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棲息在新竹市的動物們

撰文/王昱登、莊重遠
插圖/劉宇涵
攝影/董昱

新竹市的市區相當靠近海邊,再加上緊鄰丘陵地,這座城市有著豐富的生態系,從住在山區的甲蟲到濱海的水鳥、招潮蟹,都能發現牠們的身影。不過這些動物並不是隨處可見的,牠們的生活空間不斷被人類開發的腳步侵擾,當棲地被開發成垃圾掩埋場或是商業區,都讓這些動物們越來越難被發現。

在那個新竹還沒開發的年代,這裡豐富的生態系,讓許多愛好動物的同好發起許多組織,像是新竹荒野、野鳥學會,都在那個時間點聚集了志同道合的夥伴。這些組織也成為新竹現在保育動物的推手,動物保育議題的宣傳很多時候都依賴這些人的努力。開發和動物保育在光譜的兩端,目前還是開發的聲音占了上風,只仰賴這些組織的努力,還是很難阻擋大型開發破壞動物的棲地。

許多新竹人感慨:三十年前,幾乎每個小朋友都知道抓蟲的樂趣,海邊的水鳥群更是壯觀,現在很可惜都沒有了。也許現狀讓人感到無力,但在經過長達數十年的開發之後,這幾年開始有人會去關心這些動物面臨到的困境,並試著做出一些小小的努力,希望能和牠們共處。另外,有些動物們,雖然沒有辦法像白海豚一樣轉彎,但也在這惡劣的環境中,找到一些稍微適合牠們生活的場所,展現不可思議的生命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新竹這座城市裡的動物們吧!

來海邊休息的候鳥們

故事從三十多年前說起,當時新竹的海邊新竹漁港還沒建成,也沒有垃圾掩埋場出現,沿岸的沙洲上是水鳥的天堂,鳥的種類十分豐富。許多來台過冬的候鳥,一路南下剛好能夠在新竹沿岸廣闊的沙洲稍作休息,北台灣只有這裡成了牠們的最大中繼站。

新竹野鳥學會正是在這時間點成立,沿岸豐富的水鳥吸引了許多同好來組成學會。不過也在此時,垃圾掩埋場也選定的地點,位在客雅溪的南岸和現在知名的賞鳥景點金城湖隔岸對望。在那個急著開發賺錢的年代,海邊鹽分高不能開發的沙洲,正好最適合來當作垃圾掩埋場使用。但這塊沙洲卻也是水鳥種類最豐富的區域,垃圾場興建之後,也帶來後續鳥類的生態危機。

這還不是水鳥們面對最大的困境,1981年時新竹漁港新建,選定了頭前溪出海口風平浪靜的南岸,1991年漁港正式啟用。這座新漁港是因舊港泥沙淤積而遷址,取代了南寮舊港的功能,但也因為建設在沿岸,港口的海堤造成了凸堤效應,讓更南端大量的沙洲不斷退縮。這也大大影響了沿岸海域的生態以及沙洲上不同生物的生活空間。

沙洲退縮的情況有多麼嚴重呢?以現在的焚化爐為例,在港口設立之前,焚化爐的區域位於防風林內,要到達海邊除了穿越防風林還有一片沙洲地,但今日焚化爐緊鄰大海,曾經茂密的防風林都已經消失,更別說是更外邊的沙灘了。

現在新竹的沿岸的水鳥大不如前,不過還是有些區域還可以看見鳥類。雖然人類的開發大大縮減了牠們的生活空間,但新竹沿岸尤其香山一帶,仍可以算是北台灣最大的潮間帶,一年約有兩百多種的水鳥會在這裡出現。

蒼鷺小檔案

台灣體型最大的鷺科動物,是台灣十分常見的冬候鳥,覓食時時常維持固定姿勢等待食物上門。

哈囉!招潮蟹在跟你揮手

和水鳥同樣是生活在潮間帶區域的生物除了水鳥之外,還有招潮蟹、彈塗魚等動物。這些動物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當然面對到的難題也是類似的。不過就在去年年底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香山濕地一帶將紅樹林剷除,經過半年的復育之後,素來稀少的台灣招潮蟹也在香山濕地重新露面了。

「剷平紅樹林,復育生態」,這一段話說起來好像有些矛盾,在一般的概念中紅樹林跟生態有良性的關係。但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紅樹林通常位於出海口,紅樹林植物的根系減緩流速、固沙的作用,會讓出海口附近的沙洲更容易的淤積。紅樹林之下的土壤會因為植物而硬化,只有少數的生物能夠生存,但沙洲上才是生物最豐富多樣的地方。

