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雅筑/ 獨立策展人、自由創作者
過去兩年間,加州、西伯利亞、亞馬遜和澳大利亞等地,相繼發生規模超過三分之一台灣大小的森林大火,不但燒毀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帶走無數的生命,熔解了高山冰川、極地冰蓋與海冰。其實至 1990 年代初以來,地球已經失去了 28 萬億噸的冰。
加拿大賈斯珀國家公園(Jasper National Park)以及美國西部的森林,近二十多年來,被數量繁衍過剩的山松甲蟲(Mountain pine beetle)啃食破壞,山松甲蟲本應該在每年冬天負四十度下的低溫被淘汰,卻因為氣候暖化使得嚴重的蟲害在世界各地發生,這已經成為加拿大小學生們都知道的事件。台灣也正面臨20年來最大規模珊瑚白化危機,嚴重影響了依賴珊瑚生存的大小生物。
地球上進化出的 40 億種物種中,99% 以上現已滅絕,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至少1個足球場大小的速度消失。我們很難想像,經過億萬年演化出的物種,卻一夕之間在我們的時代離去。
受到疫情衝擊,全球去年溫室氣體排放卻是二戰之後下降最多的一年,很多住在大都市的人,是第一次奢侈的享受到這樣乾淨的空氣,也是第一次可以抬頭看見滿天星斗,而非霧霾的天空,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人類行為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只有透過集體行動才能夠真正改變。
而我們看到的是,有民間與政府合作建立協作平台,以精準地數據在特地種樹,為碳中和做努力,然而行道樹被“斷頭”的畫面、盜伐山林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各大超商與企業宣布在 2050 年之前達到 100% 無塑的目標,然而集資網站以及產品開發商,為了“幫助地球”而生產的“環保塑膠製品”,卻持續被大量生產。在環團的努力下,各大企業陸續加入 RE100,目標三十年內要使用 100% 再生能源電力,但我們依舊可見,一棟棟宣稱與自然相連的清水模建築,傲視完工,其實我們知道水泥是世界上最具環境破壞力的建材之一,是世界上碳排量第二大的產業。許多人在為綠化及保護山林做努力,但都市中仍然有大量的植物成為一次性材料的花藝生活佈置,豪華登山露營也成為新風潮,給僻靜的山林留下了許多污染。疫情之下,有人在家認真精進廚藝,分享節氣食譜,同時也有大量的精緻外帶包裝被發明出來 。
在生活中眼前的東西怎麼來?又將往哪裡去?
二戰後,為解決一時嚴重住宅短缺的問題,現代主義工業化低成本生產的建築與都市形式,成為當時的緊急方案,然而,現今在歐美國家,這種將人人區隔開來中高樓層的單元式空間,形成了封閉型的社區型態,更成為治安的死角,這種忽略人們有機地使用街道的都市規劃,在近年來已逐漸遭受拆除的命運。我們需要的,或許已經不是宣言式的大尺度空間,我們需要更多的是空間政治權力分散、貼近土地、自由健康的場域。
在倫敦,從參與氣候倡議行動(Climate Action)的人數比例看來,人們對於全球暖化的意識相較於台灣高出許多。都市中很多設計師、建築師除了建造實體空間,透過各種有趣的經營方式也漸漸地為社會帶來許多改變,化身為傳遞訊息的平台,帶著人們在生活中練習對地球好一點。
大自然的譯者 OmVed Garden
