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籃到搖籃」- 雪梨岬角公園 Ballast Point Park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C2C) [1],城市文明不斷在進化著,環境需要對人類社會的變化做出回應和調整,在這樣一種動態變化中,與其摧毀別的場地的原材料,「創造」一個新公園,為什麼不重新利用場所中現有的材料要素?在重塑環境的同時,回應場地優美而豐富的歷史遺跡」- Philip Coxall

現代精鍊的構築、空間的詩感,凝聚在這座後現代極簡主義的雪梨公共海岸開放空間中。雪梨岬角公園 Ballast Point Park 這座在減廢設計、永續規劃或創新概念上,屢獲國際與澳洲境內殊榮的後工業時代水岸生態景觀公園,位於雪梨港內陸的 Birchgrove 半島上,佔地 2.5 公頃。原本覆蓋著工業革命後汙染嚴重的重工業殘留下的砂石以及油污,現在卻展現了意義深遠的永續生態時代新註釋。

公園所在的位置有豐富的歷史,最初是一塊砂岩荒林地,屬於澳洲原住民講塔魯個語的歐拉部落土地一部分。在英國殖民地時期,Ballast Point 被英國政府撥付給威廉‧芭曼(William Balmain)作為砂岩場用途,為歸來的船舶提供壓艙石。到了 1864 年,Thomas Perkins 在該地建造了名為 Menevia,極其輝煌的海濱別墅,但於 19 世紀晚期便沒落了。後來在 1928 年,德克薩斯石油公司(Caltex)買下這塊土地,拆毀了別墅,以大型的儲油罐和油庫佔滿整片土地,成為工業潤滑油的生產基地。直到21世紀初,這塊土地重回州政府,準備規劃為新的住宅社區,但居民請願為這塊基地帶來另一個機會,成為雪梨市第一座因市民請願改造而成公園。

01Ballast Point Park公園全景(Source: McGregor Coxall)

註 1:《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不傷及經濟成長的情況下徹底解決環境問題,試圖從設計的角度,來真正解決地球環境問題的實際解決方案

時代蛻變: 公民的力量與社區意識重啟基地新生命契機

“作品具備探究多重真相原貌的精神性與洞察力。尊重基地歷史的全貌,一種詮釋與探索地方歷史記憶和設計的新方法,嵌入在開放式公共空間中,最後呈現出粗曠原始的挑戰與瘋狂美麗。” – Architecture AU 2012

在 20 世紀末,該基地附近被重新規劃為住宅區,由州政府取得該土地所有權。然而原本淪落為地產開發公司間兵家必爭之地的這塊土地,在公民的力量與社區意識的集體抗爭,要求保留為社區公園,重歸市民所有的壓力之下,州政府才在 2002 年宣布將這塊基地重新規劃成為一座公共開放的公園。

2004 年,州政府將這塊已受到汙染的土地交託給雪梨港海岸管理委員會(SHFA),著手將其轉變為公共公園。SHFA 則委託 McGergor Coxall 都市設計 & 景觀建築聯合事務所,擔任首席顧問,負責該基地的項目管理、設計開發、施工文件與客戶管理的工作。此外,也和 ANTON JAMES 設計公司及 CAB Consulting 顧問公司,會同當地社區居民進行前期社區諮詢(community consultation),最後實施整體方案設計。

2006 年,McGregor Coxall 開始進行設計發展,事務所秉持碳足跡最小化、使用生態景觀恢復等設計原則,採行減法設計,保留基地最簡單的布局和原本粗爌的結構,將當地歷史記憶與前瞻性的新技術相互協調,營造出一個對這座原為汙染廢棄工業區的新未來城市公園想像。

Ballast Point Park 半島簡史

  • 1850年代:砂岩採石場向 Balmain 和 Birchgrove 附近的造船廠提供壓船石;
  • 1864-1928:托馬斯·帕金斯建築了兩層樓海洋別墅 Menevia,作為和他的家人的家;
  • 1893-1915:帕金斯家族私人別墅作為一所旅館對外經營;
  • 1928-2002:德克薩斯公司公司買下第一海岸碼頭,用作為雪梨燃料儲存和潤滑油分銷點。 Caltex 在 20 世紀 90 年代逐漸停止營運;
  • 2002 以後:州政府取得土地,清除部分石油槽的基礎設施後,原準備作為新住宅開發區,後因居民請願而重新規劃為公共公園。

02

03Ballas Point 1928 ~2002 改造前舊照片(Source: McGregor Coxall)

