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橡膠地墊:限制了遊戲的可能性,也阻斷了與環境的連結

文:黃婷婷

你是否是公園裡的常客?在公園裡有沒有注意過,兒童遊戲區以及體健設施區的地面,有鋪設一塊塊的橡膠地墊?這類地墊在烈日下,會散發刺鼻的橡膠味,如果赤腳踩在地墊上,腳底會沾附一層難以清洗的物質,此外,若施工不良,大雨過後容易積水,還有凹陷硬化的潛在危險。這些現象引發許多家長的擔憂,不曉得孩子在遊戲當中,到底吸入了多少的塑化劑?除了橡膠地墊之外,難道沒有其他更安全的選擇嗎?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因先生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在美國住一段時間,美國的遊戲場,除了一些特殊的遊具外,一律都是木屑鋪面,我發現台灣跟美國的孩子在遊戲場裡的遊戲方式,會因鋪面而有所不同。

sclereid0309
台灣公園常見的橡膠地墊 (照片來源: flickr #sclereid0309)

橡膠地墊,限制了遊戲的可能性

美國除了大型的運動公園必須移除許多大樹外,一般的社區公園都是保留完整的樹木群,從中選一塊空地作為遊戲區,在擺放遊具後,以木屑作為安全鋪面。因為木屑跟周邊的草皮、樹林同為天然材質,是一體的,所以整個遊戲區感覺起來並沒有明顯的邊界,緊鄰的是大樹的枝幹,抬頭是茂密的枝葉,在裡面遊戲,有一種被大自然擁抱的感覺。在公園裡,我常看到孩子在遊具上玩一玩就不見了,過一會又出現,他們剛剛可能是跑到樹林裡、草地上或其他地方探險去了。有一次,我跟孩子在遊具旁的樹林裡玩捉迷藏,兒子為了找我,爬上遊具,想要從高處搜尋,這時,他賦予了這個遊具一個功能,叫做「眺望台」。因為沒有邊界,整個公園都是孩子的遊戲場,而遊具也不只是遊具,它會在孩子的遊戲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功能。

Ian D. Keating
孩子們在鋪滿沙坑的環境玩耍  (照片來源:flickr #Ian D. Keating)

反觀台灣遊戲場的建置,通常是在公園裡找一塊空地,把地上物全部剷平、灌漿、擺放遊具、鋪上橡膠地墊,這剷除的動作已經把遊戲區跟周圍環境區隔開來了,加上不相容的橡膠材質,像是在暗示使用者「要玩就在這一區玩」。就我的觀察,孩子在裡面遊戲,就像跑滾輪的老鼠,圍繞在這限制區內的遊具上上下下的奔跑,覺得玩夠了,就停止在這裡的遊戲,然後轉往他處另啟新局,相信在公園裡,你一定常聽孩子說:「好了,我玩完了,可以去其他地方了」。此外,有很多家長跟孩子,認為去公園就等於是去遊戲區,所以到公園以後,便直奔橡膠地墊所圈出的區域遊戲,結束後就直接回家。這個明顯的邊界,無形中圈出了使用者的活動區域,也窄化了其對於遊戲的定義與想像。

橡膠地墊,阻斷了與大自然的連結

有一次,帶孩子在美國的遊戲區玩,突然聽到兒子興奮的大叫:「媽媽,你看這是什麼?這發芽了耶…」走近一看,木屑鋪面上竟然冒出了一根根綠芽。原來,遊戲場旁的大樹,早已在冬天時悄悄的埋下了種子,當這些種子發芽時,就表示春天來了。發現了第一個芽之後,孩子繼續低頭在遊具間穿梭,找尋更多的嫩芽,他跟爸爸一起挖出木屑下的種子,原來這些芽的種子跟果實,正是我們冬天最愛的玩具,兒子喜歡拿著果實從溜滑梯上滾下來,或從滑道下往上丟,感受自己的力道與施力方向,會讓種子跑出什麼不同的軌跡。同樣一個遊戲區,孩子在裡面玩的方式竟可以因為季節而不同,這個發現讓我非常的震撼與感動,原來天然材質的鋪面是活著的、會呼吸的,孩子在上面玩還可以感受四季的更迭、大自然的美妙。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在遊具裡的模擬商店玩「當老闆」遊戲時,也因為鋪面材質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橡膠地墊上,老闆跟客人交易是很快速的,老闆問:「請問你要吃什麼?」顧客回:「我要一碗牛肉麵」老闆在空中隨手一抓,擺放在櫃臺上說:「好了,這是你的牛肉麵」顧客也隨手一抓放進嘴裡,然後說:「吃完了,多少錢?」遊戲就這樣反覆進行。反觀木屑鋪面,木頭絞碎的木屑,大小、形狀都不同,更保留了它原本的紋路,遊戲中,老闆會在地上仔細挑選適合的食材,很認真的烹調,最後找一個漂亮的容器擺盤端上桌,顧客則是把木屑一一拿起來品嚐,甚至還會發出:「哇!這個木屑好漂亮啊!」的讚嘆聲,常常主客雙方就會一起蹲下來,找尋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木屑。整個虛擬的遊戲,因為隨手可得的木屑而具體化了,孩子心中對於老闆跟顧客的角色也更鮮明了。

Nathan Bittinger
在接近自然的公園中,孩子垂手可得的花草都是玩樂的資源 (照片來源: flickr #Nathan Bittinger)

雖說橡膠地墊若能按照安全標準設置,一樣可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但卻隔絕了孩子與土地的接觸,進到遊戲場,就像進入另一個沒有變化的世界。更讓人擔憂的是,目前台灣使用的橡膠地墊,本身的衝擊吸收係數不夠,加上施工品質參差不齊、保養維護管理不佳,離最基本的遊戲安全還有一段距離。

結語

遊戲區的鋪面可以不只是鋪面,天然材質的鋪面(如:木屑、碎石、沙子),可以跟遊具連結,成為遊戲的一部分,也可以跟周遭環境融合在一起,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

失去山林的孩子 – 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一書中提到,因為科技的進步、講求學習成效、對孩子越來越多的規範…等,造就了這一代的孩子只想要坐在有電源插座的地方,這樣跟大自然疏遠的結果,產生了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及心理疾病等現象。上述的現象在台灣也非常嚴重,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警示,呼籲家長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鄰里公園是讓孩子親近大自然最經濟與便利的場域,以天然材質取代現有的人工、橡膠材質,是找回大自然的第一步。


自然與孩子最貼近的時刻  (照片來源: flickr # Rain0975)


黃婷婷

黃婷婷
休業中的諮商心理師,公園適性發展聯盟成員。因想要自己帶小孩而離開職場,因反對公園遊具罐頭化而走上公民運動之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其他文章


cc_by-sa-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

2 thoughts on “公園橡膠地墊:限制了遊戲的可能性,也阻斷了與環境的連結

  1. 的確,美國有很多地方的地墊是採用不同材質.
    但,也並非全用”木屑”…
    他們也有很多地方是用塑膠地墊的.

    要戶外用木屑,大陸型氣候地區比較適合.
    海洋型氣候的地區可要擔心雨後的問題.

    至於” 塑膠地墊”的氣味…等等的問題是要看所用的材質而定.
    只是相關單位採用了不合宜的材質.
    是不是可以建議相關單位改進?

  2. 作者沒有考慮到環境的適性問題,也沒有針對台灣氣候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文章毫無意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