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工作坊—台南公園周邊社區的綠角落踏查與綠生活圈願景(下)

撰文:吳比娜   研究調查: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吳比娜、李佳蓉、廖幸華、王複蓉、郭恆安、楊中平)

台南公園今年屆滿一百歲了,這個台南最老的公園,裡面有珍貴的文史遺跡,也有豐富的老樹聚落、動植物生態。在各種關注台南公園的行動中,也有一群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的師生,透過三學期的課程,展開台南公園鄰近社區的綠角落踏查,透過古今地圖的對照,指認周邊的人文景觀、綠帶、巷弄、閒置空間,與居民互動,發掘在地的生活議題。

從清朝的舊城牆的歷史,到百年前日本人規劃公園綠地系統,建立現代化城市的藍圖,時隔一百年,今日的我們,是否對都市規劃有新思維與做法呢?

三、從規劃圖中想像未來的公園周邊 (編號承前文)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以都市中已存在的公園綠地為中心,加強與鄰近公園綠地間的連繫,並考量四週綠帶形成,可以增進鳥類、動植物的群聚現象,促進生態功能的發揮。自清朝以來未被私人開發的兵工廠,能夠完整作為開放空間,有重現與修復台南公園周邊的自然地貌的潛力。

由於兵工廠是台南市不可多得的精華公共土地,對北區的發展至為關鍵。2005年,經由民間的陳情,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專案小組決議,陸軍兵工配件廠因基地面積大且完整(總面積11公頃),位於臺南公園旁,為提高區域的生活水準、提供市民休憩場所與串連台南公園,將5.64公頃的土地由住宅區改作公園用地(稱為公66),可作多目標使用,確保此區綠地開放空間的擴大與延伸。


圖13 兵工廠現況變更臺南市北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兵工配件廠地區、自強新村地區(配合臺南市未改建眷村土地整體規劃專案)),2016年


圖14 兵工廠未來規劃  根據都市計畫圖重繪

在未來的規劃裡,三二一巷被劃定為古蹟藝文展演空間,忠義路將延伸打通,沿側為觀光、藝文、商業專區,而糖安宮附近的私人聚落則拆除,也作為商業區使用。為強化商業區放空間與周邊環境之連結,建蔽率調整為60%[1]。同時依據都市設計審議原則,規定臨路建築退縮。若騎樓、退縮建築公共空間、綠廊、鄰里開放空間、廣場、地標建築、街巷步道、綠色交通結點能做更有效的串接,並依據社區休閒、遊憩、商業需求結合,更能從綠地面積「量」的增加,提升到區域生活空間「質」的轉化。

[1] 資料來源:變更臺南市北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兵工配件廠地區、自強新村地區(配合臺南市未改建眷村土地整體規劃專案))說明書,2016年


圖15 兵工廠規劃建築退縮示意圖 資料來源: 變更臺南市北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兵工配件廠地區、自強新村地區(配合臺南市未改建眷村土地整體規劃專案)),2016年


圖16兵工廠空間發展系統構想圖 資料來源:變更臺南市北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兵工配件廠地區、自強新村地區(配合臺南市未改建眷村土地整體規劃專案))說明書,2016年

然而在未來規劃中,如何借鏡古地圖,依據地區水文地勢,在適當的地點,設置開放綠地、綠色街道、儲水空間、水廣場,仍需要細緻的探討。而商業、觀光、藝文區的新開發案,是否有考量周邊公園、老街的氛圍進行配置與設計,並兼顧在地原居民的權益與福祉,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更是必須深思的。


圖17:兵工廠配置模擬圖(示意,不具法定規範效用) 資料來源:變更臺南市北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兵工配件廠地區、自強新村地區(配合臺南市未改建眷村土地整體規劃專案)),2016年

除了兵工廠外,還有幾處軍方土地,對未來都市的樣貌影響深遠,有的也在我們踏查的範圍內,例如在寮內聚落旁的九六新村,舊名被稱為馬房山,過去眷村聚落相當熱鬧,今日房屋都已拆除,成為此區難得大片地勢較高的空地,未來計畫在開發時,增補開放空間,以改善周邊學校運動設施、公園綠地不足的問題。國防部持有公園周邊多塊大面積土地,是區域規劃的重要參與者。


圖18 台南市眷村未改建土地規劃(局部圖)資料來源:變更臺南市北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兵工配件廠地區、自強新村地區(配合臺南市未改建眷村土地整體規劃專案)),2016年

在北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中,呈現北區綠色軸帶發展的示意圖,以台南公園與兵工廠為綠色生態核心圈,由公園南路連接小東路、海安路的林蔭綠廊,串連到成功大學校區的綠色休閒廊帶,並指出由公園路、公園北路、北門路,可進行「綠色廊道縫補」。這個綠色軸帶發展的想像固然立意良好,但主要是沿行車道路劃設,可更延伸至社區,發展出串連社區綠角落、綠地、空地的行人綠色路網。這也有賴對地方綠色資源(老樹、行道樹、綠籬、退縮空間)進一步的指認,鼓勵居民對社區內的綠色資源有更多認識,守護,有意識的營造小型綠色空間。


圖19 北區綠色軸線發展系統示意圖 資料來源:變更臺南市北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兵工配件廠地區、自強新村地區(配合臺南市未改建眷村土地整體規劃專案)),2016年

四、地圖工作坊- 社區綠角落調查與繪製生活模擬地圖!

