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我高齡,我想去公園玩》

文:亞玫、宜暉
編輯&照片:zining

以目前的人口推估,就在明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會有超過20%的人口超過65歲,走在路上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長者。

而這本《我高齡,我想去公園玩:高齡友善環境建構指南》正是在回應高齡社會的議題,作者針對高齡者在公園使用上的需求,以及他們想要什麼樣的公園,提出他的研究觀察。

高齡友善環境互動是重點,座椅設計更是關鍵


其中,作者提到長者們到公園,「休息、聊天、互動」是重點,「椅子」更是超級重點。公園高齡友善環境座椅的設計應該考量:

。以小團體為考量:高齡者的社交群及空間以二到六人為佳,當人數過多時,有些高齡者會因為話題的參與度低而被排除在群體外,反而產生疏離感。因此座椅安排數量應以此為考量。

。空間互動性:高齡者因為聽力及視力退化,與群體的空間距離會較接近,形成一種團體的小圈子,因此高齡者聚集要避免距離過遠的座椅安排。但也因為對安全的焦慮感,所以對外在干擾會有抵觸性,所以社交空間的邊界以實體介面,如欄杆、矮牆、植物的為佳,但也要保持高齡者對外視線的穿透性。

可以稍稍靠近讓彼此能夠互動

。圓形為佳:高齡者喜歡以同心圓樣態聚集,所以社交及活動空間的作業安排以圓形配置為佳,讓高齡者能夠舒適面對面聊天。

。符合人體工學:座椅的尺寸與設計應該符合高齡者的人體工學。高齡者隨著年齡增加,起身與坐下的動作速度會變得越來越緩慢,困難度也更加提升。座椅高度會影響高齡者起身的困難,過高不易坐穩,過低增加起身的難度,座椅扶手可以讓高齡者起身時有支撐。一般座椅以40到50公分為扶手,以桌面往上20公分為佳,要有靠背及桌面傾斜10度,高度能靠到頸部為佳。


公園3.0的願景:應用數位工具升級人本環境

書中也提及公園設計在近年走向2.0的跨世代遊戲場。目前已經有部分遊戲設施的廠商利用QR code來分享器材的使用方式,未來或許能夠擴大數位工具的應用範圍,例如可以將健身app、社群app和google map,甚至健康監測app等工具整合為一個app,提供公園使用者更便利的服務,將公園升級成為3.0。

不過,所有的app還是要以「人」為本。而人本概念的基礎,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做的事。不論是參與會議、倡議演講、打磨參與式工作坊,或者各種交流論述,都會是未來城市規劃乃至於人本環境的根本。

從公園2.0到3.0,是使用者工具上的升級。但在實際的硬體,例如如何建立高齡友善的交通、公園環境等硬體設施規劃,2.0跟3.0都還是要靠目前貼近人的方法來實踐。舉例來說,如果沒有實體的人行道通往公園,app也沒辦法自行產生出這些路徑。3.0能強化的,就是智慧型個人化需求,還有打造使用者行為數據庫等輔助性的工具,至少目前看起來是這樣。當然,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不排除未來有更厲害的整合工具可以使用,像是直接用AI來梳理出使用者行為模式、改善動線或人體工學設計等。然而,科技始終基於人性,所有的工具,都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溫度。

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本身。

我高齡,我想去公園玩:高齡友善環境建構指南
出版社:田園城市文化
作者:李麗雪
出版日期:2020/09/18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我們認為一個舒適、有趣、充滿創意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充滿變化的狀態,不僅僅是政府的大計畫,更是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每日的集體創作。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寫作者的紀錄,描繪每一個城市生活精彩的片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