北倫敦 Highgate High Street 後面有一座城市秘密花園 OmVed Garden ,曾是鋪滿柏油的荒地,土地被買下來的初期,人們以為將又會是另一棟高樓興起,沒想到竟是一片由私人經營的公共空間,經過長時間耕耘才漸漸轉變為擁有野花草甸、果園和菜園的多樣化生態棲息地,透過與藝術家、建築師、廚師、音樂家和園藝師的合作,帶人們進入田野,探索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母公司 OmVed International 擁有 60 年在偏遠田野、農場和森林裡打滾的經驗,以樸門(Permaculture)的概念為設計基礎,景觀由 del Buono Gazerwitz Landscape 規劃,把廢棄荒地改建為氣候倡議的藝文空間,第一項工作是清除所有柏油碎石和堅硬的混凝土表面,讓地球呼吸,種植原生種植物,減少現場停車位,鼓勵遊客用沒有汽車的方式前來。花園中央的溫室,是 HASA Architects 事務所設計,講求經濟有效率的施工方法,使用玻璃和樺木合板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輕盈、開放、流暢,是一棟非常中性的建築,試圖把建築量體減少,將自由和話語權還給使用者,此件作品也得到英國建築師協會 2019 年倫敦建築獎(RIBA London Award 2019)。
OmVed 定期舉辦糧食倡議活動,透過食物,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成為桌上話題。OmVed Garden 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以及廚師宣言(The Chef’s Manifesto)合作,朝向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努力(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透過藝術結合食物進行各種有趣的活動、宣傳和知識共享,了解一棵種子是如何變到桌前的奶油花椰菜濃湯,用「吃」也可以實踐氣候行動。
OmVed Garden 也建立了種子保存網絡(Seed Saving Network)作為小型社會運動的起點,談論種子主權、綠色革命、種子專利、糧食短缺、單一作物等問題,除了與社區之間交換種子之外,更建立了一個活的種子庫,種植、儲存和收集有機種子的數據,開源種子的知識。因為保存種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種在土裡。
OmVed 的靈魂人物,外表看來非常酷的藥草學專家 Vicky Chown,經常可以在花園間看見她忙碌的身影,Vicky 帶領團隊細心照顧整座有機食物森林之外,每週也會有關於作物生長、土壤、堆肥、野生植物、營養、城市採集(Urban Foraging)的工作坊,讓整座永續花園生生不息。
花園經常舉辦多元藝術活動,圖為親子共同參加的 Bee the Future 圖/ ©OmVed Garden/ ©Paul F Janssen
OmVed Garden 同時經營 Where the Leaves Fall Magazine,以多元形式抒寫個人與新聞故事,邀及藝術家、插畫師、作家和攝影師投稿,今年八月截止的徵稿題目為「危機、韌性、修復」。用媒體傳播的力量,把種子灑向更遠的地方。雜誌更是以最高環境友善標準的方式生產,印刷上也選擇百分之百可以回收的紙材、使用最不浪費材料的尺寸以及無水印刷減少 98% 的揮發物質。
這座概念花園,讓學習不是只向自然拿取,我們也可以為自然做點事,並透過實踐去體會,種植不是只是為了娛樂,而是進行一場天天實踐的氣候行動!
縫合社會斷裂點 Feilden Fowles Architects x Waterloo City Farm
建築可以作為一個修復社會問題的解答嗎?
倫敦市中心有一座兼具農場與菜園的優雅空間,它可以說是倫敦最特別的建築辦公室,除了進行事務所的工作外,也讓這裡成為一個透過自然空間照顧輟學孩童的地方,這是 Feilden Fowles Architects 與 Waterloo City Farm 在南倫敦共享的一棟線性自建案。
