)
工作人員|陳懿欣、耿美惠、陳亞婷、麥志綱、林亞玫、蔡青樺、陳俐君、梁瀚云、林思妤、甘佳靈、
廖珮璇、徐紹均、李嫚甄、王竣鴻、陳柔霈、陳蘭燕、楊姍燁、陳憶萍
從法學院轉為念設計,從大學時代的翹課王到開始念博士,從認真工作的上班族轉為自由自在的SOHO族。時間開始有彈性,想要敲敲鍵盤,敲敲腦袋,也敲敲不同扇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