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高架鐵路下的另一面風景

文: Derya.CO

臺灣近期正陸續推動鐵路高架化的工程,包括桃園、潮州、後龍等車站。鐵路高架後,地面上會產生經由橋墩切割的零碎空地,而類似的橋下空間,多半都是閒置或改為球場運用居多,較少有其他更活潑的利用。

員林鐵路高架化工程 (圖片來源:彰化縣政府)

發展較早的歐美國家,對於舊有的高架鐵路,時至今日都有不同的運用及想像。像是紐約的High Line,本為紐約海港貨運的運輸系統,搖身一變轉為居民及遊客散步與逛街的場域;或如位於巴黎第12區的綠蔭散步道(La Promenade plantée),因為車站廢棄後留下的鐵道,經過開發政策的實行,化作充滿綠意的空中走廊。

法國巴黎12區綠蔭散步道(La Promenade plantée)(圖片來源:Derya.CO)

全世界最早出現的高架鐵路,是在1836年啟用的倫敦到格林威治路線(London and Greenwich Railway, L&GR)。這座綿延近10公里的高架鐵路幾乎可算是倫敦最大的建築體,各個通道連接起來可穿越4公里,而橋墩下的拱形空間若完全運用則有26萬平方公尺。如此巨大的範圍,原本的設計理念是當成住宅低價出租給住戶,然而房價再便宜仍無法抵銷火車經過時震耳欲聾的噪音,因此建造100多年來的橋下空間,多成為倉庫或大型汽車工廠。

03

Druid Street (圖片來源:Flickr #sarflondondunc )

這些半荒廢的橋下空間,在二戰時成了附近居民的防空洞,部分隧道更曾被當成目標擊中,許多人不幸葬身於此,為幽暗的通道增添不少戰史故事。而劃過倫敦東南側的高架鐵路橋,就如同經濟發展的分水嶺,讓倫敦東南邊的地區,因貧困引發種種社會問題。使得地方政府(南華克區Southwark Council)與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 TFL)開始正視這塊幅員廣大的空間,重新規劃整體的區域發展。

3457011346_aa00095852_b                05
Druid Street Arch Bombing (圖片來源:Flickr #Paul Simpson)           橫亙的高架鐵路橋,形成兩側不同的發展(圖片來源:Derya.CO) 

當地居民形容高架鐵路橋下的通道,都脫離不了髒亂、灰暗等形容詞,甚至直接稱呼為鴿子的家,完全掩蓋這群19世紀的建築體,原有的維多利亞時期磚造美感。倫敦交通局與地方政府遂於2002年與公私聯營單位CRP(Cross River Partnership)推出了一個「LET計劃」,原意是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以打亮隧道的盡頭做為標的,企圖修繕與維護這座大型建築結構,招商各種具特色的商家及企業,改善行人的使用體驗,創造帶有功能性且安全的隧道及拱形空間,因而促進當地的發展,使得人願意流動,因為唯有人才會使人感到安心。

06 LET-Vol-1-Main-Findings_頁面_01

LET 計畫 by CRP(圖片來源:crossriverpartnership

計畫推動與執行總是需要較久的時間,而由民眾主動發起的行動,則往往可以立即見效。Spa Terminus是橋墩下的其中一個區塊,群聚了一群以健康為優先考量,並提供新鮮美味食物的店家,包括咖啡烘焙、手作麵包、穀物飼料牛肉、起司、手工釀造啤酒等。Spa Terminus的商家同時也與地方政府、鐵路局合作,以拱形空間為基地,將這些食物送往倫敦全區或英國其他城市,重建這個區塊成為食品製造產業的集散地。

07      08
Spa Terminus販售蔬果、咖啡的店家                                        手工啤酒釀造廠 The Kernel Brewery
(圖片來源:Flickr #D1v1d )                                                       (圖片來源:Flickr #Bernt Rostad)

Spa Terminus的店家們,平日以批發販售為主,不對外開放。但部分店家會在星期六早上開放零售,民眾能夠近距離瞭解食物的來源與製程,安心購物之餘更讓居民與環境緊密連繫。另外,同樣只在周末開放的Maltby Street,也是從2010年便聚集於拱型空間周邊的市集,在這裡可以找到充滿特色且美味的餐點,從開胃菜到甜點應有盡有。

Jpeg   Jpeg
Maltby Street  (圖片來源:Derya.CO)

居住於高架鐵路旁的居民,在長久與鐵路的噪音相伴下,是習慣亦是遺忘鐵路建造帶來的不便。倘若橋墩下的拱型空間及通道,因為使用的改變,轉換為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文化、生活等產業,也等同形塑了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拉近民眾與公共設施的距離,或許才能真正讓隧道的幽暗有了光明的一面。

倫敦到格林威治鐵路的拱型空間( London and Greenwich Railway ) (圖片來源:Flickr #Andrea Vail)

12

高架鐵路下的隧道(Crucifix Lane)(圖片來源:Flickr #Neil Hester )

相關連結: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 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有點黑。
個性不拘小節,總是坐不住。有時候會追根究柢,面對挑戰沒有很怕哈。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甚麼,大概是能夠到處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