成立於 2016 年,位在倫敦西敏寺橋(Westminster Bridge)以南,土地為 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 所有的一片荒廢地塊上。醫院與社會企業 Jamie’s Farm 想在這臨時空間做與畜牧、農業有關的戶外學習場所,Feilden Fowles 當時大膽的與客戶提案,要求在協助他們完成設計外,是否也可以把自己的事務所建在同一個基地上,年輕事務所與社會企業,彼此分享空間與資源,成為一種共生關係。他們最想讓人們感受到的體驗,是走過市中心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m),穿越吵雜車陣後,最終來到一座讓身心放鬆的花園。
Feilden Fowles 專注於設計教育、藝術文化及歷史遺產的建築,因為這類性質的 programme,能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讓設計與建築相關的元素有機發展。他們也給自己設定接受的建案基地位置,在不超過 4 小時火車距離的地方,對自己的碳足跡有高度意識,面對氣候議題不過於極端,這是一個不容易卻可行的目標。
事務所的設計,以回收石板,低成本樺木建造農場、穀倉以及自己的工作空間,並讓植物佔領超過三分之一的區域,收集雨水過濾後用於清潔和餵養動物,也規劃了食物花園生產自己的午餐,與客戶討論完棘手的問題,可立即投入花草、橡樹和山毛櫸的懷抱。土地使用權期限的關係,過幾年建築可能面臨移除,因此所有的構件都設計為可拆卸重組的形式。 隨著倫敦仕紳化越來越嚴重,這是一個與客戶共好的完美案例。
跨過牧場、堆肥空間以及溫室種植區,映入眼簾的是事務所與 Jamie’s Farm 和 Oasis Community Hub 共同經營的農場,Jamie’s Farm 長期與學校合作,專門幫助因為各種社會問題,無法到校受教育的孩童,讓他們在農場駐村,照顧動物、植物和打理農場生活,療癒心理重建自尊心,幫助孩子們在學業、社交和情感上得到好的發展,從小培養他們對環境友善的知識、習慣與責任。
農場志工負責讓植物和動物快樂健康(左)Central Saint Martins 建築系學生 Sara 為了研究都市農田來到農場實習,圖為她問其他志工為什麼來到這裡的原因(右)
圖/ ©Oasis Farm Waterloo (左) ©Sara Lohse (右)
現代生活與自然環境有極大的斷裂,很多城市裡的孩子沒有見過畜牧與農耕現場,為了豐富經驗,這裡便是營造一個讓人們重新與大地接軌的食農教育基地,讓大家知道原來餐桌上每一道料理,都是陽光、空氣、水和時間的大集合。農場定期接待學生、市民、俱樂部、社區大學和酒精康復團體。負責人 Michelle 在訪談中大笑說:「人們來到農場,聞到這裡的味道……,那是最棒的時刻!」
每座城市都有許多價值被低估的角落,或是被鋼筋混凝土侷限的空間,透過建築師與空間營造者的智慧,能夠重新賦予它們全新的意義。Waterloo City Farm 是都市中最白話的語言,縫合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斷裂。
重建認同的都市森林 Dalston Curve Garden
倫敦二區東北邊,有一個街道混雜卻充滿驚喜的地方叫 Hackney,是倫敦人心中 “最潮的事情發生基地”之一,因為物價較市區低廉,Hackney 也成為倫敦人口密度第三高的行政區,在這裡擁有一座自己的花園不是件容易的事。2010 年位於 Hackney 的 Dalston 區舊鐵路線上,誕生了至今已營運超過十年,深受當地人喜愛的秘密基地-Dalston Curve Garden。
2017 年當地政府公布了一項新的開發計畫 The Dalston Plan,目的在增建國宅、開發商業區域、增加就業機會, 但計畫中,Dalston Curve Garden 有被移除的危險,激起了大批民眾的抗議,紛紛寫信給市長,表示這座花園對他們來說有多麽重要,在經歷了五年的保護運動,終於,今年五月,當地政府通過了新的開發計畫,採納民眾的意見,保留這座社區花園;去年,在疫情的打擊下,Dalston Curve Garden 的財務狀況受到極大挑戰,民眾也紛紛募資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到底這座花園有什麼魅力,能夠讓當地區民如此愛它?
