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高潮的日常探索 – 臺灣鄉村獨棟透天住宅研究

文: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2007年高鐵台北至高雄通車後,列車車窗開始播映起最長兩小時的默片,給予我們不同的視野,以新的高度與速度觀看臺灣西半部的城鄉風貌。至2017年為止,實施都市計畫區面積總計4,826 平方公里,僅占國土面積約13%,卻居住著將近80%的總人口數,顯示臺灣並未缺席全球都市化潮流。換句話說,另外87%的非都市計畫區土地住著另外20%人口,以西半部平原鄉村地區而言,景觀不外乎是農業景觀混雜巨型工業廠房與住宅,它們主宰著大部分平原景致。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建築團隊位於南台灣典型鄉村裡,關注鄉村地區居住環境與住宅類型,我們將台灣鄉村地區住宅歸納為「傳統民居」、「街屋透天式」、「獨棟透天式」三種類型。其中「獨棟透天式」類型,自七零年代開始,伴隨產業轉型、國民所得與生活水準提高、社會全面擁抱鋼筋混凝土材料後,在鄉野間大量林立,至今仍持續影響鄉村風貌。在當代建築結合數位媒體,形式表現、視覺刺激越趨強烈之下,我們將焦點放到這些「反高潮」的日常建築,如侯孝賢電影裡日常寫實的長鏡頭般凝視對象,以建築類型學思考與繪圖方法建立一種觀看角度,理解這些滿佈在鄉村的住宅類型,我們歸納出三項主要因素影響此類住宅的規模與樣貌:

1.土地分割邏輯

土地分割邏輯與建築臨路面寬相互影響形塑鄉村透天住宅類型規模。以台南後壁非都區一塊乙種建築用地2010年至2013年的變化為例(圖1),原來一條龍合院配置遷移並旋轉九十度,為了能提供足夠的空地新建兩棟同時臨路、面寬一跨距(約五米)的透天住宅;三棟建築物都各自臨路,土地建物能夠完整獨立分割,產權完整,而臨路面寬越小平面變化越少,趨近某一些經濟並易於合理使用的類型;反之,面寬越寬時候,建築配置彈可能性越多,一般而言,離都市區越遠的建地,臨路尺寸越寬,住宅可變化類型越多樣,此現象是將土地視為商品放入資本市場長時間運作的結果。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由北山恒、塚本由晴、西澤立衛三位日本建築師提出「東京代謝」(Tokyo Metabolizing),談論東京土地長期資本化後,土地遺產稅政策影響東京的土地分割規則,決定東京幾個世代的住宅類型樣貌(圖2),此都市現象導致日本年輕世代建築師致力於探索建築面積極小垂直向上發展的都市住居型態。臺灣非都市土地住宅分割邏輯雖然不若日本高密度都市的遺產稅因素,但是住宅規模、型態與配置卻也深受影響土地資本化影響。

圖1.非都市區土地分割邏輯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2. Void Metabolism
(出處:《Tokyo Metabolizing東京代謝》, Kitayama、tsukamoto、nishizawa , 田園城市, 2016, p.39)

2.新舊家屋代溝

自七零年代起,整體經濟提升,大眾生活日漸富裕,電視汽車普及,鄉村居民全面擁抱象徵美式鄉村生活的透天住宅,期待生活在西式現代平面格局中,在傳統合院旁新建透天住宅是鄉村現代化的普遍類型,土地腹地不足則拆除局部舊屋新建,兩者並置形成強烈對比(圖3)。居民維持敬鬼神拜祖先的傳統禮節,將原本正廳的神明祖先桌移至新建透天住宅的二三樓,放置於住宅正面且最高最重要位置。傳統家屋與現代家屋間的縫隙,不僅是空間上的矛盾與斷裂,也是閩客台灣人擁抱現代性後與傳統文化間產生的鴻溝。沒有人願意再待在神明祖先與客廳複合使用的正廳,他們有了頂層莊嚴的神明祖先廳與一樓安置著大電視寬敞的起居空間,人與神鬼逐漸分離,現代與傳統漸行漸遠。

圖3. 新舊家屋代溝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拍攝)