香山濕地近年來因為紅樹林生長過剩,幾乎佔據了出海口附近的潮間帶,甚至沿河川向內陸蔓延。除了某些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被占據之外,也因為河流流速過慢,一遇大雨便氾濫成災,甚至還有小黑蚊孳生使得附近居民不堪其擾。終於在去年市政府編列預算,以大型機具來剷除過度生長的紅樹林。

紅樹林被剷除之後,各種類型的生物也開始出現。沙洲上比起紅樹林更適合小生物聚集繁殖,接著就會吸引水鳥前來覓食,生物的多樣性是更豐富了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生物,最被大家熟知的要算是弧邊招潮蟹,揮舞著牠紅色的大螯,這是數量最為龐大的族群,牠們是少數可以生存在紅樹林下的生物,擁有著堅韌的生命力。

但在香山濕地最難得的是台灣招潮蟹也開始出現,這是台灣特有種的動物,主要生長的區域就是香山濕地的範圍。台灣招潮蟹的大螯顏色是由深褐色漸層至白色,十分容易辨認。牠們喜歡生活在潮間帶上半部,而且是陽光充足、乾濕度適中的區域,可說是十分狹窄的生活空間。台灣西部沿岸有牠生活的聚落,但就屬新竹香山濕地的數量最多。

台灣招潮蟹小檔案

台灣特有種動物,喜歡居住於潮間帶上半部的沙地上,新竹目前最大的棲息族群於香山濕地。

住在煙囪的蝙蝠俠

在新竹市區住著一群稀客,而且是住在我們總意想不到的區域。在第四期〈貢丸湯〉中,我們曾經介紹過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遺址,位在清華大學附近。這座醒目的大煙囪,除了見證了不同時代的歷史之外,更是附近的人共同的回憶,而現在還接納了一群可愛的蝙蝠。

這群蝙蝠不知什麼時候來到此處,但街訪鄰居或是一些關心動物的市民,早就知道在建功國中附近的大煙囪住著一群蝙蝠。新竹荒野協會的資深講師陳女士,在初次聽聞這群蝙蝠的消息之後,也來大煙囪一探究竟。但因為廠房內光線昏暗,很難辨識清楚這群蝙蝠的種類。

終於在蝙蝠博士徐昭龍的協助之下,順利確認了這群稀客的身分—霜毛蝙蝠。牠和其他台灣常見的蝙蝠最大的不同在於,耳珠形狀為松茸狀是明顯特徵,毛色有些糖霜般的色澤,跟其他種類常見的黑或褐色差異很大。

霜毛蝙蝠在台灣最先是由東海大學的林良恭教授和其率領的團隊發現,不過棲息地等等詳細資訊都幾乎沒有資料。而位在海軍第六燃料廠區的霜毛蝙蝠,可說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發現牠們繁殖、群聚的族群。牠們每年夏天左右會在此繁殖,可以很常看見牠們的身影,不過秋冬之後牠們就會移往別處過冬。

霜毛蝙蝠小檔案

分布於溫帶地區,台灣是其分布最南端。屬於中型食蟲性蝙蝠,背部毛髮表面呈霜白色,故得名。每年4-9月築巢於大煙囪(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場遺址)。

校園裡的蝴蝶天堂

在新竹說到蝴蝶園一定會想到位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後方的蝴蝶園。這處蝴蝶園在學校經費的支持之下,已經悄悄的走過六個年頭。這處蝴蝶園最有特色的地方,是裡頭的溫室不是用來眷養蝴蝶,而是保護食草植物。蝴蝶是飛翔在外頭,天氣好的時候,牠們最常群聚在陽光下的花朵附近。

這座蝴蝶園中的蝴蝶,幾乎都是野生的,因為這處的環境及食物充足,讓牠們找的了一個新家。經營蝴蝶園的方老師和我們說:「這座城市對蝴蝶來說,有太多惡劣的環境,只要有一處比較舒適,蝴蝶自然就會群聚過來。」這裡的蝴蝶有常態性在此繁衍的種類,也有每年不同季節遷徙而來的族群。這座園地,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蝴蝶或幼蟲愛吃的植物照顧好而已。

園地裡的蝴蝶種類繁多,但「黃裳鳳蝶」則是最被喜愛的。在這裡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現牠耀眼的身影,而且除非有氣候等特別因素,否則牠的三種型態幼蟲、蛹、成蝶都能在園內看見。但牠們的幼蟲食量驚人,最愛吃的馬兜鈴科植物時常被吃個精光,所以園內就設有幾處網室來培育這些植物,才不會讓牠們餓肚子了。

