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城,我的建築啟蒙

文:黃瑞茂

 

我住和美,彰中三年,除了最後半年弄了一輛腳踏車助步之外,每天都是坐公車到彰化站,然後走路上下山到彰化中學,這一段路程總計千次接近與離開!當我學建築之後,我才知道這一個城市已經教給我許多,也成為後來專業實踐的參考依據之一。

  1. 記憶深刻的是走過城區巷弄,看到元清觀廂房在日本時期市街改正計畫中被切過的痕跡,建築物的屋架毫不修飾的跨在水泥牆上。走出巷弄,週邊的孔廟、警察局與街屋並置。之後,在漢聲雜誌中看到大幅報導板橋林家花園的拆除事件時,只是有一點憂傷吧!
  2. 建築仍未在心中成為一種意識時,倒是舊城街道的「新進書局」提供閱讀了當時的各種黨外雜誌,彰化的前輩的許多文章與畫作深深的打動著我。
  3. 在淡江念建築,回家寒暑假,有同學來就會去彰化孔廟週邊走走,記得尚在修復,讀到王鎮華老師對於修復建築師在彰化孔廟古蹟上做設計的文章。開啟了文化資產保存的關心。
  4. 串聯搶救台灣鐵道文化的系列活動中,主戰場之一,台灣僅存的「扇形車庫」,位在「過溝仔」,這個事件讓我重新拼回了從彰化到和美乘坐五分車的幽微經驗。外婆住彰化,年節媽媽會帶著我沒坐火車到彰化的經驗,相對於客運車的暈車,還是懷念五分車。五分火車最後停在和東國小旁,午後,多次與同學去抽青甘蔗的經驗。
    扇形車庫的搶救過程中,認識了當地關心這個議題的民意代表與地方工作者。比較有政治的取向,因此,上過幾次地方電台,談談有關於城市的發展議題。
  5. 後來,成功營區的修繕與開放,淡江歷史系老師張素玢邀請提案策劃與製作「彰化建城展」工作。第一次完整的整理了彰化市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的「文化寶圖」。
  6. 在一篇建築師雜誌的邀請文章中,主要是評論福興穀倉與扇形車庫的再利用計畫。我關注於城市設計與城市保存,所以花一些篇幅介紹一下彰化孔廟周邊的街屋建築再利用的經驗,主要是銀宮戲院作為 NET以及周邊幾家店也主要是再利用的方式。在孔廟前周邊形成一種風貌,這當然不是一種保存意圖,而是地產的結果。而我所憂心會不會在地產的流動中,也將消失。
  7. 搶救「高賓閣/鐵路醫院」的過程中,認知到彰化市都市發展的壓力,舊城區的限制。 從鐵路醫院連結了「西城再造」,一次的午後舊街之旅,走到久違的北門口的外婆家,透過圖面與現場的踏勘,第一次去接近我曾走過千次而仍未知的所在,編織了對於彰化舊城的圖像—是一張「文化寶圖」。
    其實,沒有發現的喜悅,卻是焦慮的擴大。「鐵路醫院」的事件中,立法委員希望將鐵路醫院拆掉做成停車場,期望帶動都市發展。這樣的聲音已經從個人意見成為都市發展的壓力。地方政府也無能透過一次一次的嘗試與努力,對這個舊城區提出務實的發展計畫。
  8. 在新北投車站被指定而登錄為「暫定古蹟」的期限後期。因為北投朋友的拜託,約了當時的翁金珠立委與地方文史工作者,那夜在彰化的麥當勞討論,如何協助「新北投火車站建築」可以回到新北投的事宜。初次認識到在那一個難得的時代中,一群彰化地區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挖掘與維護地方文化的工作者。我們一起讓新北投火車站成為台灣級的文化資產價值。
  9. 一直耿耿於懷的是「鄰保館」,當時應允前往,而爽約。「鄰保館」是一個生活世界中有關於轉型正義的個案。在一個還遂行城市價值的年代,這個機構存在就是成為城市的意義,如今的產權爭議,正見證了近代城市建構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如何處理,應該是國家存在的意義,但是相關的案例仍舊在都市中擺爛。例如土城的普安堂或是三重的都更案。
  10. 面對彰化內城區的交通困境,鐵路高架化的議題也令人擔心,學生邱桑寄給我相關文件。我所擔心彰化扇形車庫的「活化保存」價值會不會在鐵道機廠外移之後,成為靜默展示的文化資產。彰化市的都市發展議程表已經啟動,我們仍需關心一起找到雙贏的策略,以免失去此一難得的台灣文化資產經驗。
  11. 二百年前彰化建城,位在富庶的彰化平原上,歷經日本時代到光復初期一直到七零年代都是台灣中部的重要城市,因此累積了豐富的財富與城市文化經驗。雖然沒有機會持續擴大成為台灣的大都市。但是這一段歷史發展經驗卻也在城市空間中累積了豐富的文化資產。目前依據文化資產所指定的古蹟與歷史建築有四十幾處,應該是台灣城市的前幾名。
    除了顯著的像是官舍、廟宇與都市設施等公共建築類型之外,富庶的經濟發展也支持許多的當是主要的都市建築類型,幾條街道旁的街屋建築,作為城市新興階級所知名的商社與醫院等等,或是不知名而填充在街市街改正後的街廓型態的街屋建築。在當時的明信片中,這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12. 2017年的元旦,「大新鳳梨商事會社」舊址建築物等一年串的拆除事件,彰化舊城區的都市開發壓力,一夕引爆。

 

我所成長的城市,是啟蒙的第一本書,從各個階段在彰化城市空間的移動開始。如今,對於真實都市處境卻是一陣迷惘!

引用「都市過程」urban process的觀念來看,都市改變的不只是實體空間的改變,也說明意識的變動。都市是一個時間連續體,你我也是。你我的城市就如我們自己一樣,一座慾望的城市,意識流動不拘。當下的城市已經如脫韁野馬,基於土地定著而論定的記憶與認同,似乎已經無法回應人與環境的互動軌跡。當下所作所為的一切也終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謹慎地過日子,用身體去感受這些不容易所建構的生活世界。務實來看,石頭所銘刻在城市「時間的形狀」仍是思索當下與邁向未來的連結作用。

 

 

 


13211021_1226491527368489_1090696489_o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1993年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同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淡江建築系Studio407都市設計工作室,進行「島嶼地景」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博士,研究領域在社區設計與都市設計等方面的實務與研究工作。一直以來,以行動「將設計帶到生活世界!」參與了城市設計、校園設計、農村再造、歷史保存、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創新等等議題。
作者其他文章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1993年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同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淡江建築系Studio407都市設計工作室,進行「島嶼地景」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博士,研究領域在社區設計與都市設計等方面的實務與研究工作。一直以來,以行動「將設計帶到生活世界!」參與了城市設計、校園設計、農村再造、歷史保存、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創新等等議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