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punkelephant
資料提供:岳明國小課研組
2024年夏天,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公辦民營岳明國中小發起「海洋永續行動學校計畫」,師生數十人以接力的方式,搭乘阿莫號、光腳號兩艘帆船進行跳島環航,繞行台灣本島與周邊島嶼一圈共1000多海浬。岳明師生跳島環航的途中,不但沿途拜訪其他靠海的小學進行校際交流,更與國家海洋研究院科學家合作,進行台灣周遭海域的海洋環境調查。這個行動在2024的夏天,熱血捲動全台三十幾個國中小四百多位師生,一起學習海洋、體驗海洋、在海裡玩耍,沈浸式的練習培養具有海洋公民意識的島民。
實踐海洋環境永續教育的實驗學校
岳明國中小是一所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機構,近年不但成功度過因位處偏鄉面臨廢校的危機,更從國小擴張到中學教育,轉型為以海洋環境永續教育理念經營的學校。孩子們在親海的環境裡,學習海洋文化知識,接觸帆船、趴浪、獨木舟、浮潛等海洋運動課程。由於平日的學習環境中便與海洋高度相關,因此在暑假期間有這麼一個學習計畫,師生們從蘇澳出海交朋友、認識島嶼周邊的海洋環境,順理成章的延續課程主題與學校核心價值。
談起台灣本身是一個島嶼,居住在島上的居民卻鮮少親近海洋環境、發展出具有海洋意識的島民認同,岳明國中小的課研組組長陳銘志老師表示,台灣人對海的陌生,帶著對歷史與地理背景的創傷。一來是數百年前先民渡過黑水溝落腳台灣,號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冬日季風強勁,夏有颱風經過,氣候與地理因素使得海象凶險,當年船難頻繁。先民們經歷九死一聲的險境來到台灣,不難理解基於對於凶險海象的創傷,告誡後代不要隨便靠近海。另一個因素則是戰後國民政府長年戒嚴,對國家邊界進行嚴格的管制,國民也難以自由發展水上活動。陳老師提到,直到今日,地處與中國交界的連江縣島嶼,由於軍事管制,當地人民依然不能隨便出海,也因此當岳明的師生在金門與當地學校交流,一起體驗海上體育活動時,發現當地的孩子雖然在海邊長大,然缺乏接觸的機會,對海依然是陌生的。
沈浸式體驗學習永續海洋文化、科學與生活
長達一個月的航程中,岳明的師生在八個航段中接力完成繞島的任務。大小帆手們除了參與航行日常工作,依不同航段與交流對象,分別安排海洋環境科學調查、海洋科技教育、帆船航行原理、在地海洋特色等不同跨校交流課程。參與航海的師生,化身海洋公民科學家,進行17次海漂垃圾、海水表面塑膠微粒、海水酸鹼度及溶氧量等調查,為台灣周遭海域進行健康檢查,了解目前海洋所面臨的問題,全體成員並力行「無痕海洋」守則,從自身做起保護海洋。國家海洋研究院也派出5位來自海洋工程、科學與生物領域的科學家,攜帶海洋浮標、溫深鹽儀等儀器,於外島各處投入了多個海浪觀測儀器,透過衛星訊號的傳送,收集臺灣周遭海域海浪的相關資訊,同時帶領小帆手們學習投放深海鹽度器,分析不同深度的海水溫度與鹽度,進而了解水溫對洋流的影響。
除了海上的科學調查,出海交朋友也是此行一大重點。岳明的師生們在金門和古寧國小、安瀾國小的夥伴,在料羅灣薄暮時分的金色海面上,操作海上獨木舟和樂觀型帆船;和澎湖望安國小的夥伴,一起划行海上獨木舟和SUP立槳,乘風破浪到馬鞍山嶼,現採礁岩上的鮮蚵品嘗;和苗栗竹南國中、彰化草湖國中、芳苑國小的夥伴,在彰化崙尾灣港外海護海同航,觀賞行列壯闊的海上風力發電機。在基隆市港西國小羅雅真老師設計的課程中,和澎湖文光國小、合橫國小、七美國小、雙湖國小的夥伴,一起合力操作水下無人機,探索大海中的祕寶;在望安綠蠵龜棲地保育區,「海龜爸爸」陳久林博士,為我們詳細解說綠蠵龜的生物特性和復育過程,我們看他挖出25隻剛誕生的小海龜,並一起祝福牠們奮力游回大海。
