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專題】當我們將有一座全球最大的國家兒童未來館時…..

01》專題前言:當我們將有一座全球最大的國家兒童未來館時….

國家兒童未來館於去年(2023年)舉辦國際競圖,選出建築設計團隊。眼底城事本次策劃專題討論這座對兒童極為重要的公共建設,動機來自於下面兩點:
❶ 建築計畫 programming :目前空間內容適合台灣當代兒童嗎?
❷ 推動機制:如何才能「成為(becoming)」一座對兒童包容友善的設施?

02》國家兒童未來館如何真正貼近兒童?構築激發感知、探索,連結兒童本質的建築空間

本場次邀請了三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對談,分別是兒童心理師江淑蓉、兒童權益倡議者李玉華、林柏陽建築師。在談兒童未來的命題時,更應該談的是成人看待兒童視角的典範轉移,兒童不是被教育、依附的個體,回歸兒童的需要及本質,台灣的兒童才有「未來」

03》工程計畫先行的國家兒童未來館,該如何走上硬體及展示規劃的整合之路

台大城鄉所黃舒楣副教授與北教大文創系施承毅助理教授一起受訪,兩位先從兒童目前處境是孤獨感與被限縮的身心談起,建議除了科技之外在展示內容上更應強調兒童的身體動能;且認為建築設計與展示規劃應儘速提早整合。

04》建築師看國家兒童未來館—提供空間合理規模、兼具數位科技與人社涵養的機能設計

本文訪談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總監兼總編輯的黃長美建築師,她認為應先從「兒童」與「兒童的未來」兩個面向重新定義,且指出目前建築規模不合理,建議再次檢視建築計畫,從兒童角度進行需求分析。完善的建築計畫應找博物館、兒童發展、兒童心理、教育等專家一起討論,才能制訂出比較合適且可供依循的方向。

05》不只蓋出國家兒未館,而是搭建城市支持系統,並共學合作累積「兒童學」

邀請到民進黨立法委陳培瑜與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就兒童未來的定位與機制進行討論,分別提出三大疑問,以及合作、深化、引導、支持等四項建議,我們需要一個更具視野、更為積極的公私合作共同體,真實面對當代問題並且成為兒童發展成長的支持與能量。

06》兒童博物館學家給兒童未來館的備忘錄:一個輔助兒童共創自己未來的基礎設施

訪談加拿大渥太華 Carleton University 的 Monica Eileen Patterson 教授,她以兒童博物館學家的視角提出從「兒童友善」的博物館 到「與兒童共創」的博物館,並思考在一個場域裡讓兒童們創造自己的未來,以及提醒策展專業與空間設計的協作中將兒童當成難搞的藝術家,同時別忘了,兒童是最棒的資源!

07》結語:九位專家給國家兒童未來館執行者的未來建言

專題結語分別就九位專家訪談的重點意見,歸納為執行機制、定位、空間設計三個面向,十一點建議,為一份給執行者的未來建言書。

專題
當我們將有一座全球最大的國家兒童未來館時…..

採訪撰稿:一心、zining、YuLi、punkelephant、Derya.CO

案例提供與採訪協助:李玉華



本專題由眼底城事自主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