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 編譯:Christine Lee
因緣際會之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的幾位成員,在研究「不同遊戲空間中的不同遊戲行為」時,讀到一本《兒童遊戲場》翻譯書上的案例,認識了荷蘭鹿特丹的 Wikado 遊戲場,發現孩子在廢棄的風力發電機葉片中遊戲時,會用身體去配合地形,於是身體的姿勢就改變了。這是 2016 年某個深夜的一段吉光片羽,但看見遊戲場上孩子行為與做研究功課時相對照的各種類似驚喜感動,總一點一滴存在幾位成員的心底。
孩子在廢棄風力發電機葉片中遊戲時,會用身體去配合地形、改變姿勢(圖:《兒童遊戲場》)
Wikado 遊戲場,是荷蘭鹿特丹霍桑兒童仙境(Kinderparadijs Meidoorn)對外開放的遊戲場。
這個組織,十年前成立於荷蘭鹿特丹老北區,是一個社會支持組織,是在地兒童、街坊鄰里遊戲場以及藝術館的集合體。這一個區域,有許多社會地位低下、經濟能力困難的外來移民家庭,經常一家有眾多孩子擠在擁擠小房舍內。這樣的孩子,在遊戲場的刺激、挑戰和玩耍,在室內館的藝術、創意和手作,除了找到自己天份外,更有機會建立語言、藝術和社交上的能力,而孩子成長所經歷的這些美好過程,都會確保在一個好玩、正向、開放價值、主體性和啟發內在能量的環境中;這個組織的工作任務寫著:希望也能透過這些,進而提升在地社區的生活品質。
這一天,雖然我們是臨時衝到遊戲場只想要開箱,不過遇見了當天自願接待並受訪的工作人員「哲尼」,熱情地帶我們看這看那,雀躍地訴說在這裡工作的成員,對這一座 2008 年開放迄今的遊戲場,都非常地自傲,他說道:「幾位建築師當時找到我們,說:『聽說你們需要一座遊戲場,我們有一個非常讚的想法,也許我們可以合作來動腦筋和花心思,就能蓋成!』而我們這一群成員,也覺得蓋個有趣的遊戲場真的不錯, 不過所費不貲,還好歐洲各方資金來援,成果也真的令我們無比光榮。」
遊戲場正中央足球運動場和後端幼兒鞦韆區鋪面,是 NIKE 捐贈,用舊球鞋回收製作而成的
這一天還沒有什麼孩子來到遊戲場,可能是因為整天淒風苦雨,也可能是因為孩子都還沒有從學校回到家。我們於是談到這座遊戲場的設計和建造過程,哲尼說:「這些廢棄的風力發電機葉片,原本在荷蘭的某處閒置,而建築師希望利用它們做些什麼,像是蓋一座『不同感官』的遊戲場,讓孩子躲迷藏、去探索、在高塔上玩水。」而這些想法,最後在霍桑兒童仙境實現成真。
手中拿著珍藏的原版設計圖,哲尼微笑答著:「設計師真的很希望手中這些回收可再利用的多元素材,能做出這樣的遊戲場,而創意來源,是幾乎每個荷蘭孩子都喜愛的木籤遊戲『mikado』,木籤上有幾種不同的顏色,就像現在遊戲場上看到這樣不同的顏色,而荷蘭文的風車是『wieken』,不是直立的部分而是向外延伸部分。這個遊戲場四週都是老房子,所以風力發電機葉片要越過這些房舍運進來,加上運送當天也跟訪談的今天一樣風雨交加,真的有夠刺激。所以,能看著這個遊戲場完成,感覺實在很好。」
手中拿著珍藏的原版設計圖,哲尼熱情地帶我們看這看那,雀躍地訴說對這個遊戲場的驕傲
Wikado 遊戲場的名字,是這樣發想出來的, mikado 和 wieken,木籤遊戲和風車兩個字的結合。
在訪談中,哲尼提到,mikado 這個木籤遊戲,玩的時候,抓一把從空中撒下散落各處,木籤落下時參差交錯,孩子或大人要輪流從中抽掉一根,而不影響整個結構,有些類似 Uno 疊疊樂,不同顏色則是用來計算分數的。幾位建築師就是看到孩子玩這個遊戲獲得了靈感。而他們剛好有許多管道,可以獲得跟一般遊戲場上常見素材很不一樣的資源,當他們一接到電話,知道有什麼人不再用什麼東西,就存在腦內設計素材庫,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運用素材庫中的物件,把設計創意付諸實踐。
玩 mikado 木籤遊戲時,抓一把撒落各處,玩者輪流從中抽掉一根,不影響整個結構就得分
