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11月主題:社區交往-重建一座具有親密感的城市

文/ 原典創思

不顯眼的一層樓自營建築小柴屋以Sake Days清酒每天的活動聚集了四面八方的社群。(圖片提供/ C.C. Foto)

重建一座具有親密感的城市,需要多樣性的社區空間。受到工業化的影響,不論是在城市或鄉村地區,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因爲面對面的時間、空間的重新組構,傳統融合在我們生活中共用空間的文化已逐漸模糊,以致於人們之於空間,失去了主動性的角色,反之,生活、工作、休閒、社交等空間隨著建築物框架及分區而一再被切割,乃至於人們失去對創新的生產能力,對空間的創造能力也變得陌生。

11月份專題提出的「社區空間」思考,源起於2017年9月份的「an eye for community東京-台北社區交往」策展企劃。東京在潮流的外衣下,2011年的東北311大地震仿彿為新世代的工作者投下了更具震撼力的衝擊。許多原本在大企業或具備專業的、學術地位等工作者,開始進行自我的、社群的革命。在這當中,我們總能透過城際間的游走,去觸及自身生命視野中的未竟之境。也正是如此,不只是增廣見聞的旅行帶給我們再向下望踏的方向感,更多來自於旅人在路途當中稍作歇息的片刻,縱使是瞬間,動人的畫面總來自於旅途風景所遇到的人事物,就將記憶凝結起來,以好好滋養著下一回合的生命拼搏。說是拼搏或許過於嚴肅,然而正因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由「人與人」形成的群,再由「群與群」形成的小眾,以至於匯聚為一條更大的主流。


只要幾塊帆布便撐起了人行道上的午餐空間,輕鬆圍坐,交談四起- 越南河內。(圖片提供/ 珊迪林)

本期「社區交往- 重建一座具有親密感的城市」專欄規劃包括兩部分,其一是用身歷其境的視角文章帶出能夠回應城市議題、連結群體的方法。SHIBAURA HOUSE是這一波改變的「連接器」(hub),創辦人伊東勝Masaru Ito透過企劃了人的思考為家族企業廣告社帶來了新轉型;Christian Dimmer 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Tokyo Transitions的跨領域實務工作者的知識/技術交流工作坊。從對於「方法」的提問,試圖勾勒以個人或群在扮演行動者的生活或工作面貌,換另一角度來看,也是對於人扮演「連接器」(hub)角色上的期許,改變自身,也帶動改變小群,在重建城市的過程,重拾信任感、擲回對於一份更好城市的期待。


伊東勝Masaru Ito與Christian Dimmer於「社區交往」展覽前造訪萬華區南機場地下室的南機拌飯地下勞動合作社。


位於東京芝浦的SHIBAURA HOUSE試圖回應現代都市社區空間的需求,大廳內的小角落提供小群使用的公共分享空間。(圖片提供/ 胡如君、施育汶)

另一部分則透過案例的介紹,位於東京谷根千(Yanasen)地區的許多創新社群在地經營地方,如Ondi出租原貌場域音域、Hagiso分散式設施旅店等,可窺見社區共創共同體的生成樣貌來自於社區運動。此外,也收錄了來自不同生活旅行者見聞的國際與台灣族裔飛地空間使用案例(日本東京、橫濱、澳洲、巴西、古巴、東南亞、新北市華新緬甸街等),提供台北的讀者一份新的想像。回到台北,三個不同視角所投射出的社區空間樣貌,共學家庭的孩童視角、支持青少年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視角,以及一群具有技藝的工作者的轉化參與經營案例,提點出城市正是需要不同角色、年齡層等的社區空間創造,更微觀、更親密的生活互動,多樣化的社區空間,應是下一個世代的城市命題。


位於東京谷根千(Yanasen)地區的Ondi出租原貌場域音域將建築空地場域視為街道和家中間的聯接點(Hub)。(圖片攝於2013年東京社區空間演講會場)


地主等待湊足了資金就可以就地蓋起新樓房,在此之前便以出租空地的方式活絡鄰里和社群活動。(圖片提供/ Ondi Toshiyuki Makizumi)

在方法、案例或是身歷其境的參與者之間,往往能來回相互參照,互為索引。本月份專題文章預計收錄如下(非按文章發表順序):

  1. 社區空間作為方法-側寫【an eye for community東京-台北社區交往】策展人伊東勝|珊迪林
  2. 變遷社會下的社群行動- Tokyo Transitions的參與經驗與方法介紹|王俞棻
  3. 東京Yanasen(谷根千)社區共同體的浮現|王俞棻
  4. 東京非常空間觀察|王俞棻
  5. 柴屋記事: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共創基地|Fifi Chan
  6. 自學家庭與社區空間 – 孩童的城市教室|陳妍伶
  7. 人性空間:昌吉轉角|Szu-Ju Wu
  8. 喝奶茶 過生活:緬甸街的長者支持空間|送風
  9. 再樸素不過的日常生活設計:橫濱散步|林書嫺
  10. 在復古頹廢的巴洛克裡跳著騷莎:古巴城市的小小巡禮|Lily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還能在東經120度的東8時區,以繁體字讀到來自不同時空的另類生活空間的觀察故事:

  • 澳洲的街角生活觀察|Janelee Li
  • 看見升起的月亮- 社區中心的建築狂想|YC Shih
  • 東南亞的小群共用空間|Connie Ying Tzu Lin
  • 非法台北|Illegal Taipei

 

延伸閱讀|

1. An Eye for Community 東京 – 台北 社區交往:http://www.eyeforcommunity.org/
2. An Eye for Community 東京 – 台北 社區交往 Tokyo Taipei Transitions:https://eyesonplace.net/2017/09/11/6312/
3.Tokyo Taipei Transitions:http://tokyo-transitions.net/

 

 


原典創思 Collaborative O.
汲取了一群空間專業知識與技術的養分,在多樣暫況化的計畫灌溉下,走進社區與社群,對自己的期許是行動者,在每一場的參與設計的介面中,拉起豐厚層次的人群與環境橋樑。

網站:http://www.classic1990.com/home/

汲取了一群空間專業知識與技術的養分,在多樣暫況化的計畫灌溉下,走進社區與社群,對自己的期許是行動者,在每一場的參與設計的介面中,拉起豐厚層次的人群與環境橋樑。
網站:http://www.classic1990.com/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