Dalston Curve Garden 的起源,是 2006 年一項倫敦市長與 UCLBartlett 都市設計所教授 Peter Bishop 合作的計畫-Design for London,目的是為倫敦的都市再生能注入更多社區凝聚力,反對宏偉的城市設計藍圖。認為倫敦是一個擁有一千個計劃和一百萬種風格的地方,它的成長可能是無政府狀態和支離破碎的,希望這樣的特質應該被放大。所以 Design for London 強調由下而上的設計,而不是政府先提出計畫或預算,這種新型態的政府支持無政府主義的合作觀念,非常有趣!因此,爲這塊從 1950 年開始代荒廢的 0.2 公頃地,找來了建築師 Muf 和景觀設計師 J&L Gibbons 透過不同的藝術活動帶動社區參與, 與 Hackney 委員會、當地居民和社區團體,共同發想設計,景觀設計師 Jo Gibbons 說:「我們不是舉辦說明會,那是一種上對下的宣達;我們想做的,是和大家一起實現對生活空間的想像,讓人們對這裡有認同感。」
Dalston Curve Garden 是一個藏在大街後面,可以免費進入的城市綠洲,花園裡有一棟木製涼亭咖啡廳、到處撿來的椅子、披薩窯以及用於工作坊和冬天燒柴的溫室,以社會企業的方式經營,賣自製果汁、甜點、濃湯和酸麵包,和倫敦人最愛的啤酒和葡萄酒,也歡迎人們自己帶食物。為了讓這塊園地繼續作為一個爲所有人開放的共享空間,團隊堅持不出租花園。
這裡有榛樹、山楂樹和樺樹等大小喬木,還有蜜源灌木叢、各種蕨類爬藤藤、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和自己長出來的野生物種,並設計了六個大型高架植床,種植可食植物。讓這裡既是城市森林又是城市農田,能夠學到日常生活裡實踐的生態知識。人們也帶來自己的草藥和蔬菜盆栽,漸漸的,每個角落都種滿了花和植物,蜜蜂、蝴蝶、鳥兒和狐狸也都自己來了。
發生在這裡的一切都非常簡單,讓人們在繁忙的城市中,有一座隱密的森林可以休息,一草一木,是由花園經營的人與當地人一起創造和維護的,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他確實發生著,當人們愛上居住環境,根本不需要規範,照顧公共空間,就像照顧家一樣的重要與美好。
當下之務
你知道嗎?達爾文在觀察動物植物時,驚訝於種子在 21 小時後能在貓頭鷹的腸胃裡發芽,一杯土壤裡,有著從古至今的人類數加起來好幾倍的微生物量,所以人類也差不多是 1% 的人和 99% 的微生物組成;我們的身體是從細菌釋放的東西汲取養分,所以其實我們進食是為了細菌而吃。在珍古德博士的 Tacare 造林計畫中,那些樹木殘根,如果停止砍伐它們來生火,五年內便可以長成九公尺高的樹木。
大自然的不可思議,就身邊發生著,跟隨它的韻律本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惜忙碌之中,讓我們漸漸忘了這個力量。但其實找回它一點都不難,也可以很好玩,只要我們願意傾聽、觀察、感受,慢慢練習打開自己的感官,然後幫無聲發聲,帶著身旁的人一起,慢慢讓森林覆蓋水泥,都市裡也可以過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其實有許多人已經在為環境努力,但是這一切還不夠,我們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讓人人都感受到氣候行動是當下之務。
身為空間創造者,給人人帶來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是我們的責任,空間是一時的還是永續的,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因為,我們沒有 planet B,這個星球是我們唯一要共同守護的家。
Reference list
- ArchDaily (2017). Highgate Bowl / HASA Architects. [online] ArchDaily. Available at: https://www.archdaily.com/878767/highgate-bowl-hasa-architects [Accessed 8 Jun. 2021].
- Bishop, P. and Williams, L. (2020). Design for London Experiments in urban thinking. Design for Lond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uclpress.co.uk/products/166278 [Accessed 1 Jul. 2021].
- Collective Eye Films (2017). SEED: The Untold Story – HD. Vimeo. Available at: https://vimeo.com/ondemand/seedtheuntoldstoryhd/212824379 [Accessed 4 Jul. 2021].
- Crook, L. (2020). Dalston Curve Garden is an urban oasis on Hackney’s disused railway. [online] Dezeen. Available at: https://www.dezeen.com/2020/09/20/dalston-curve-garden-hackney-video-open-house-london/ [Accessed 2 Jul. 2021].
- Dalston Eastern Curve Garden. (2010). About the Garde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dalstongarden.org/about-2/ [Accessed 30 Jun. 2021].
- Easterncurvegarden.tumblr.com. (2010). Stories from Dalston Curve Garde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easterncurvegarden.tumblr.com [Accessed 1 Jul. 2021].
- Giloo紀實影音 (2017).《 紐約大國民:珍雅各 Citizen Jane: Battle for the City》. Vimeo. Available at: https://vimeo.com/247275745 [Accessed 15 Apr. 2019].