地圖作為一種媒介,可以促進人們對地方環境的認知,在地理區位上呈現社區的公共議題,也能促進人們彼此對話、交流,因而能發揮集體創意,為都市計劃與社區環境議題提出對策,在空間上能有更好協調。

在三個學期的經驗中,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課程師生從台南公園出發,走進周邊巷弄,從福隆宮、木造老屋、西華堂到公園里活動中心、兵工廠、三二一巷、老街、聚落,標示出老樹、文史遺跡,發現了綠帶及可利用的空間,指認可能的地方議題,繪製成社區地圖,開始跟居民溝通與互動。


圖20 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 公園里地圖圖層


圖21 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 公園里散步綠道

與公園里民進行社區綠角落與人行環境踏勘
巷弄綠帶社區地圖發表
兵工廠與長德里環境踏查、店家訪談
台南二中:聊聊寮內演講、都發局會議

此外,也向中研院GIS地理資訊研究中心取得圖資,向內政部、台南市水利局洽詢資料,與都發局開會,瞭解都市設計審議、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機制,跟農業局提報列管社區的珍貴老樹,協助里長向國有財產局申請閒置空地進行綠化,並進行社區私人空間閒置綠點的活化。

提報列管社區珍貴老樹、申請活化閒置國有地
以循環物資概念綠美化閒置私有空地
以不同元素地圖拼貼

我們透過地圖拼貼,模擬以下生活願景主題:

  • 公園綠地生態廊道:連接公園與兵工廠,並透過周邊公私有土地無數的綠化小空間的串連,如街道、空地、屋頂、陽台、庭院、建築立面的綠化等,便可達到景觀生態學中踏步石(Stepping sontes)的功能,有效連接都市環境中的綠地,提供生物休息、交流、遷移或臨時棲所之用[2],也能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
  • 水廣場:考量地勢與水文,結合防災、生態保育、景觀空間品質、提供休閒等目標下,開發的微治洪設施,類似日本「遊水地」的概念,丹麥、荷蘭也有許多案例,以及包括生態街道等綠色排水設施。
  • 社區散步道:規劃慢行路線,標明主要的老樹、公共空間、文史遺跡、街角廣場,以開放綠地結合文化價值與歷史記憶,串連散步可及的綠道、自行車道、綠色廊道,讓地方的生活動線,更加豐富。
  • 納涼公園休憩區:解決區域中車輛壅塞、街道炎熱的問題,而是透過植樹、有蔭的小廣場、舒適的街道傢俱,鼓勵戶外活動、並促進地區商業活動。
  • 綠色交通節點:因應區域的交通問題,針對汽車、機車、腳踏車、公車、大客車停車場與轉運站進行配置,設立綠色交通的節點,鼓勵居民使用大眾運輸,遊客以步行、單車方式探索區域,並結合周邊商業。
  • 閒置空地作為生活綠點:如以種菜、園藝治療、食農教育,帶動長者與孩童參與社區空間營造,並透過參與凝聚社區認同。

[2] 林璇姿,“都市公園綠地連接度之探討-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這些構想其實可以更具體的做出景觀模型,以便跟居民溝通,並建議市府做落實現況改變。

在有限的人力與時間條件下,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拋磚引玉所提出的,是以「步行可及的日常生活」為思考,串聯校園-鄰里綠地-台南公園-兵工廠-321巷,結合市場、交通節點、圖書館等食衣住行重要日常生活機能,成為「生活綠帶」,規劃散步道、自行車道、小廣場及談天角落、菜園,讓市民自然而然採取步行方式滿足生活需求,逐漸發展出「步行可及」的宜居生活型態,整合串聯「公園綠地- 閒置空地-水環境-散步道-綠色交通」的綠色生活圈。


適宜散步的巷道:綠色代表車子或機車可通行,深藍色代表寬度只有行人能通行的巷道,淺藍色代表非常狹窄只能勉強容身的小道


圖 22 綠廊串連

這條生活綠帶與北城門城牆遺址也有重疊之處,結合台南建城歷史人文特色,設計可呼應城市歷史的角落圖騰與空間意象,可成為北區進入舊城區的重要城市入口。


圖23 北門城牆遺址線

若能串連出一條連通生活機能的綠帶,這條綠帶便不僅僅是「生態廊道」生態維護的觀點,而是能關照市民生活的生活動線,也兼具防災、治洪、交通等務實的功能。

目前工作坊所做到的,只是把特定區域內的步行、休憩空間列舉出來,尚未具體提案這些點與點之間串連綠帶的改善計畫。除了敦促公部門針對台南公園周邊研擬更具體的的計劃外,更重要的是民眾參與機制的發展。我們期望與周邊學校團體、社區居民、特色店家等持續聯繫,台南公園周邊的願景將如何發展,有賴居民、公部門、民間團體,共同的形塑…

