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Cristina Ferrare
翻譯:葉于莉
編輯:謝宜暉
談到戶外遊戲,與孩子的經驗、技能、健康、耐力,和其他所有與孩子發展有關的一切息息相關。但是,為什麼是在戶外,而不是在室內玩耍?一般正規的體育活動,能強化他們的體能,而在野外/自然環境中玩耍,則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但是,要玩什麼?怎麼玩?正規的硬質鋪面運動場,通常就是設計給兒童在戶外活動的唯一景觀,而這些活動,大部分都與發展結構式運動有關,是吧?
不過,一般擁有球場和草皮的傳統遊戲場,就足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嗎?現代兒童發展歷程中,極度缺乏與自然環境接觸的機會,以致於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在自然世界中玩耍的經驗,而其重要性也被忽略了。於此,設計師和規劃師都是局內人,他們常把開放空間構思成只具有綠化和人行步道功能的鄰里公園,很少考慮到孩子們的遊戲區。
所以遊戲場到底該如何設計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Openfabric的Into the Wild計畫中找到。該計畫大膽地將一個無趣的遊戲場,轉變為一個具互動性、 體驗式的遊戲區。
占地5100平方公尺的Grevelingenveld(當地稱為Deltaplantsoen)是荷蘭海牙Rivierenbuurt社區公用的活動廣場。原先,它擁有一組球場、一些分散的休息區和綠色植物。但隨著一個正對廣場的新社區學校興建之後,逐漸讓人發現它欠缺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並且根本沒有稱得上是遊戲空間的地方!
學齡前兒童,大都是透過感官來學習事物的。基於上述道理,這裡的設計概念並列了兩個遊戲的概念:外部是一個正式的運動場,而中央則是一個野趣盎然、互動式的自然遊戲區。這樣的設計,對於共同空間的美學與功能性,產生了顯著的加分效果。
在外部與都市相鄰的遊戲場,包含了有標準尺寸的運動場,以及空間格局固定的遊戲場,而在中央的自然遊戲場中,使用者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自由地運用各種自然素材,像是生長快速的植物或原木料,來設計、建造或拆解遊戲空間。
早期的遊戲場,大多只具有單一功能,既無法展現空間的活力與多樣性,也不允許各年齡層不同的遊戲選擇與偏好。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來說,在這種正式的遊戲場上,完全沒有任何空間,讓他們發揮創造的本能。
都市變得野趣盎然
藉由這樣的全新規劃,Into the Wild計畫,將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遊戲活動融入進同一個空間裡。外部正式的場地由線條來劃分,構成數個標準尺寸的運動場地,而其他交錯縱橫,沒有任何特定順序的彩色線條,則形成抽象的圖形,讓孩子可透過他們自己的角度,去詮釋和想像他們的遊戲空間,賦予了遊玩無限的可能性。
位於中央的自然遊戲場,是由高低起伏的景觀所形成,也是該計劃中最具創意的部分。其中包含了數種本地植物和各種自然素材、沙坑、樹幹橋樑、隧道和滑梯。這樣的設計,與先前既無趣又單調的遊戲場,形成了強烈對比。對孩子們而言,難道不是一種重新探索這個遊戲空間新功能的邀請和鼓勵?
除此之外,一道蜿蜒起伏的帶狀建築物(the Ribbon),分隔了自然遊戲地景和外圍運動場,根據設計師的說法,這是「都市與自然之間的分水嶺」。
這道帶狀建築物(The Ribbon)上,涵蓋了各種傳統遊戲場設備,而其表面平緩處,也可作為觀看運動場內運動賽事的觀眾席。另外,像是沙畫、捉迷藏、尋寶、鬼抓人和挖掘等遊戲,以及騎自行車、攀岩、溜冰等活動,與滑梯和隧道混合交織出以往舊格局所缺乏的豐富遊戲體驗。
因為自然世界充滿了美麗的景色、聲音和質地,所以是幼兒發展美學和啟發自我潛能的完美資源。整體而言,這個空間有助於孩童掌握學習新的體能技巧,建構出完整的生命個體。
永續性的概念,不僅僅保護了環境,更提升了感覺的敏銳度。圍繞在孩子們身邊的優美自然景物,強化了他們的美學意識,同時也增加了孩子們對自然的關心和熱愛。
這種敏感度的提升,對於實現自然環境的永續性至關重要,但卻通常只是透過學校教育來傳授。因為在戶外玩耍,才能讓孩子有機會與自然產生連結,並從活動與遊戲中透過動態的學習,來獲得感官體驗。
這個計畫,真正展示了通過讓孩子直接接觸大自然,來實現「永續發展」的方式。而這個計畫對兒童的福祉、創造本能和感官知覺相當重要。在Into the wild計畫中,豐富、具互動性且又直接的「野性」體驗是無與倫比的。
而毫無疑問的,孩子們愛死它了!
原文來源:Landscapes Designed for Children – How to Go Wild and Natural
圖片來源:Openfabric and DMAU
於半導體業擔任電腦工程師一職。現為全職雙寶媽、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翻譯工兼小將一枚。翻譯純為興趣、一股熱忱及使命感。深受特公盟成員朋友感動而投入其行列,決心為孩子爭取遊戲權及參與權。
謝宜暉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史丹佛大學雙碩士,曾任職科技業,目前為全職媽媽,兼職翻譯。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