- Grandorge, D. and Cook, P. (2019). Feilden Fowles · Waterloo City Farm. [online] Divisare. Available at: https://divisare.com/projects/416879-feilden-fowles-david-grandorge-peter-cook-waterloo-city-farm [Accessed 24 Jun. 2021].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0a). 「大堡礁」東亞版:台灣面臨20年來最大珊瑚白化危機!. [online]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Available at: https://www.greenpeace.org/hongkong/issues/oceans/update/22341/「大堡礁」東亞版:台灣面臨20年來最大珊瑚白化危/ [Accessed 26 Jun. 2021].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0b). 橘紅天空彷彿末日,加州大火原因與警示. [online]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Available at: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0894/橘紅天空彷彿末日,加州大火原因與警示/ [Accessed 20 Jun. 2021].
- Hackney Council (2021). A fair recovery for Dalston – new town centre plan approved. [online] A fair recovery for Dalston – new town centre plan approved. Available at: https://news.hackney.gov.uk/a-fair-recovery-for-dalston–new-town-centre-plan-approved/ [Accessed 10 Jun. 2021].
-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 Kiss the Ground. (2020). Directed by Rebecca Harrell Tickell,. and Directed by J. Tickell. Netflix. Available at: 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321999.
- Liddell, R. and Thomas, H. (2021). Greta Thunberg: A Year to Change the World. BBC Studios Science Unit. Available at: https://www.bbc.co.uk/iplayer/episode/p099f5jj/greta-thunberg-a-year-to-change-the-world-series-1-episode-1 [Accessed 28 Jun. 2021].
- Lohse, S. (2019). Waterloo City Farm: A two-month placement at a central-London city farm. LANDMÆND JOURNAL.
- Murray, M. (2020). Save Dalston Curve Garden. [online] Go Fund Me. Available at: https://www.gofundme.com/f/save-dalston-curve-garden?utm_campaign=m_pd+share-sheet&utm_medium=copy_link_all&utm_source=customer [Accessed 4 Jul. 2021].
- Omved Gardens. (n.d.). Omved Gardens.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omvedgardens.com [Accessed 18 Jun. 2021].
- Ritchie, H. and Roser, M. (2021). Extinctions. Biodiversity. [online] OurWorldInData.org. Available at: https://ourworldindata.org/extinctions [Accessed 26 Jun. 2021].
- Sheridan, E. (2021). Town Hall lays out plans for Dalston with promises to protect Curve Garden and Ridley Road. [online] Hackney Citizen. Available at: https://www.hackneycitizen.co.uk/2021/05/20/town-hall-plans-dalston-protect-curve-garden-ridley-road/ [Accessed 10 Jun. 2021].
- Smith, Z.M., Chase, K.D., Takagi, E., Kees, A.M. and Aukema, B.H. (2021). Colon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potential competitors with mountain pine beetle in baited logs of a new host for mountain pine beetle, jack pine.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Stephenson, J. (2021). Waterloo City Farm. [online] Youtube. Available at: https://open-city.org.uk/films/waterloo-city-farm [Accessed 23 Jun. 2021].
-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2020). Animation: Changes in CO2 Emissions in 2020. [online] www.youtube.com. Available at: https://youtu.be/MxFr3fF-BEg [Accessed 27 Jun. 2021].
- The Seed Saving Network. (n.d.). The Seed Saving Network.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seedsaving.network [Accessed 18 Jun. 2021].
- VICE (2019). Make the World Greta Again (Full Documentary) – Time’s 2019 Person of the Year. [online] YouTube. Available at: https://youtu.be/oCVQdr9QFwY [Accessed 15 Jun. 2021].
- Watts, J. (2019). Concrete: the most destructive material on Earth. [online] The Guardian.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9/feb/25/concrete-the-most-destructive-material-on-earth [Accessed 2 Oct. 2020].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9a).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online] Wikipedia. Available 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imate_change_mitigation.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9b). Mountain pine beetle. [online] Wikipedia. Available 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untain_pine_beetle [Accessed 25 Jun. 2021].
- Young, E. (2019). FEILDEN FOWLES A learning experience. Damn Magazine, pp.145–151.
- Zetteler (2018). FEILDEN FOWLES: A Studio With Meaning. [online] Vimeo. Available at: https://vimeo.com/269534105 [Accessed 21 Jun.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