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英國透納獎團體Assemble Studio造訪苑裡,帶動居民反思社區行動

文:林靖豪

7月10日,來自英國的 Assemble Studio 團隊的 Anthony Engi Meacock 與 James Binning 來到苗栗縣苑裡海邊,與苑裡沿海苑港、西平、海岸三里居民組成的「海線一家親協會」交流,協會向 Assemble 團隊說明了協會從反瘋車抗爭、地方選舉到惜土公田、土牆計畫等社區公共參與計劃一路走來的故事,也帶Assemble團隊實地走訪苑裡出水海邊、心雕居、惜土公田、西濱橋下等社區空間,共同討論、構思社區公共空間創新使用的可能性。

13645192_1785275408385608_7820074072234203433_n照片來源:苑裡海線一家親

苑裡「海線一家親協會」源自苑裡海邊居民發起的「苑裡反瘋車運動」。2012年,德商英華威公司預計在苑裡海邊展開14座大型風機的施作工程,但其中許多支風機距離民宅僅一兩百公尺,居民擔憂風機開始運作後產生的噪音與低頻噪音將危害其身心健康,並憂心大型風機損毀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因此自發組織自救會,展開長達兩年左右的抗爭。2014年,在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持續的抗爭之下,英華威公司拆除了兩支距離聚落距離過近的風機,抗爭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不過,苑裡沿海居民保護家園的行動並沒有到此結束,自救會成員首先投入地方里長選舉,希望從最基層的政治開始翻轉地方,接著,居民們將原先的自救會轉型為在地環保協會,與抗爭時結識的聲援學生合作,開始在在地推動無毒農業、社區經濟、社區藝術的計畫。

目前海線一家親協會主要在推動的兩個計畫是「惜土公田」與「土牆計畫」。「惜土公田」計畫的目標是推動社區進行無毒農業的轉型,並嘗試以社區共耕的方式,建立社區的公積金,用於解決社區的公共問題。協會希望公田成為在地農民的「實驗室」,讓在地農民以及對農業有興趣的居民,先在公田中嘗試適合在地條件的無毒耕作方式、建立無毒農業銷售的通路,再逐步將耕作的經驗帶回自己的土地中,逐漸將苑裡沿海的三個里轉型為無毒耕作社區。目前,惜土公田包含一塊由十多位居民共同認領的菜園,以及一塊稻田與一塊花生田。

而苑裡沿海三里,本來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藝文資源,包括在地木雕藝術家陳清海經營的「心雕居」園區、定期有展覽進駐的苑裡濱海藝文中心。2016年初,海線一家親團隊接續心雕居經營的經驗,推動社區「土牆計畫」,由社區居民與來自外地打工換宿的青年,從土磚印製開始,共同在惜土公田中傳統建築工法堆砌土牆、柱子與土灶,打造一個「家」的意象。「土牆計畫」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居民間共同的討論與實作,捲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創造符合社區需求與文化的裝置藝術與公共場域,也希望透過土牆計畫的經驗,尋找就地取材、環境友善的建築方式。

參觀完海線一家親協會目前的計畫與社區現有的空間後,Assemble 團隊的Anthony 與 James 認為惜土公田是相當有趣的嘗試,也非常具有實驗性。「實驗性」與「可延續性」是Assemble團隊進行街區再造方案最重視的概念,Anthony和 James 說,對於團隊而言要最重要的不是單一計畫的過程或結果,而是在計畫過程中,不斷對話和嘗試新的方法,尋找可延續的社區合作的方法,而評估一個計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於想像如果明天終止計劃,這些事情還能不能被居民延續下去。對於目前協會還在思考如何運用的社區空間,如海邊與西濱橋下的空間,Anthony 與 James 建議以前述的原則,透過居民間共同討論來釐清社區的需求,並在過程中持續思考社區空間的改造,對於社區而言是否能帶來可延續的改變。

基於這個精神,Anthony 和 James 也建議土牆計畫需再思考其長期的延續性,在計畫結束過後,能夠留下什麼。在 Assemble 團隊的建議下,協會再度把居民們聚集起來,共同討論對於土牆計畫的想像,以及土牆計畫如何分工與運作的方法。

13626359_1785275541718928_8392561359539372163_n照片來源:苑裡海線一家親

在土牆計畫的討論會中,協會首先放映一段土角厝建造的影片讓居民們觀賞,從影片觀賞中,居民們開始討論過去是否有蓋土角厝的經驗,每個人具有哪些專長,可能可以協助哪些部分的工作,對於土磚建築的想像也漸漸開始具體化。

大致瞭解土磚建築所需的工序和技術,並且對於社區成員有哪些專長有一定的盤整後,接下來,居民們開始討論社區需要一個怎麼樣的空間。現場許多居民提到,希望這個空間能夠呈現過去「反瘋車運動」的歷程,讓更多在地人與來參觀社區的人瞭解,居民們現在之所以在做各式各樣的社區計畫,是為了延續抗爭的動能,創造更在公共化、友善環境的在地想像,同時也讓外面的開發商與財團知道社區還保有很強的能量,阻擋財團輕易進入社區開發。接著,居民們也提到,抗爭的核心訴求是要「適當的綠能」,反瘋車運動從來不是反對綠能,因此也希望把綠能的概念帶進新的公共場域中。最後,也有居民提到希望這個空間是能夠常常把社區成員聚集在一起的,而過去抗爭中用來把大家聚在一起的方法,是透過「抗爭媽媽菜」的共食活動,希望這個傳統也能再延續下去。

最後,討論會的結論是,「土牆計畫」未來將以土磚打造多座土窯,建立可以烹煮食物的社區公共空間,在空間內展示照片、繪畫等元素呈現過去抗爭過程,並在此空間中結合綠能的設備與概念,建構真正是社區實踐的綠能想像,也讓文化與生活更加結合。

對於空間有了具體的想像和規劃後,居民們也更有意願參與這個計畫,因此現場討論成立土磚印製工作隊,居民們以輪班的方式加入土磚印製行列,利用工作之餘,每個人都投入一些心力。

如同 Assemble 團隊所說的,怎麼在一次一次的社區行動中,累積居民共同討論、行動的基礎,讓社區可以找到完成一件事的方法,是土牆計畫中協會最重視的目標,討論會是一個開端,從討論會中我們學到的事情是,協助在地居民成為主導計劃方向和做法的成員,不急著丟出答案,而是引發更多的討論,更能夠讓居民與計畫有更深的連結,也更能激發大家參與的動力。帶著從 Assemble 團隊和討論會經驗的經驗,未來在實作的過程中,希望能過透過更多溝通的努力,慢慢磨合、調整出適合這個社區的合作方式。

14074541_10153887524921342_2140461434_o照片來源:苑裡海線一家親


avatar

林靖豪

五年前開始參與苑裡反瘋車運動與後續社區經營,持續從實踐中觀察、思考社會運動如何轉化形成長期性的動力,逐漸改變地方的政治、社會與經濟。

五年前開始參與苑裡反瘋車運動與後續社區經營,持續從實踐中觀察、思考社會運動如何轉化形成長期性的動力,逐漸改變地方的政治、社會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