3.創造彼此差異

它們以加強磚造結構系統構築,結構跨度決定建築基本架構,門窗尺寸與形式亦受限制。出入口與樓梯相對關係決定平面格局的優劣,稍微有些空間層次的類型,在方整平面格局中安置一至兩個半戶外空間,大部分在地面層,也可能在二三樓成為陽台或沒頂蓋的露臺。大眾對於住家的看法還是很不同,有人認為房子就是一個器物,可以用就好;有人卻對房子住起來如何很講究,將生活的意義都投射在裡面。這類住民反映出一種集體性的社會價值與生活觀點,他們對周遭景觀沒有太多想法,不想撼動單純經濟的結構系統,品味差異透過立面材料與裝飾表現,忘卻過去在傳統民居生活的樣貌,將自己對於西方生活品味的想像表現在外觀裝飾上,彩色磁磚、造型陽台、欄杆、女兒牆雕刻、窗台浮雕等都是他們可以利用的元素,外觀被拆解成多種建築元素的後現代拼貼。它們不若郊區或都會區的土地開發銷售模式—由建設公司主導,先有預售屋或成屋,再找尋買家;而是地主自地自建,卻也走進如同郊區街屋型住宅的泥沼中—建築類型的複製與仿效。除了反映鄉村住宅地營造體系的特質,亦反映台灣人的一種性格,害怕突破與差異,卻在小地方特意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居住者的工作型態多半反映區域條件,在鄰近都會區或工廠工作的勞工組成的家庭、從事區域型一級產業的家庭、青壯年移居都市,獨留老年人與外籍看護的家庭組成。隨著生活習慣或家庭人口改變等因素,開始在外部以更為輕巧的材料自由地搭建,加強磚造貼附各種裝飾語彙混搭輕鋼構的外觀成為台灣鄉村景致的基調,建築師的設計慾望在這類住宅中缺席,我們將它們視為Bernard Rudofsky於《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中所描述傳統民居的現代版本,一種帶著地域色彩與工業化製成的民居類型。

 

「人造環境中最有趣的現象就是住宅類型的出現,卻也是在建築設計專業領域中常受忽略甚至敵視的一個對象。類型是社會文化的空間結晶,它的作者是匿名的,也因此是不可發明的。類型的演化來自於回應環境需求與限制條件的改變。」 – 《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 王明蘅, 1996

 

二戰後,日本為戰敗國,國內產生了一股風潮,像是要否定悠久的歷史,建築界全面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日本建築師們聲稱在傳統日本文化中找到西方現代主義精神的共通性,建築師與工程師們投入工廠預製的組裝式住宅生產解決戰後大量居住需求,建築師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因而開始反思日本傳統民居在現代化日本中的意義。他師從清家清(Kiyoshi Seike)展開一系列傳統民居的探索調查,透過對傳統民居類型化的理解,結合自身原專精於數學邏輯性的思維,以傳統為出發點,開啟自稱為「第一樣式」創作時期,我們將擁有各別意圖與意義的傘之家、土間之家、白之家並置時,能對筱原研究日本傳統尺寸分割與空間結構的矛盾有更深層的認識(圖4)。其學生坂本一成(Kazunari Sakamoto)接承筱原一男之後,初期延續其思想,但隨著日本社會轉變,逐漸否定筱原走出自己的路,將傳統町家住宅類型研究系統化,反映在稱為「家型」系列的作品中。水無瀨的町家、代田的町家、今宿的家等住宅(圖5)都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創作,直到祖師谷的家,他則開始瓦解掉自己建立的家型論述,朝向更為開放無層級的空間論述。同為東京工業大學脈絡的Atelier Bow-Wow與長谷川豪(Go Hasegawa)延續這樣類型式的研究思考,實踐在各自創作中。

圖4.傘之家1961(左)、土間之家1963(中)、白之家1966(右)
(出處:篠原一男,彰國社,2008,p.024 / p.030 / p.040 )

圖5.水無瀨的町家1970(左)、代田的町家1976(中)、今宿的家1978(右)
出處:《建築The Kentiku 136》, Wakiiii, 1972.01, p.112-113(左)、《住宅特集》, 2015.02, p.014(中)、《反高潮的詩學:坂本一成的建築》,坂本一成、郭屹民,2015,p.62-63(右)

 

2012年獲得建築普立茲克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則展現另一種屬於東方類型學思考。他從早期的「八間不能住的房子」燈具設計,到對蘇州園林有一系列類型式理解與詮釋,逐一實踐於杭州象山校園南二期工程與富陽文村造村計畫中。杭州象山校園南二期建築群中,同時存在十幾個以混凝土澆灌而成約三層樓高的「太湖房」,顧名思義,如同模擬太湖石般自然型態,每座外觀雖相似卻透過安置於不同處境而產生相異的空間性與意義,這些處境差異正是他對蘇州園林類型化理解的結論。

