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志軒
在人煙稀少的老街,幾人搬出國小的木桌木椅,排成一張大桌,正前方一個黑板寫著課表,婆婆媽媽拿著扇子、飲料,等待老師到來,聽其中一位婆婆說,今天會有老師來教種花。
街道學堂正式名稱為看南埕書房,帶動街區民眾重新學習。
這是台南社區大學在歷史街區信義街中開啟街道學堂的概念,在逐漸消失人味的古都老街,社區大學突然進來總不免讓街道上的鄰里人家手足無措,是像不少社區營造的計畫般,匆忙地來社區打擾後又匆忙地離去?幾年下來,街區民眾對外人顯得不安並多了幾分距離。
歷史街區在台南是熱門、觀光的代名詞,耳熟能響的神農街、正興街、新美街,往往走進去就被那古老陳舊的味道給吸引,實際上是看到觀光客一擁而上,拍照打卡吃美食,是台南觀光三部曲,速食化的觀光行程,並未讓觀光客深刻明白古都的歷史,這種感覺如同金門的照相館,只是把拍照的場景換到街區。筆者心想振興老街這名詞和商業化落差在哪裡?觀光客對老街的印象是停留在能不能拍照的形式上參訪嗎?
台南本身的生活魅力是那既慢既輕的生活步調,彷若蜻蜓點水,台南社大在這裡成立看南埕書房,和在地的民宿、青年合作,想把整個街道變成一個家,這中間從計畫構想到開始著手打造,也不過短短兩個多月的事情,在無政府相關經費的支助下,僅以社大人員及在地民眾打造。
一無所有的老屋,著手進行改造
思考以不要的抽屜來改造成書架
看南埕書房不單是生活化課程,也導入文化講座及議題關心,相信不少人會懷疑這不是另一種沙龍,其實不然,講座邀請的對象從各行各業到來上課的學員,是更貼近生活的群眾用分享來聯繫彼此的生活,公共性的議題也不是綁定在主流的議題,而是生活化的問題,如:如何布置信義街、摩托車該怎麼停、老街的防災知識等,從小處著手,讓議題融化接到民眾。課程也經過挑選,從修理電扇談永續環保,從種花談到美學,課程不是技藝的傳承,也是記憶的傳承,筆者喜歡在課程中聽老街民眾談論往事,談感情、談歷史。
修理電扇也不是輕鬆的事情。
把社大課程帶入街道,讓民眾從學習到對公共性議題的參與探討,筆者對看南埕書房所下的評語,在現今的社會議題多不勝數,複雜、繁瑣,幾次的激烈抗爭和議題的轉譯、懶人包出現,許多社運人士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打破同溫層,是要用不同的方式來闡述議題,或者讓議題變得更簡單更親人,筆者認為還有一項是該去注意的,是要培養民眾對公共議題關心的學習,如果民眾本身缺乏對公共性的關心認知,即使議題在怎麼簡單化,依然是對牛彈琴,無法讓更多民眾自覺議題與本身之間的關聯。
社區大學必須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教育本身的意思是引導他人的意思,筆者心想或許每個人都有對公共性關心的可能性,需要有人去引導其本質。看南埕書房目前仍在裝修階段,辦了12場在地講座、上了6堂課,老街沒有多大改變,但多了笑聲。
台師大社教所博士生
台師大社教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