海洋文化的學習上,師生們在澎湖進行地方創生的青年們相遇,拜訪了「島編有潮事」將漁民的傳統草鞋編織為「潮鞋」,製成卡片榮獲金點設計獎;「O2Lab海漂實驗室」把淨灘拾回的海洋廢棄物,創作成環保藝術品;「年年有鰆」的食魚教育,帶我們從釜鍋便當的石鮔滷肉,到魚標本及敲魚乾,認識永續食魚文化。在澎湖也到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東嶼坪浮潛,欣賞當地民眾悉心復育的「海中薰衣草森林」軸孔珊瑚群。
在航程中實踐「無痕海洋」原則,是岳明永續教育的一環。岳明大小帆手們,了解金門、澎湖等離島,並未興建垃圾焚化爐,於是行前共同約定,要把在船上、旅館等自己製造、可自行處理的垃圾,裝在用蘇打粉除臭的夾鏈袋內,帶回本島丟棄。帆手們抵達臺南安平的旅館後,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經秤重統計後,E航段全程六天所製造的個人與公共垃圾總量是12.9公斤。其中公共垃圾包含:紙類4.62公斤、一般垃圾2.19公斤、鋁箔類0.86公斤,以及塑膠類0.75公斤──多麼驚人的數據!「剛開始,孩子們上船會狂吃狂喝、製造垃圾,但看到分類完的垃圾後,就懂得要節制欲望,並用自己帶的餐具替代一次性用品。」只有讓孩子們背負自己製造的垃圾,才能真正體會垃圾減量的困難和意義。
冒險與風險:成為航海王前的練習
也許有人會問,帶著孩子在開放水域進行多天數的航行,難道不怕危險嗎?陳銘志老師説,不管從教育的觀點,或公民意識行為的角度,面對未知的風險,積極的理解自然環境潛在的風險、學習如何準備自己面對風險的能力、正確的衡量風險,才是成熟的態度。因為存在風險而選擇躲避,風險之所以為風險,不管是自然環境或是天災,終究還是有找上門的一天。
岳明師生在一個月的航程中,每日啟航的SOP為下:以「攜手共創,航向蔚藍!我要成為航海王!」的口號開場,隨後船上所有師生運用國家海洋研究院開發的Go Ocean系統,和船長一起進行安全風險評估,確認天候、航行、人員、船舶,共4大類27個項目都安全無虞後,才能啟航。上船後,大小帆手們遵從光腳號及阿莫號船長的指令,展開一系列的航海任務。離岸時,穿上救生衣,以繩結收束纜繩;航程中,在甲板上觀察海面,協助船長避開漂流物,遇到海流較強時,全員要集合到船舷一側壓艙,以平衡傾斜的船身;靠岸後,則必須在甲板向船長回報目測靠港距離,以及用雙圈雙套結快速、牢固繫好方形或長條碰墊,防止船身擦撞岸壁。有時風力較強,要協助升帆破浪快速航行;有時夜航,要輪流協助船長開船,並隨時留意海況。全方位在海洋環境中學習關於海洋的知識、在海洋中生活,讓孩子們在體能與智能上有不同的體驗。以下為數個參與航程的小帆手的心得節錄:
黃敬祐
出花蓮港外海後,船長讓我嘗試開開看光腳號。跟在阿莫號後面,因為跟得太歪,後面的海巡用無線電問說:「呼叫光腳,為甚麼你們要蛇行?」我才知道我開的非常歪。把船開的直的不歪,要考慮流向和流速來調整船舵,並且搭配海圖來當參考。也不能完全只靠海圖來開船,並且要有人去船頭看是否有大塊的漂流木,有的話要儘快回報,以免讓船的引擎卡到漂流木使引擎故障。因為花蓮外海當時沒有足夠大的風,只能使用引擎才會有動力,如果引擎故障我們的動力會大幅減少,只能等有足夠大的風來才會有動力繼續前進。 這個航段我難忘的事情就是我要如何把大型帆船開好,並且開的直一點,不要歪七扭八的,以免時間和距離都拉長許多,這樣會使得我們的時間拖延到太多.。但是有流向和流速還有風速的問題,即使船舵都沒有動,但是船還是會左右微微的角度偏差,自動駕駛也沒有完全不動舵還是會輕輕的微調角度,以利維持在停一條航線上,以免影響其他船隻航行。