義大利建築師Aldo Rossi談論類型學原則運用在建築設計時,強調「觀察」的重要性,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先例,必須透過觀察日常環境狀態,才能獲得對類型深刻的認識,並得以找出建築產生的法則,上述亞洲建築師們無獨有偶地透過類型研究找尋社會既存的「營建語言」與「空間模式」成為自身建築設計中可操作的要素。我們不禁思考,這些存在近乎五十年之久的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它們的「營建語言」與「空間模式」究竟為何,能否成為臺灣鄉村型住宅的設計養分?

以結構跨距數作為分類項目有助於理解建物規模與平面組構之間的關聯性。在典型獨棟透天住宅(Typical,縮寫為T)中,面寬與深度是決定平面構成的兩個主要因素。而不同時期於建築物不同部位的增建物(Extension,縮寫為E)則是讓相同跨距數類型的外觀產生差異與改變平面格局的主要因素。我們建立一種簡易的編號系統以利分類命名,舉例來說,典型透天住宅中面寬為一跨距,深度為三跨距,有局部增建的類型,將之命名為T13E,面寬為二跨距,深度為三跨距,無後續增建則命名為T23,以此類推。與此同時,抽樣調查各類型案例,並對各案家庭組成、職業與生活模式作初步訪談紀錄。(圖6、圖7、圖8、圖9)

圖6.鄉村住宅分類譜系圖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7.鄉村獨棟透天住宅類型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8.鄉村獨棟透天住宅範例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9.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平面類型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 T15E-02現為一對年約六十歲夫妻居住,二層有三間房間,三層有一間房間與神明廳,目前整棟住宅臥室只有一間正常使用。
  • T14E-01原為一對年老夫妻居住,現已搬至隔壁鄰房,目前由兒子媳婦兩人居住。住宅側邊不規則型空間為後期增建,調整原住宅廚房位置,作為廚房和客廳使用。增建客廳讓夫妻兩人都有各自的看電視空間,夫妻倆睡於二層房間,其餘房間則多為儲藏使用。
  • T23E-01一對年老夫妻與外籍看護居住,老婦人行動不便需看護照顧,居住於一樓臨客廳的臥室,老先生則睡二層房間。入口前廊為停車空間,因年老汽車使用率低。假日與年節兒女會回來。
  • T33E-01現為老婦人獨自居住,睡於一層木地板房間,臨入口右側客廳是她看電視空間,中間客廳則為招待訪客使用,入口左側現為儲藏空間。其他臥室則為家人偶爾回來居住使用。

 

除了以解構建築元素的方式理解營建語言,類型同時也具有趨向相同的「集體記憶」特性,透過整理、抽象和歸納等方法得以淬鍊出一種「原型」。這種原型並非是確定的形式,而是某種產生空間模式的觀念或者關係,尺度由大至小我們分成四個面向細述:

1.西式與臺式混血

這類住宅建成之初,是以經濟的加強磚造結構系統搭配西式現代住宅平面構成,隨著使用空間不足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使用者開始在建築外部以輕鋼構材料增建使用空間,這些增建大多是不在原本的規劃之中,而沒有合法建築身份的違章建築,它們反映臺灣文化殖民性格與不健全的法律監督系統。而談論臺灣住宅特質,總無法忽略違章建築,王澍認為它們表達了人的實際的需要,表達了非專業的人把建築作為一種生存活動,是非常有價值的事物。磚牆與鋼筋混凝土的強韌與輕鋼構鐵皮的脆弱同時展現在這類住宅上,產生矛盾感;附加的輕鋼構讓使用者能脫離原來主體的箝制,對原本使用空間產生擾動,進而產生對生活新的探索。它們被視為有著西方現代主義主體與台式輕鋼構附加物的混成體。

2.水平性

鄉村像是水平延伸的有機體,鋼筋混凝土的普及,帶給鄉村住宅垂直向上的可能性,卻擺脫不了水平性格。公共性的客餐廳與廚房普遍位於地面層,與戶外互動較為緊密,二層為私密性高的臥室層,半戶外陽台或露臺鮮少使用,上下兩層間僅透過樓梯機能性的相連。這種水平式的切割說明鄉村住宅立體化是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類型的橫向移植,並非生活習慣轉變而產生垂直化的需求,使用者對垂直特性沒有太多看法,反映在均質索然無味的立面開口上。