黃裳鳳蝶小檔案

過去曾廣泛分布於台灣,但現今已十分難見。生活於台灣於海拔1,700公尺以下,成蝶後翅底色為黃色,雌蝶體型一般比雄蝶大,幼蟲喜愛吃食馬兜鈴科植物。

甲蟲王者的生態園地

高翠路上何家園是新竹知名的庭園餐廳,更是許多新人拍攝婚紗照的最佳景點。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何家園也是新竹復育甲蟲的重要生態園區。不過何家園的何大哥謙虛的說「其實也沒有特別做甚麼復育,樹種多了,生態就回來了。」因為此地連接高峰植物園,形成大範圍的綠帶,讓甲蟲們在開發中找到一片喘息之地。

何大哥曾是電視生態部落格的主持人,對甲蟲生態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透過甲蟲的養育,也可以讓生態循環再生。比方說一根風倒樹就可以養活許多種不同的甲蟲。有些甲蟲喜歡食用硬質枯木,也有甲蟲喜歡蛀蝕過的殘根敗葉。即使整根樹木只剩枯葉、腐植質,也能培育甲蟲幼蟲(俗稱雞母蟲)。

在大哥記憶中,過去到處都是獨角仙、鍬形蟲,許多孩童時常結伴抓蟲。但現在因為生態變遷,即使到深山中也不容易找到大型的甲蟲了,孩子們的童年好像也和抓蟲、養蟲越離越遠。現在想要飼養甲蟲,大多數都要向專門的商店購買,失去了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以及在林間找重的樂趣。

何大哥也曾在何家園內經營甲蟲館,讓遊客在用餐拍照之餘也可以認識甲蟲生態,裏頭收藏了他飼養的甲蟲以及珍藏的標本。但甲蟲館目前已經暫停開放了。除了要維持標本館內的溫度、濕度以及維護標本太過消耗人力以外,遊客順手牽羊的行為也讓辛苦收集標本的何大哥損失慘重。

何家園現在面臨市地重劃的危機。當初何家「三七五減租」時期以租用的方式使用這塊地,但後來被劃為竹科園區的保留地,更在2010年市政府變更地目將此地規劃為商業區、住宅區和公園。目前法院已判決何家園需歸還土地給政府,雖然如此,何大哥仍表示會繼續維護這片園區,讓裏頭的動物能夠自在地在此生活,等真的要動工的時候再做打算。

台灣扁鍬形蟲小檔案

台灣最常見的鍬形蟲之一,雄成蟲體長約27~73公分,雌成蟲體長則約25~41公分。分布於中低海拔的平原與闊葉林山區,幼蟲以朽木為食;成蟲喜歡腐爛之水果或樹液。

本專題轉載自《貢丸湯》雜誌第九刊「遇見住在新竹的動物鄰居們」,由見域工作室出版。
雜誌購買請至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goo.gl/frc6bj
讀冊網路書店:https://goo.gl/bL656t
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s://goo.gl/c2NRQA

欲訂閱雜誌可參考SOS reader訂閱專案:https://goo.gl/h1PHa2
見域工作室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kendamahsinchu


見域工作室
2014 年底一群來自各地,關心文化與城市議題的夥伴,共同創辦「見域工作室」,期望讓認識新竹更有趣。工作室親手粉刷整理、活化文化空間「見域亭仔角」,舉辦講座、工作坊等實體活動,讓來訪的人們在此休憩交流。此外,獨立編採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主題性介紹新竹的不同生活圈,打造專屬新竹的城市指南。同時,開發客製化導覽與小旅行,創造另一種逛新竹的方式。我們相信唯有重新談論城市,城市才有改變的可能。

見域工作室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kendamahsinchu
連絡信箱:kendama.hc@gmail.com

2014 年底一群來自各地,關心文化與城市議題的夥伴,共同創辦「見域工作室」,期望讓認識新竹更有趣。工作室親手粉刷整理、活化文化空間「見域亭仔角」,舉辦講座、工作坊等實體活動,讓來訪的人們在此休憩交流。此外,獨立編採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主題性介紹新竹的不同生活圈,打造專屬新竹的城市指南。同時,開發客製化導覽與小旅行,創造另一種逛新竹的方式。我們相信唯有重新談論城市,城市才有改變的可能。
見域工作室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kendamahsinchu
連絡信箱:kendama.hc@gmail.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