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一處 PLAYSCAPE – 中央藝文公園兒童參與實驗工作坊帶我們趨近它

文:李玉華 Christine Lee

設計兒童遊戲景觀 (Playscape) 的基本入門,是滿足孩子成長過程每一階段身心發展需求。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特公盟) 從研究中發現,孩子建立感官直覺、獨立人格、民主素養、溝通社交、執行功能[註1]、風險管理、創意想像等能力,核心關鍵就是能在自然且安全的遊戲景觀中「自由遊戲 (Free Play)」。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倡議的兒童參與表意權及遊戲權,就是期望台灣社會開始理解兒童不同於成人特質所擁有的權利,這在兒童遊戲景觀規劃及設計的面向上,就是推廣小小公民生而具有充分遊戲機會和資源,任誰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剝奪,反該在設施可用性及適宜性上,積極營造支持兒童使用者的參與機制來徵求孩子意見。

2017 年台灣正式邁入「兒童參與元年」,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處、社會局、文化局和新北市城鄉局已嘗試許多類型工作坊。兒童使用者受邀參與規劃,表達想法、提供意見和經驗,過程由遊戲孩子王 (Play Leaders) 啟發遊戲機會、引導自由遊戲,用各種萃取模式趨近孩子內心,接著和孩子及親職代表確認遊戲行為,孩子王及專家譯出遊戲需求,最後由設計師落實執行到空間硬體設置。

紙上談兒童主體參與看來容易,但工作坊現場作業及事後轉譯卻無比挑戰,執行細節怎麼做,才會是不以成人管理思維去畫地自限,重視兒童主體的「翻轉」並「還權」,減少成人視角立場介入、規範和限制,讓社會共同用豐沛資源滋養孩子,使其成為一個全人發展的生命個體?

註1: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iton) 是很流動的概念,大部分研究學者認為包括:自我克制、延遲滿足、忽略令人分心事務、專注任務、放棄衝動行為等,也就是維高斯基提出的「動機與認知,是和自我調節交纏在一起的」。

兒童參與實驗工作坊由台北市公園處委託境觀設計公司、眼底城事和為為設計規劃主辦

從 2015 年夏天開始,特公盟開始協助台北市進行兒童遊戲景觀改造,直到 2017 年終於將兒童參與表意權引入成為公共工程執行前的核心一環,台北市及新北市兩府在遊戲場新創或改建時,皆將「兒童參與」優先於專業設計 。然而,台灣從來沒有過這種經驗,尤其對象是 2-12 歲的孩子,於是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處先以中央藝文公園為基地,執行兒童參與實驗計畫,過程操作認真細緻,堪稱符應兒權公約精神的「兒童參與最佳執行方法」之一,可作為從事兒童參與工作專業群體的一種典範參考。

我的遊戲小島徵件活動三週內,收到學齡前後共71位孩童創作稿件(圖為學齡前作品)

我的遊戲小島徵件活動結束後,由受邀專家學者選出 25 件創作稿件(圖為學齡後作品)

主辦單位首先以「我的遊戲小島」為主題,廣邀學齡前後兒童投稿設計創作,公開刊登在臉書粉絲頁「玩出一座遊戲場」,作為廣納兒童群體意見的開端。接著,請兒童及遊戲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特公盟,在其中選出 25 件頗富興味的作品,鼓勵創作者和媽爸一同來實地參加自由遊戲的工作坊。而工作坊現場的素材,會從兒童在家能使用的小型素材,進展到大型素材,如紙箱、紙卷筒、實木塊、棧板、瓦愣板、稻草捆、繩索等。

工作坊現場創作使用樹枝、樹葉、果實等自然素材,比家中準備的更多元且跳出框架
(照片來源:台北市106年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

聚焦在「在這塊屬於你的地方、島、秘密基地、空地,你喜歡玩什麼?你想要玩什麼?」
(照片來源:台北市106年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

而中央藝文公園兒童參與實驗工作坊,是在俗稱華山大草原這一塊自然景觀空間中進行,在這自然景觀裡,地貌變化多元,所有沙石水木就地取用成為素材, 與四周自然生態緊密連結,只為了讓來遊戲的各種能力狀態的孩子,都能感受健康、啟發和迷人的大自然,身心靈親近認知自然、文化與景觀的結合,看見萬物有生死有綠茵有乾枯,在地球之母擁抱下人類天性養成,從中找回冒險的機會、規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過多人為的聲光環境裡解放出來,還從成人手中拿回主導的權力。

遊戲孩子王訓練非常重要,實質影響孩子是否能在尊重且友善支持環境下進行自由遊戲
(照片來源:一心)