哲尼接著介紹手中設計圖上的細節:「原本攀爬網是希望用廢棄輪胎來做,但我們發現在處理洞和洞之間有製作的實際困難,所以最後還是必須訂購新製攀爬網。遊戲場正中央的足球運動場,是 NIKE 捐贈的鋪面,用舊球鞋回收製作而成的,也用在遊戲場後端幼兒鞦韆區的鋪面。圍繞著遊戲場的這一條地磚,是用原場地的,因為建築師不想浪費,就鋪設了步道。遊戲場的最高點,是用 F16 戰機座艙做成的瞭望塔,高塔的窗子是用洗衣機的門,而這裡有一個玩水塔,孩子能爬到高處利用轉輪,水就流出來了;玩水塔下方就是沙坑,孩子就能玩水玩沙。室外和室內連接處的木棧道,是運用熱帶國家造船的舊木頭,也是我們去詢問能不能提供給遊戲場回收利用得來的。」
孩子爬到玩水塔高處利用轉輪,水就流出來了,玩水塔下方就是沙坑,孩子就能玩水玩沙
對答時,哲尼開了一個玩笑,因為設計圖中畫了一個孩子在玩水塔的最高處手往外抓像要再攀爬,他說:「孩子是可以爬那麼高的⋯⋯」我接話說:「那真的很讚耶⋯⋯」但是,他接著說:「不過,當他們爬成這樣的話,我們還是會說『不!不!不!請下來。』」因為,雖然鋪面是確認四公尺墜落都安全的木屑和沙,不過因為直接使用風力發電機葉片的關係,為了保留這個素材的結構完整性,沒有將環境設定為「絕對安全」,是需要大人在一旁觀察孩子自由遊戲時,不會有危害到自己生命安全的行為。
設計圖中畫了一個孩子在玩水塔最高處手往外像要再攀爬,不過當爬成這樣時,還是會被請下來
風力發電機葉片有什麼好玩呢?哲尼說:「我們在風車葉片上挖洞,孩子就能躲迷藏,我們常常在玩這個遊戲⋯⋯」我發現設計圖和實際場域的不同,提醒了他有關現場多了一道矮滑梯這件事,他說:「對,跟原本的設計不太一樣,我們又蓋了另外一道滑梯,額外增加的好物。而高塔另一邊這一道高溜滑梯,是本來的遊戲場就有的,溜滑梯是遊戲場不可少的物件,而且也不想浪費,只是因為增高的關係,滑道要更長,所以還是要新購一段加上去。」
高塔另一邊的高溜滑梯,是本來遊戲場就有的,不想浪費,但因為要增高,就新購一段加上去
霍桑兒童仙境這個組織的成員,是一群各自擁有不同專業、領域多元的合作隊伍,有藝術家、教師、社會福利工作者。而這一個遊戲場的專案中,大家則是因為「創意」而聚集,當時 哲尼自己本人非常期待這一個遊戲場的完工。這個組織成員是一個團隊、建築師是一個團隊、建造工程又是一個團隊,總共三個團隊,在溝通協調來自組織的需求、設計的創意,以及最後是否能真的建造得出來。哲尼的角色,是在告訴建築師和工程人員,什麼設計對這裡的孩子是好主意(或是不太好的主意),也就是兒童的代表,詢問每一個孩子個別的需要,再轉達和建議;而最後,這個組織的董事會,則要負責確認全部的花費。
霍桑兒童仙境這個組織的手作空間,也是在這裡用各種媒材,詢問每一個孩子個別的遊戲需要
哲尼和我一起在設計圖中指認了這一個鄰里社區的兒童當初提出的需求,我就我看到的部分說:「有旋轉、有擺盪、有攀爬、有溜滑、有旋轉和擺盪的結合,還有沙坑裡的水跟沙,還有自然的物件、大自然圍繞⋯⋯」於是,哲尼順勢討論了設計遊戲場的這一群孩子的背景,他說:「住在附近的孩子,大部分來自大家庭,但住的卻是小屋子,所以孩子會來我們這裡『做自己』,在這裡嘗試、犯錯且一再嘗試,在這裡跟朋友碰面,來獲得一些樂趣,或是來發揮一些創意,或只是來玩遊戲,我們每天都會在這裡,確保他們會在安穩的環境裡,因為有些孩子跟其他人玩是有困難的,我們就會跟他們一起練習『怎麼玩遊戲』和『怎麼一起玩』」。
有旋轉、有擺盪、有攀爬、有溜滑,還有沙坑裡的水跟沙,還有自然的物件、大自然圍繞
聊到孩子時,眼中炯炯發光,哲尼接著描述:「有時候,孩子做了很讚或是真的很了不起的事,例如主動詢問人『需不需要我幫忙你?』之類的,就會有一些獎勵,我們有一個獎勵機制,如果收集了十張綠卡,就獲得一個對我們來說也許真的沒什麼特別的小禮物⋯⋯」我感慨了一下,說:「這種機制,對窮困家庭或家中真的沒有太多成人照護的孩子,是蠻不錯的⋯⋯」哲尼點點頭,確認:「這是我們這個組織的核心價值,讓所有人事物變得越來越好。十年前,遊戲場上的衝突不斷,真的就跟漫畫裡畫的那樣,一朵雲裡頭拳打腳踢,伸出小孩打架的手跟互踹的腳,有時候衝突嚴重到我們要先把遊戲場關閉起來不給大家玩了⋯⋯」
