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母,你不知道的事:將路上觀察轉換為人們願意欣賞的日常風景

 

文:劉奕妤

 

對許多人來說天母是高級住宅區、是充滿異國風情的近郊、甚至是「天龍國中的天龍國」。縱使這些標籤並非沒來由地存在,但對我來說天母就是天母,它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我喜歡中山北路六段上的老店舖、喜歡忠誠路開闊的人行道(尤其秋季台灣欒樹由黃轉紅時)、喜歡週末帶著家裡的小狗和朋友們在運動公園的大草地野餐玩耍,也喜歡兒時戲水的天和公園小溪。當然,我也聽過那個關於天母地名由來是「聽嘸」諧音的都市傳說,雖然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那不是真的,但那也是我開始對天母有更多認識的開端。

忠誠路人行道


天母運動公園草坪

幾年前的夏天,我得知社區中的一棟老房子有被拆除的危機而匆匆趕到現場。第一次進到圍牆裡,仔細地看著老房子的細節,還有眼前一棵棵高大的樹,宛如進到一座小森林。他們告訴我保育類的鳳頭蒼鷹每年春天都會在小森林裡築巢,孕育了許許多多小生命。他們也告訴我這間老房子是羅友倫將軍的故居。雖然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我卻被眼前豐富的生命力吸引,因此當下決定加入由周邊居民所組成的「天母綠玉聯盟」(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nmugreenstone/?fref=ts),一起為這間老房、小森林,以及天母這個地方一起努力。


羅友倫將軍故居

我們從羅友倫將軍故居這條線索出發,開始去尋找能夠保留下這間老房子的各種資料,才發現它是天母地區碩果僅存的國軍高級將領官舍,而它的存在也見證了天母特殊的歷史背景。1949年,天母因為靠近蔣介石居住的草山行館,而被劃入陽明山管理局的範圍,許多軍事機構、國軍官舍也在此佈署。而在 1950 年,隨著韓戰爆發,台灣進入「中美協防時期」,大量的美軍眷舍在此時進入陽明山及天母一帶。有著壁爐、煙囪以及廣大庭院綠地的美式黑瓦雨淋板建築,在中山北路七段一帶大量出現。而伴隨而來的則是支持美軍家庭生活的各種店面及聚會空間,當時的天母地景宛如一座美式小鎮。然而隨著都市的變遷,這些景象也逐漸消逝,過去成片的美軍眷舍如今只剩下一棟天母白屋,而同一時期的國軍將領宿舍也僅剩羅友倫將軍故居,因此我們希望羅友倫將軍故居能與白屋相互呼應,透過建築訴說天母過去的故事。

憑藉著這個理由,身為社區運動新手的我們,幸運地通過文化資產審議保衛戰,讓羅友倫故居於 2014 年 11 月由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暫時沒有拆除的危機。而近兩年來,我們持續為了羅友倫故居的未來再生而努力,除了想像文化資產再利用的社區經營模式之外,也想用更有趣、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天母的故事。


天佑老樹綠玉重生音樂會


樹葉捉迷藏:樹葉創作x老樹導覽


東西料理麵對麵

為了尋找更多還「看的見」的天母歷史,我們展開了「天母社區踏查」,在邊走邊看的過程中發掘一些歷史的痕跡。當我們走在中山北路七段的小巷子內時,常常看見一些風格樣式一樣的矮牆,由於位置和材質都很特別,我們特別去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這是美軍協防台灣時常常運用的一種技術。牆面是由空心磚構成,如果牆面受到子彈射擊,它不會像傳統磚牆一樣整面倒塌,而是只會被破壞局部,造成的損害較小。在天母地區的許多巷子內都還能看到這樣的牆,他們也都是過去地方紋理的痕跡。


中美協防時期空心磚牆


社區踏查記錄

除了空心磚牆之外,在踏查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公寓大廈的多樣性,早期的公寓保有許多建築細節,像是圓形的窗戶、陽台的圓形導角、緊密排列的彩色磁磚都是新的建築物比較少見的工法。我們甚至發現了整體造型很奇特的公寓,圓筒狀筆直的樓梯間讓我們為他取了「脆笛酥公寓」的綽號,並且把他記錄到「天母老公寓圖鑑」。或許每天居住在公寓裡的人們並不認為這些有什麼特別,但其實在不遠的未來,許多我們習慣的建築形式都有可能因為都市的更新而逐漸改變,甚至是消失。而我們也期待能夠透過這些觀察、紀錄將當年每個匠心獨具的建築技術,並轉換為人們願意欣賞的日常風景。


老公寓圓形窗戶


老公寓圖鑑:脆迪酥公寓


老公寓圖鑑:天母新村大型水塔


老公寓圖鑑:立體圓形造型窗戶


老公寓圖鑑:圓形導角陽台


老公寓圖鑑:Y字路口圓形陽台


老公寓圖鑑:造型陽台與彩色瓷磚拼貼

另外,也在踏查的過程中會看見一些老店,「橘園堂餐廳」別緻的門口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除了上網搜尋關鍵字之外,我們也渴望聽到更多故事,於是我們去找了在地老鄰長。鄰長阿伯姓林,家裡開電器行的,從中美協防年代開始幫許多美國家庭修裡冷氣,年約 70 歲的他,接起電話都還能以英語應對,身上也有許多天母地方的老故事。他告訴我們橘園堂餐廳其實是一家修車廠的轉型,老闆在客人等待修車時,會賣給他們簡單的啤酒跟熱炒,後來因為生意越來越好,而在修車廠旁邊開了橘園堂餐廳,專門賣各種下酒的熱炒小菜,最有名的就是香辣的炒蛤蠣。後來還創造了啤酒屋的風潮,當時是「天母一路」的中山北路七段開了 20 幾家啤酒屋,創造了強大的聚集效應,路上常常被車子擠得水洩不通。


橘園堂餐廳


在地鄰長林阿伯分享老照片

在聽這些故事的同時,我開始想像著那些不曾經歷過的年代,天母的樣貌是什麼?有哪些人在這個地方互動,交織出什麼樣的故事?林阿伯總是謙虛地認為自己不會說話,但是這些查不到資料、只能從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口中說出的故事,其實是非常珍貴的。這個地方有著這麼多在此生活的人們,我們不希望他們的故事像「聽嘸」一樣,明明是如此的特別,但往往因為沒有被紀錄而逐漸消失。因此,我們會持續用新鮮的眼光觀察天母,記錄每個我們聽到的故事,並用有趣的方式跟大家分享,讓天母的故事從「聽嘸」到「聽唔」,講出「我們」的故事。


劉奕妤
90後的天母人,不是天龍人,台大城鄉所研究生兼天母綠玉聯盟成員,喜歡看探險活寶。對都市、建築、空間議題都很有興趣,相信社區與社群是有機會為都市帶來一些改變的。

90後的天母人,不是天龍人,台大城鄉所研究生兼天母綠玉聯盟成員,喜歡看探險活寶。對都市、建築、空間議題都很有興趣,相信社區與社群是有機會為都市帶來一些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