林廷恩
我最難忘的地方是在台灣海峽當中,遇見海豚跟我們一起共遊。海豚生存的地方必須要非常乾淨,基本上在台灣海峽是看不到海豚的,所以我們非常的幸運。
李和諺
航行本來就不可能一直風平浪靜,一定有無數的大浪和強風。長航也是個挑戰,要連續航行32個多小時不簡單,需要很好的體能和耐心,而且要克服在海上多餘的時間。因為我們的長航沒有風也不能開帆,只好慢慢地晃慢慢地搖,體驗整天的日光浴。接著就是夜航了,夜航時只剩我和船長沒睡,因為我想把握在海上過夜的機會,看看海上的夜晚,在超近的距離看到離岸風機,和美麗的星空。可是海風一直吹,讓沒戴帽子的我頭痛了,當時我又痛又累,又期待著海上不可預知的事,最後在早上不小心睡著。突然的聲音把我叫醒,還半睡半醒的我聽到船擱淺了!船在淺灘因為退潮卡在了沙丘,原本試著把重心移到同一弦,再讓引水員拉出沙丘,但還是失敗了。船長要我們先去阿莫號,減少船的重量。等待時,我們看著深度從正數到負數。看到台灣本島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感,就像鄭成功發現台灣一樣!但又有點不同,因為我們看到的是自己來的地方,回到台灣有點不習慣,有太多的人太多的車,而且在路上的我們都還在暈,我們叫他「陸暈」,在船上久了上和就像還在船上似的,一直搖,也不能去太矮小的空間,低頭看字,全部不行,會比船上海想吐,我們已盡習慣海上的靜謐和慢慢推動船的海浪。到安平港第二天就要回家了,其實我都還想在繼續開去高雄,都非常不想離開船上,可惜我們的航段只有到這。我想這是我12歲時最好的禮物了。
何奕璇
在這次繞島航行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在小琉球的浮潛體驗。當我們抵達小琉球,原本期待的碧海藍天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破。水面上漂浮著不少塑料垃圾和塑膠微粒,海底的珊瑚礁也被污垢和破碎的垃圾遮掩,彷彿失去了原本的光彩。穿上浮潛裝備,踏入水中,我的心情從興奮轉為失望。清澈的海水中隱約可以看到垃圾的輪廓,偶爾還會有塑料袋在水中緩緩飄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浮潛的體驗大打折扣。眼前本應該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被污染物遮擋,海洋生物也不如預期中的活躍。那些鮮艷的熱帶魚被迫躲藏在少數乾淨的區域,讓整個海底景觀顯得格外沉悶和孤寂。原本充滿夢幻色彩的海底世界,如今變得暗淡無光珊瑚礁都白化了,以哲媽的頭髮上都是垃圾。浮潛的過程中,我深感憂心與無奈。讓我對海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努力去改善這片海域的清潔與保護,使它重現往日的美麗。即使面對這些困境,我依然希望這次經歷能促使我們更加珍惜和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不過在過程中還是有看到很多海龜,在我旁邊游來游去。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