而到了自由遊戲的現場,遊戲孩子王角色非常地重要,因為他們是讓孩子能在友善支持的環境下自在展現自我而進行遊戲的第一線人員,也同時肩負要務,將孩子當作主體來傾聽,用引導而非教導的模式來啟動孩子自由遊戲機會。因此,行前會議和籌備作業時,除收集各式各樣能讓孩子在現場發揮創意想像的大型素材,最關鍵任務,就是將理解兒童特質、尊重兒童主體、陪伴傾聽的文化氛圍營造出來。

親職代表在自由遊戲時,也是要陪伴、觀察、翻譯、引導,而不是介入、教示甚至主導
(照片來源:台北市106年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

各種身心能力狀態的孩子互動,大人都是陪伴著的,不是把孩子放一起下個指令一起玩
(照片來源:台北市106年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

而怎麼跟孩子玩,也是一門專業的學問,特殊需求兒童和非障礙兒童都一樣,也需要在遊戲景觀中遭逢挑戰和接收刺激,傳統上許多沒有在意孩子感受、闖關競爭遊戲、大人意志介入、形式樣板主義、催促結案拍照或是下個指令「要一起玩啊!」的工作坊,其實是違背兒童的最大利益,這些長期存在的「忽略兒童主體」的普遍做法,加上兒童參與等於「一次性儀式」的態度,幾乎是兒童人權的妨礙。遊戲孩子王和親職代表,對於「怎麼玩遊戲」和「怎麼一起玩」,最後看到「好好一起玩」是什麼模樣,都應當陪伴著孩子去嘗試、犯錯且一再嘗試,孩子有更多選擇和機會。

《橘色奇蹟》 繪本暖身,比起教育用意訓示宣講,故事更能將孩子引入到參與的情境
(照片來源:台北市106年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

和孩子互動現場,用故事繪本暖身,以兒童本身年齡和成熟程度的語言,包括遊戲、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繪畫等孩子的溝通方式,作為提供有關訊息的基本條件,才能讓兒童知情同意、身心備齊,接著進入自由想像創作遊戲。想要能夠萃取孩子真實樣貌,就必須給足孩子時空餘裕,核心精神就是「等待」,讓孩子間自發同玩和自主互動產生,而遊戲孩子王的精髓,就在「如何讓這些產生」。友善環境營造和工作坊活動操作方法,應當適合不同年齡和成熟程度的兒童,提供足夠時間和資源,確保兒童做好充分準備,有自信地進入參與模式。

孩子自由創作時,過程重於成果,若成人只看結果不陪過程,就淪於只看到遊具的思維
(照片來源:台北市106年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

這個過程,遠比玩出什麼作品要重要,週遭大人必須放下「成果展」思維和「結果論」價值,不對成品過於期待,反而專注陪伴和觀察孩子,行為背後深藏什麼意義。這除了是孩子練習產出腦內想像和傳遞自身需求的培力,更是大人重視兒童主體、用孩子立場跟視角平等溝通,減少評斷、不作質疑的培力,設計師、公部門和親職家長非常需要觀察看見這個過程,才能發自內心認同孩子的需求和想法。過程比結果重要,就跟自由遊戲是一樣的邏輯;兒童參與若不想流於空談和形式,越多這樣細緻的執行,才是兒童主體經驗能夠被真正萃取而轉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註2]

 

註2:更多細節,可以在〈特公盟經驗的兒童主體:聽懂內心世界、看懂遊戲行為(上):引導準備〉和〈特公盟經驗的兒童主體:聽懂內心世界、看懂遊戲行為(下):實作觀察〉兩篇文章中,看到更詳盡說明。

把每個孩子當重要個案分析,動作表情、玩法甚至決定不玩時所說的話,都是寶貴資產

實驗工作坊後,對參與的每一個孩子做個案分析和需求轉譯的工作,是日後能真正落實每一個遊戲場能夠有自己多元特色的最重要階段。每一場參與工作坊關注的主題不同,參加的兒童使用者和親職照顧者各異,萃取的面向和對象是動態的,設計師和公部門在每一個空間所獲得轉譯出的需求和經驗就會有其特色,經過預算經費和落實執行可能的拘限過濾後,成人在能力範圍所能蓋還給兒童的,就可以是最趨近孩子遊戲本質、符合身心發展、連接在地文化並且豐富多元有趣的遊戲景觀。

 

本文轉載自景觀NEWSLETTER NO.75 2017年11月,原文標題為《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一處 PLAY SCAPE-中央藝文公園兒童參與實驗工作坊帶我們趨近它 / 李玉華》
封面照片來源:台北市106年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


Christine Lee
半媽半盟、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成員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其他文章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