「但是,十年過去了,一切都往正向改變去演進,不過,也不是只有我們這個組織的關係,這個地區有許多組織,都用相同的作法來幫助這裡的孩子,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不用憤怒、也不用揍人,孩子可以到遊戲場來,跑個十分鐘,然後停下來鬆口氣,身體裡的憤怒就『呼』地消退了。」哲尼說著,戲劇性地呼了氣。「當然也有一些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陪著練習怎麼社交,我們不會說『你會製造麻煩』,就不給這樣的孩子來,我們會陪著他們,一次練習一件、兩件或三件事,讓孩子慢慢練習,犯錯沒有關係,一切都會越來越好。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空間,如果不想跟別人玩,就去爬自己的高塔,站在高處看看其他人在幹嘛,等到自己覺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爬下來繼續玩。」
從鄰里社區前往 Wikado 遊戲場的通道,像是從真實生活打滾的間隙,走向奇幻創意世界的轉換
聽著聽著,我忍不住內心的感動,跟哲尼說:「台灣的孩子,並沒有像這樣創意滿點的遊戲場,幾乎都只有低矮的塑料模組遊具,也許 4 歲或 5 歲以上的孩子,到了遊戲場就找不到什麼可玩了,你說 Wikado 這一個遊戲場是給 4 ~ 12 歲的孩子,在台灣, 4 ~ 12 歲的孩子真的沒什麼地方可去,遊戲場上的設計無趣又簡單,資源好少,孩子沒有被滿足,許多大小衝突也就因相繼而生⋯⋯」
哲尼聽我說完,語重心長但依然正能量飽滿地說:「不過,大人能帶著孩子看到『好好一起玩』是什麼模樣,孩子就會跟著做或學起來,也許當大人不在時,孩子就能自己練習,也許就應用在遊戲場外的生活上。舉一個很好笑的例子,有時候我們會跟孩子玩按摩,孩子就一個坐在另一個身後幫前人按摩,結果遊戲場休息關門後,這些很正向的東西就會發生效果,我們看到一些孩子就坐在自己家門口的階梯上,繼續在玩按摩的遊戲,真的很逗趣!」
從書上看到孩子在葉片中遊戲的照片,到實地將身體扭轉彎曲地進入葉片朝聖,內心充滿悸動
設計創意運用在回收再利用的多元素材、一個「讓孩子做自己」的環境營造、真實陪伴、給孩子試錯嘗試的自在、以及大人適切的社交引導,這些關鍵元素,才是造就了住在 Wikado 遊戲場附近的孩子的人生改變,就像哲尼說的「正向的東西就會發生效果」:讓他們在遊戲場上看見彼此,在同樂共玩時的社交互動裡練習,不在硬體形式上而在軟體上接納和應對每一位全人個體的多元差異,最後把這些養分吸納,長成一個個內在富有能量的大人。
這些改變,也許是極緩慢且不著痕跡的,但這股改變的力量,對孩子的生命歷程之強大,就像是自然環境中的時強時微的一陣陣風,轉動特公盟的每一個親職媽爸,如一座座風車不停歇,持續不斷努力練習和專精,在遊戲場上看見兒童的遊戲行為,試著將這些抽象的表徵,翻譯轉換成設計和建造能付諸執行的語彙,在台灣各地陸續改善或新建遊戲場時,和其它相關團隊進行實務的連結(引用「特公盟兒童心理師」黃雅萱的話)。
Christine Lee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現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活躍成員、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性別研究社發起成員;前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及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二年前因為成為阿皮媽媽(今年四月頭銜加長變成皮兜媽媽),加入「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共學團體,除和團友討論親職教養,也關注各類教育和社會相關議題。個人熱忱興趣所趨,現正於特公盟負責推廣兒童人權(遊戲權、參與權)以及在性研社負責推廣性別友善(平等、多元)討論。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