環保生態原創實踐

公園設計廣泛使用現場回收的材料,這個概念挑戰了傳統對於景觀建材的使用,如位於沙岩峭壁上的新瞭望平臺牆面,構成原料不是另外開採過來,而是利用基地上曾經被稱為垃圾的橡膠廢棄土石塊重新回填而成鐵網箱(recycled rubber filled cages)以及預鑄混凝土面板(concrete coping panels),並巧妙地配合整體基地組成,將這些牆面重新組合具體化為一艘自信昂然的大船坐落在雪梨港口上。其他來自工業時代的材料,例如保留的舊牆和老木材也被重新布置在基地的建築物中,這項獨特且永續的設計特徵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Ballas Point Park 的環境設計手法在「移除」和「保留」之間維持精細的平衡,自豪地傳達所有在這片土地上曾有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層次,同時透露出創新的精神。McGergor Coxall 事務所延續了其在前幾年另一個空間尺度比較小的生態實驗案例的成功經驗[2],除了有雨水過濾生態池以及土方回填等廢棄物再回收技術運用外,還設計了 8 具風力渦輪機(8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產生足夠的能源,供應基地上的電力使用,長遠策略則是要讓這個岬角重新恢復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

註 2:Formal BP PARK 2006 石油基地

Diagram_verC
Ballast Point Park 的生物多樣性指標(BIO URBANISM INDICATORS),包含:永續低碳建設指標 – 減廢設計所減少的材料運送里程與二氧化碳排放;使用基地上再生使用的相關建材;回收廢棄木板運用於公園街道家具;在地原生植物復育使用;潤滑油工業遺跡材料加上風力發電能源;以及產生自給自足的電量等

05儲油槽編號101及佳士得公司標誌(Source: History Services Blog)

06戲劇性般重新堆疊的露臺,組成觀望台,由海岸上觀看同時也是一艘多層樓的大船,提醒基地上曾經重疊的歷史記憶(Source: 2010 US Water Front Award Centre)

06使用基地廢棄材料回收回填的牆體細部照片

象徵新能源未來的風力發電機

公園入口的石油槽結構,經過特殊工法處理使其呈現粗曠的磚紅色鐵銹表面處理,反映著澳洲原始大地紅土粗曠原始感,並安裝了8個垂直軸風力渦輪機。回收的石油槽板上雕刻著摘錄自 Les Murray 的詩文,詮釋這個基地的故事:過去最大的石油儲存槽基地,與風力發電象徵的著未來,代表著我們人類過度仰賴石油燃料的過去,新世紀則將走向永續再生能源的另一個階段。

07將原有的石油槽面板處理後,裝上8具風力渦輪發動機,提供基地電力使用(Source: McGregor Coxall)

WSUD設計雨水逕流管理

Ballas Point Park 也採用了 WSUD 的設計原則,建構出一個集成的雨水管理和回收系統。地表逕流必須先經過生態池、生態草溝和雨水花園等淨化過濾程序,確保經過清潔處理後,才進入港口。而生態池等自然景觀區域,也提供了當地動物棲息的場所。

08一系列生態草溝滯洪池設計,草圈設計提醒了前儲油罐位置(Source: McGregor Coxalll)

09編號101的原油罐槽如今已轉換成基地上亮眼的地景雕塑品。雕刻著從 Les Murray 詩文中截選的詞“‘the Death of Isaac Newton.’” 談論關於港口水反射的光線如何反映在前濱海灘砂岩岩洞中。‘Stone statues of ancient waves…..tongue like dingoes on shore’.(Source: A Sydney Summer)

10基地上保留部分原有的工業遺跡石油槽牆面(當時防止石油滲透到海港的龐大混擬土牆體結構),地面圓形鋼環則標記了前儲罐的位置,新的設計使用一系列公共空間、濕地及觀賞平台表現工業遺跡和其海港地理位置(Source: Landscape solution)

11以水泥製作的邊框框住綠色地景,為原有的石油儲存槽的歷史遺跡地點(Source: McGregor Coxall)

Ballast Point Park 設計特點包括:

  • 基地內由 8 台垂直軸向的風力渦輪機提供能源,替代了原有場地中巨大的燃料儲存槽
  • 建造材料使用原址上的混凝土,填充護欄網, 
  • 使用混凝土、磚石等其他回收碎料建材填充護欄網,低建造成本,低維護,低環境影響,同時間也透露此處工業區的痕跡
  • 收集 34,000 株原生植物種子進行復育,目標使基地最後由自然植被覆蓋
  • 對原本石油公司基地內的樓梯進行了簡潔的改變,為場地中不同高層差進行創意性的連接
  • 使用 WSUD 設計,種植生態濕地池中植物能對流進港口前的雨水進行清潔,同時也提供動物如鳥類青蛙等生態棲息地

