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華 Christine Lee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https://eyesonplac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P1-1024x645.jpg)
「兒童友善城市(Child Friendly Cities)」概念,能夠追朔到1996年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聯合國人居署(UN Habitat)所發起的全球倡議。而長期追蹤《眼底城事》的讀者或許閱讀過,在 2023 年,由輔仁大學石易平教授、林穎資博士和我參加英國倫敦政經學院x荷蘭凡里爾基金會更具體化兒童友善城市核心心法及實質執行的 Urban95 Academy 課程後,所整理的概要心得—在《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課程筆記》。
此外,近十年中,也能透過侯錦雄老師/林鈺專老師的翻譯專書《兒童遊戲環境設計》、董娟鳴/余旻懷二位研究者的〈都市中心地區家長對戶外休閒場所供給兒童活動滿意度之研究〉論文、成大都計所黃鼎中研究者的〈赴土耳其伊斯坦堡出國報告書〉、曾慈慧/董娟鳴/莊明霞三位研究者的〈都市鄰里公園的友善兒童環境指標建構〉論文,而讀到相關的研究及深入討論。
![](https://eyesonplac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P2-1.jpg)
![](https://eyesonplac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P2-2-1024x663.png)
或者,本文作者在前十年的團體期間,開始將遊戲場改造擴大談至兒少友善(如:打造豐富好玩的兒童遊戲城市–必須先定義「兒童友善」),並在2018 年開始與林穎資博士一同出訪英國(如:「要先能好好遊戲,才會好好長大」:特公盟 x 眼底城事暑期倫敦特訪),2019 年開始將台灣經驗帶到「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 ENCFC」發表*、並成為該網絡台灣成員,將這一個兒童青少權利倡議及各地實踐做法,用華文書寫大量篇幅,如:兒童友善城市:特公盟引入國際經驗改造台灣兒童遊戲空間 或 「台灣童年遊戲學研究群」下「全球研究文獻閱讀心得」的暫存收集資料庫,詳細介紹給台灣關心兒少權利的大家。
![](https://eyesonplac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P3-1024x683.jpg)
近期,台灣在地除了處處改建或新設戶外公共遊戲環境的做法之外,兒少福利福祉、兒童文化設計、藝文博館、兒本交通議題相關的夥伴(如:眼底城事、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兒福聯盟、台灣好鄰居協會、家扶基金會、Studio Uno、三鶯樹友善兒童家長社群、新竹縣友善兒童促進會、龍潭親子建設推廣聯盟、臺中市兒少友善空間促進會、台灣瘋北大文教發展促進會、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等)以及本文作者現在團體「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近幾年也陸續以各種在地做法,實現兒童友善城市(如:臺灣兒童藝術基地、兒童友善城市論壇、兒童友善城市嘉年華、兒童保護和兒童權益互動科技展館、兒童交通工程師培力工作坊、桃園市政府自然遊戲工作者培訓課程、大FUN凱道—兒童未來市 等 – 延伸閱讀 孩子自己說未來城市— 大FUN凱道的兒童導覽)。加上各縣市政府積極打造親子館和圖書館,或如屏東縣社會處執行四年已久「遊戲城市×自由遊戲」專車到全縣各個偏遠鄉鎮;或 2025 年的此刻, 50 年歷史的台鐵高雄機廠,以兒童友善城市為軸的都市計畫,要將工業區變更為特文區來打造森林公園、文史園地及親子遊樂場。(以上段落若有謬誤疏漏,煩請來信指教捕正)。
![](https://eyesonplac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P4-1024x723.png)
在大家的印象裡,長年將外例引入台灣、並和林穎資博士分別把台灣介紹到國際(如: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的本文作者,一直都是援引英國、歐洲數國(如荷蘭、德國、丹麥、或瑞士等),偶有紐澳美加的論述及案例。近五年,作者更常互動交流的夥伴,是和台灣同屬亞洲的幾個國家或城市,包含香港、日本東京、越南河內、新加坡,或是疫情後開始認識的印度、韓國,或這三年開始參訪的泰國曼谷及馬來西亞,都也有精彩的兒童友善城市作法;甚至在聯合國人居署委託印度學者 Sudeshna Chatterjee 博士研究撰寫的《給兒少的公共空間:全球準則及指引(Global Principles and Guidance of Public Spaces for Children)》世界級研究案中,中國也在「兒童友好城市**」面向,做出許多政策制定及硬體建設。
本文作者希望能夠和其它邀稿作者一起,在本月專題《做孩子事、和孩子一起做事的亞洲城市》裡,陸續介紹給台灣的大家認識(或若幸運地已被其它夥伴介紹過的話,就再以不同角度觀看) — 同時,這次專題也會將台灣這一年裡的更多「兒童友善城市」倡議、實例、議題討論等,也紀錄下來,先給華文世界的讀者知道,台灣雖還沒有大量英語篇幅輸出我們在「兒童友善城市」上的進展,或被列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網站上超過 40 個國家近 1,000 個兒童友善城市之列,實然已有多元豐富的實例可供各國瞭解、參考跟交流。
* 發表標題為 Child Friendly City with Play Acupuncture: Taiwan PfC as A Catalyst in a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between Children, Private Sector, Academia and Government,檔案連結:點我
** 中國、香港或馬來西亞等其它華文地區,將 child friendly cities 翻譯作兒童友好城市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共同創辦人。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