五、想像進行式—需要更多元民眾溝通、參與的方式

2015年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與臺北市12所社大共同發起「都市生態綠網計畫」,與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合作,號召市民調查生活綠點,以非工程的方式,在各綠帶公園間進行綠化,由點串連成線,再由線推廣到面,逐步落實都市生態綠網願景。台中政府也與民間團體推動「台中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期望透過民間參與,創造更佳之都市環境、土地利用、產業活動、都市意象及建築景觀風貌,進而帶動周邊發展。

現有都市計畫機制,往往只是量化的數據、交付給專家的審議、分工給業者的執行,而難以滿足鄰里型、生活圈型的環境改善。台南的公部門是否能夠發展更多機制,讓屬於地區的生活願景呈現,民眾、專家、公部門之間可以彼此對話、民眾有更多參與的可能呢?

在我們與公部門及居民接觸的過程中,發現整體而言,一般民眾對於兵工廠與公園周邊的規劃所知資訊甚少,也少有參與的管道。目前台南市的規劃參與機制有:

  •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主要以計畫區人口檢討區域土地使用面積,檢討計畫中雖然會列出課題分析、對策、願景與空間機能構想,但除了土地使用項目變更外,缺乏實際的推動工具,難以執行。程序也與民眾缺少互動,儘管在通盤檢討期間,都發局歡迎在地團體提出意見,並會將計畫公開展覽,舉辦說明會收集民眾意見。但屬於單一意見式的紀錄與回覆,當場無法形成討論、對話,民間也無法追蹤後續執行進度。

  • 都市設計審議規範:

由都市設計審議委員組成專案小組,針對區域內大型建案(面積兩千平方公尺以上)、重點審議地區如公園道(公園南路沿線設施與臨街建築)進行審查,包括人行道、自行車道、汽車道、開放空間、綠化面積,都列有審議標準。然而,大型開發案的審查會議缺乏在地民眾參與,僅必要時透過區公所發文給里長列席。專業委員缺乏在地生活經驗,唯有在地民眾對在地的空間使用型態最為熟悉,但仍然缺少一協調的平台,讓民眾能跟政府與專業建築、規劃團隊對話。

目前兵工廠正在進行臨時轉運站的規劃設計,未來十年內,兵工廠公園綠地的開發、商業觀光區的開發、鐵路地下化等重大計畫,也將直接影響到整體生活圈,然而居民卻對於規劃期程、計畫內容與方向完全不瞭解,資訊開放與參與機制不足。因為缺乏參與機制,造成許多居民對於區域發展充滿無力感,也難以產生認同。

然而卻也有部分社區領導者對於規劃充滿想像,長期投入地方事務的公園里里長表示:若調查兵工廠大樹位置,下面可做廣場、市集,從事休閒活動、表演,旁邊並設生活博覽會館作產業、會議使用,不但可舒緩台南公園壓力,並可帶動地方。而新進駐的文創小店店主,則期望有慢行的散步與自行車路線,引導居民與遊客緩慢、不喧嘩的發現北區老街生活步調。這些想像與意見,應有被聆聽與交流的平台,折衷、溝通,進而思考在空間上如何落實。

民眾參與都市規劃並非一蹴可幾,在我們訪調的過程中,發現多數民眾對於居住生活環境的人文、生態背景並不了解,區域內的議題並未被指認,關心社區事務的人也有限。因此,應從較為普及的教育、學習活動開始,鼓勵周邊中小學師生認識台南公園周邊的人文、自然脈絡,或以「社區地圖繪製」、「小旅行」的活動模式吸引其他市民加入走讀。以軟性的社區營造活動、小型社區計畫,培養關心地方的人。循序漸進,而後逐漸凝聚在地生活化的議題,再帶入參與式規劃設計、公民審議等技巧。鼓勵人們透過親自走過並描繪出自己的地圖,認識台南公園周邊環境的前世今生,發掘它現在的面貌,也一起對話、參與,營造城市生活的未來想像!


圖24 民眾參與的階梯

系列文章:地圖工作坊—台南公園周邊社區的綠角落踏查與綠生活圈願景(上)

 


吳比娜
台大城鄉所、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合譯有《反造城市:全球非典型規劃術》、《明日的農場》等書,喜歡從事都市研究、寫作,現為社大教師,與在大街小巷趴趴走,嚮往營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著有《在留白城市散步》《尋訪台江古早味》,合譯有《明日的農場》等書,喜歡大街小巷趴趴走,嚮往營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從在城市散步,希望趕快到城郊農場去耕種~
背景是台大城鄉所、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