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公園自己做】同安街87-1號兒童首座公園行動紀錄-3

文:小玫+punkelephant
圖:小玫+小夏

確認得到補助之後,心裡很開心,但也很挫。第一次開會,團隊裡的大人小孩,塞滿了那間有著桌球桌的會議室,前頭是深色衣服(沒有小孩)的規劃設計專業者哥哥姊姊(自己講),後頭是一邊育兒一邊開會的特公盟親子組合,地上是玩耍的孩子們。

 

有點不熟的開場後,場子很快因為誤解與溝通熱絡起來。一來一回伴著孩子遊戲聲的討論裡,已經離童年很遠的哥哥姊姊們,被當頭棒喝「遊具不等於遊戲場,遊戲場不等於遊戲空間」的重要道理。經由萌主們透露,我們才驚覺,現下台灣公園的罐頭遊具,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兒童」是對人類零到12歲發展區間的概略稱呼,然而大部分公園的遊具適齡只到四歲。超過四歲的孩子們很快就對低齡遊具感到無聊。然而對公部門深處遠離童年的大人們而言,無聊沒關係,只要安全不出事就可以。但回過頭來,「無聊」簡直是孩子們與家長的最大敵人!孩子們對藉著遊戲進行學習、消耗體力的需求一但沒有被顧慮到,遊戲不滿足的孩子們不僅身心發展刺激不足,無從消耗的體力更是讓家長們苦的不要不要的。

 

所以怎麼樣子遊具小孩會覺得好玩呢?哥哥姊姊問著;「嗶嗶」(雙手比叉叉)問題又問錯了。誰說遊戲一定要有遊具?遊戲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而不是只有遊具與遊戲場。(哥哥姊姊OS:恩…也對,小時候去溪邊都覺得特別好玩,但溪邊既不是遊樂場更沒有遊樂器材)遊具,或是說遊樂場,只是幫助在城市裡的孩子們有相對安全、範圍明確的遊戲空間,並透過器材與不同元素的輔助,發展探索、社交、挑戰等成為一個大人的能力。比如說:自然素材、鬆散型的遊樂場,雖然外觀不起眼,卻有更多的空間讓孩子們發展社交與探索的遊戲。如果可以,當然希望世界處處都可以遊戲呢!但在城市空間有限、資源競爭的情況下,幫沒有投票權、說話常常沒有被好好聽見的孩子們爭取在遊戲中長大的權利與空間,讓「在遊戲場玩耍才是正經事」成為我們的正經事。

 

有了萌主們的解惑,哥哥姊姊們不在執著小小的基地一定要擺著什麼遊具,而是怎麼樣的空間適合遊戲,讓孩子們想要在那裡遊戲。大家一起努力把孩子的天馬行空,轉化成一個為期將近一年的工作流程。為的就是:「到底要怎麼聽」,孩子的聲音才能被聽見、聽懂、可以一起討論、可以被回應。第一次嘗試,大家都有點緊張,深色衣服的哥哥姊姊們已經長得有點大,努力回想童年的經驗,或看別的小孩玩的經驗,腦力激盪著怎麼樣的活動設計,才能把孩子們兜在一起,在基地上邊玩邊討論。爸媽們則擔任專業的育兒指導,打槍「不行這個小孩很快就會不理你了」、「共學的時候孩子們喜歡玩什麼遊戲」,一步步從活動設計、材料蒐集、要怎麼樣讓孩子們聚集焦點、他們無聊時候怎辦要出什麼新招?

硬著頭皮訂了從發想、設計、施工數場工作坊、分組討論,新手上路,邊做邊學,一切都是新的學習,大家都學習著一個從未嘗試過的任務,同時也陪著夥伴練習一個自己已經會的事情,是這樣的互相學習陪伴,特公盟的大人孩子們從公園倡議初入空間設計,空間專業的哥哥姊姊們也第一次在一個陌生的基地上跟孩子們合作。

 

#【自己的公園自己做】同安街87-1號兒童首座公園行動紀錄-1
#【自己的公園自己做】同安街87-1號兒童首座公園行動紀錄-2

 


punk[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punkelephant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作者其他文章[/three_fourth_last]


cc_by-sa-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