 

12基地上球型台收集原生植物播種復育,用以恢復其植物群落特色。同時也屬於 WSUD 設計的一部分,由植物過濾形成天然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統,將基地的雨水引導到種植濕地植物草溝槽.在受工業汙染的岩壁上沖刷而下的雨水,也在可蓄水草溝槽池中過濾和淨化後再被排出流入海港。此設計同時也為青蛙和其他鳥類提供新的棲息地(Source: Trip Advisor)

13基地面向雪梨大橋港灣,歷史的舊遺跡與新置入的草皮,完美的融合在基地上(Source: McGregor Coxall)

14後工業時代的元素,人性尺度(階梯設計),文明了這個後工業時代的場所精神,設計在不影響其基地上空間精神與工業遺跡,巧妙的植入基地(Source:Christian Borcher)

15精準的工程前置電腦圖繪模擬與現場高水平精緻的營造技術(Source : McGregor Coxall )

16除了原定義市民使用開放空間外,整體呈現的後工業風場所精神,成為市民約會與熱門拍攝婚紗照後新景點(Source: Robert Meredith & Milk Honey)

17基地上大量地使用隱喻法,象徵工業時期的樓梯材質(便宜耐用的的鍍鋅鋼材料)沿巨大原有牆體環繞而上,帶著神秘主義連接著指向過去與探索未知的未來(Source: Christian Borchert)

在千禧年後,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帶動環境相關省思氛圍,許多城市開始檢視其公共空間並開始重視景觀的公共效益與影響,雪梨 Ballast Point Park[3]正是全球重新界定城市濱水工業區角色的潮流中,具備文化歷史美學獨特性及環保實踐性的成功作品。在尊重基地上曾經擁有的不同場所記憶與工業時代歷史遺跡的同時,能夠細心重組再利用基地上各種工程材料組件,並成功融入環境與建築工程設計美學,重新創造一個引人注目並深思維的公共場域。

註 3:由菲利浦考特(Philip Coxall)先生所主持設計的 Ballast Point Park 作品,在 2016 年受澳洲景觀公會評選為 2001-2016 澳洲十大經典景觀案例。作為過去 15 年來澳洲當代最具代表性特色的開放空間,除了符合澳洲評審單位所認定的五項當代城市景觀公共空間重要原則,在作品原創性、社會性、工程構築技術性和空間美學藝術性等層面,也備受肯定。澳洲景觀公會認為當代處理景觀建築案例必須符合五大特點: 1. 公民與包容性的空間 Civic and inclusive urban space; 2.文化特性 Cultural identity; 3.都市適應性 Urban adaptation; 4. 都市多樣性 Urban biodiversity; 5. 密度與綠色基礎 Density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Sourc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ustralia issue 152)

獎項 Awards
2011年國際建築獎-芝加哥文藝協會的建築與設計博物館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 – Chicago Athenaeum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2011 年新南威爾斯州最佳整體項目優秀獎/永續發展設計/ 強化混凝土提升都市公共空間品質國家卓越獎 State Winner NSW, Best Overall Project, Winner Best Overall Project, Sustainable Design, Precincts – National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Concrete to Enhance the Public Domain
2011年加拿大Azure雜誌AZ 獎 2011 AZ Award, Azure Magazine, Canada
2010年美國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獎 – 岬角公園 2010 American Design Award – ‘Communications Arts’ for Ballast Point Park Book
2010年澳洲景觀建築公會國家設計獎 2010 AILA National Award for Design
2010年美國巴爾的摩國際濱水海岸設計最高榮譽獎 2010 Top Honour Excell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Waterfront Award, Baltimore USA
2009年澳洲景觀公會: 新南威爾斯州景觀設計獎 2009 AILA NSW Award for Desig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年BPN國家持續發展獎 – 景觀設計 2009 BPN National Sustainability Award -Landscape Design
2009年LCA卓越獎,年度最佳建築獎 2009 LCA Awards of Excellence, Winner Construction of the Year

18延伸閱讀:2006 A FORMAL BP SITE PARK 石油基地開放公園

校稿編輯:理查


Janelee Li

“Cogito, ergo sum” 學習永無止境,期能在不斷探索當代永續概念中,串起多元文化之間彼此的正向交流,共同打造怡居新視界。

作者的其他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灌溉支持作者喔!


“Cogito, ergo sum” 學習永無止境,期能在不斷探索當代永續概念中,串起多元文化之間彼此的正向交流,共同打造怡居新視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