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街巷紀行

文:阿弦

台南常被稱為台灣的京都,當然事實上,台南建城也只有三百年,和千餘年的平安京差的還遠得很。然而這麼三百年的小火慢燉,也燉出了一道可以細細品嚐的料理。台南從安平港開始,歷經荷治、明鄭,到清朝港運商業初具規模了,發展出矩形街廓、長型街屋的系統,日治時期再以日本人對先進都市的想像進行了一番改造,拓寬街道、增加了圓環和放射狀道路,然後進入民國,除了都市化後不斷往東邊拓展,曾經的老城區、現今的中西區,基本上維持了一個穩定的架構。台南街巷最精彩的部分也都集中在這裡。要說台南是怎樣的一個城市,可以從曲解字碑匾額說起。我最喜歡的匾額,是供奉關公的祀典武廟正殿那塊有名的大丈夫匾額,每次看到,游子就忍不住覺得是故鄉長輩在對自己說沒關係、沒問題的(日文的大丈夫意指沒關係、不要緊)。再來就是孔廟旁邊府前路上,著名的莉莉冰果店對面,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一米來高的子曰兩個字,倒著念就是日子。台南文雅寧靜的氣質,讓在其間生活帶著一種不慍不火、步伐從容的味道,是離鄉以後我最為眷念的。

01
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照片來源:阿弦)

02
街巷小店的寧靜生活(照片來源:阿弦)

要說台南之美,絕對不是旅遊書羅列的景點可以描述得了的。台南之美美在街巷,也因此,每次朋友到訪,我常常都不備行程,騎一兩台摩托車,帶上一份閒情和好奇心,就朝中西區去。長年在其中遊蕩,大概知道幾個秘訣,就是只要看到巷口有廟的牌坊的、或是有紅燈籠的,那就進去準沒錯。府城在清朝從一個小街市發展成城,當初的大街是四到八公尺,二級街道到三級巷弄都是二到四公尺的尺度。後來日本殖民時期的市街改正計畫,開拓了現今主要的幹道,然而最老的最細密的紋理仍像保存在密封罐一樣保存在街廓裡面,等待人們去探訪。

03
清朝台南市區地圖,可以看到是由棋盤式商業市街型的架構發展而成(圖片來源:flickr

04
日治時期市街改正計畫,在既有的市街紋理上加上大街、圓環的架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比如說從民生綠園開始,經過純白的太平境基督教會和奉茶本店(一家對茶文化很有貢獻的本地老店)、從對面兩個套在一起的圓筒形的測候所旁的巷子彎進去。春天的時候測候所旁邊的粉紅花風鈴木盛開,櫻吹雪的美景常常吸引一筒一筒的攝影鏡頭。沿著燈籠路往巷子裡走,經過近年整修好的木造古蹟鶯料理、天壇,在賣香火小舖之間是國宴等級的阿霞飯店,除了著名的紅蟳米糕,蝦棗和肝捲都是驚人的美味。

跨過忠義路、轉民生路走一小段,就可以到選水果功夫極好,堪稱貴婦等級的義成冰果店來一杯果汁。和許多台南的老店一樣,義成沒有裝潢、沒有行銷包裝,一切實力都要靠明眼觀察那一字排開,每一顆都比平常市場還大個一點五倍、品相完美無瑕的葡萄、木瓜、蘋果、檸檬……,然後再往前走一些,到卓家手工魚麵點一碗純魚漿做的、曲曲折折微帶灰色的魚麵,和吃起來細緻的魚冊湯,捧到旁邊剪黏藝術精彩的開山宮廟埕的活動桌椅區,找個不會曬到日頭的位子,然後淋一大堆白醋,酸酸地配著胡椒粉,邊聊天邊吃。吃完以後右轉新美街,往祀典武廟方向走,沿途可以聞到祖孫共同經營的泉興疊裱具店裏頭新榻榻米飄散的稻草香。

跨過民權路,金德春老茶莊除了出名的百年茶罈,好客的老闆爺爺才是主角。在裡面國台語交雜的與他一起試品各種類型的茶、聽他說茶故事,這樣盤桓半個小時,然後經過職人就在路邊凹著鉛桶的隆興亞鉛店、大天后宮,沿著曲曲折折的擇日巷走出來,就是被暱稱為4.5廟的祀典武廟。當初日本政府欲圖拓寬永福路、將祀典武廟拆除,府城先人們群起反對,因而永福路呈閃電型繞過祀典武廟,古雅的祀典武廟變成永福路的端景,而廟側的紅色山牆更完整地顯露出來,成為台南一個特殊的文化風景。此前台南地震損傷了山牆,回台南時看到相關單位用不鏽鋼棒撐著,深覺得如鯁在喉很不舒服,下次回去,便看到支撐被塗成和山牆類近的紅色。我想也許漸漸也有許多人開始在意城市景觀的細節了。

05
燈籠路,路上是鶯料理和天壇(照片來源:阿弦)

06
義成冰果店的水果(照片來源:阿弦)

07
永福路端點的祀典武廟、全美戲院海報上面的李安(照片來源:阿弦)

08
祀典武廟的山牆(照片來源:阿弦)

這樣的套裝行程無窮無盡的,又比如從中正路轉個窄巷彎,進到總趕宮廟埕,一面體驗廟埕空間,一面吃榕樹下燒烤、配雙全紅茶喝。或是到孔廟玩,不如說是到孔廟晃晃、順便吃莉莉水果冰和金芳布丁,然後走過老牌樓,一路晃過綠蔭盎然的府中街,看看武俠小說裏面"平生不識陳定南,便是英雄也枉然",對府城建城有極大貢獻的陳永華廟宇永華宮,逛逛草祭二手書店、順便喝杯雲嘉南咖啡玩家的手沖咖啡。

09
隆興亞鉛店,在製作仙草桶(照片來源:阿弦)

10
祀典武廟附近的繡店,店主穿著非常嘻哈(照片來源:阿弦)

台南市區的人口,一直呈現緩緩下降的趨勢,在幾個重要城市中,算不上是發展的資優班,但也因此少了大興土木的誘因,又許是產權複雜,而幸運保存了精巧而紋理細密的老市區。怎樣的街道是好的街道?也許許多人會直覺的想到敦化南北路、中山北路、仁愛路等寬敞舒適的林蔭大道、也許有人會想起信義計畫區豪華規劃的逛街空間。然而除了硬體規劃比如人行道、人車系統、騎樓或行道樹,街道的另一個層面是更難醞釀的軟體部分:沿街有趣歷史悠久的店家、居民對居住環境的灌溉、老房子各種歷史的痕跡與現今生活的交融。

美好的街道如同地層剖面一樣,歷史在街道立面上一層一層展開:有日式的、有巴洛克的、有現代的、有不同時期又互相交疊、混血的,因此揭露了城市的本質:一個有文化的城市。也因此,保存老建物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唯有仔細而尊重的對待既存的建物,才能持續釀造一個城市的深度。幸運地跨越了房地產發展期的巔峰之後,台南老市街隨著近年的老屋欣力活動等等助力,推動及報導了第一批改造老房子的風潮,也使得舊屋的市場價值在台南屢屢攀升,間接也成了保存老屋的動力。當物品跨越了舊物、變成了古董,價值便不會折舊,而只為增值了。同時老房子也提供了新店家一個極大的優勢,也許是租金便宜,也許是先天就有了特色,讓台南近年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在小巷子裡面紛紛開店。

而我也只好一次又一次的,繼續在故鄉的大街小巷裡遊玩了。

11
有特色的老房子成為年輕人創業的空間資源(照片來源:阿弦)

建築工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