3.現代式門廊

加強磚造的結構系統中,柱子獨立出現在室內空間中的機率不大,鋼筋混凝土柱會使用在一二層退縮的半戶外空間,這樣不僅整體外觀整體顯得輕盈,並產生可遮陽的半戶外空間,我們認為此元素最早可以回推至西方古典門廊 (portico或porch)傳統。延續至近代,陽台殖民地式樣洋樓成為臺灣人認知西方高級住宅的依據。戰後美援時期,臺灣受美國文化影響極深,大眾嚮往美式生活,美國鄉野間的傳統家屋面前門廊延續著這樣的空間傳統,它被視為道地美式生活的象徵,1952年的一本美國流行雜誌曾說道,房屋前的門廊是美式文化與道德價值的展現,人們在那兒敞開心胸與社區鄰居分享生活。在這樣的脈絡下,現代式門廊成為這類住宅重要的象徵性元素,方柱圓柱皆有,方柱展現現代主義方整嚴謹的美學,圓柱則使空間感圓潤流暢,並讓我們與廟宇合院的圓柱情感連結,若上面添加希臘羅馬柱式裝飾,則與古典西方對話。它們是讓外觀不那麼笨重的建築要素,也是立面裝飾之外,吸引他人注視的關鍵。過去傳統合院是的「地面感」強烈的住宅類型,院埕與護龍前廊是發生各種活動的場所,現代式門廊的空間性格讓活動能夠移植於此。

4.單面性

閩客合院式民居空間格局中,正身如同舞台般的完美對稱,家族富裕程度於正立面透過雕花春聯匾額等裝飾物展現,側面與背面相對樸素弱化;道觀寺廟內,壁畫雕花在藻井或牆體上各自展現精湛傳統技藝。不同於西方自文藝復興以降由透視法理解空間並創造空間,在備受傳統中國文化影響下的台灣,這種去消點扁平式地單獨欣賞一個正面,認知面與面間不必然關聯的斷裂感成為我們文化一部分,我們將之稱為「單面性」;即便成因不同,鄉村透天住宅亦有著這樣單面性特質,外觀著重於正立面裝飾,與另外三側立面樸質的材料與造型斷裂;室內空間則受制於模矩尺寸約四米二方整狹小的空間格局,家具擺設方式決定我們扁平式單面觀看的視角。

 

「高士的住宅」是我們基於上述理解下進行的獨棟住宅設計(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作為位於南臺灣山中與自然為伍的住宅,我們抵抗鄉村獨棟透天住宅有著現代主義國際樣式的「去場所」性格,為了讓二層的臥室皆能夠看見八瑤灣的日出,建築配置上對應場所找出如人體器官般精煉的架構,同時在立面展現如同獨棟透天住宅般不參照方位無差異的開口;將一二層水平切分的公共與私密性機能旋轉八十五度透過偏心的垂直樓梯串連,與獨棟透天住宅水平性切分的不連續空間感對話;建築物正面的半戶外空間則是延續現代式門廊的變形,讓居住者有更多接觸外在環境的機會;結構系統為無樑板與板牆系統,呼應排灣族傳統石板屋的承重牆與獨棟透天住宅加強磚造系統。

圖10. 高士的住宅模型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11. 高士的住宅平面圖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12. 高士的住宅等角透視圖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13. 高士的住宅半戶外前院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圖14. 高士的住宅樓梯空間 (出處:長短樹鄉村研究所繪製)

 

鋼筋混凝土材料壽命約為五十年,自七零年代起算,第一批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已經接近此年限。從初步抽樣探訪調查得知,建物本身得面對結構安全與裂縫漏水問題之外,還面臨長期鄉村人口外流與高齡化問題,而臺灣近年出現新的一波「青壯年返鄉」的潮流,有機會擾動鄉村產生質變,這類住宅的再利用與重建將成為新的鄉村住居議題。回顧台灣住宅論述,一直以來獨棟住宅類型不在主流住宅論述中,雖偶有「宜蘭厝」、「高雄厝」這類的強調地域性,由建築師主導,偏作者論式的獨棟住宅集體創作活動,卻鮮少人系統化的談論這種已經存在四五十年,至今還持續進行的住宅類型。筱原一男早於1962年因為預見了住宅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未來,認為耗費心力的單品生產住宅必須進入「意義的世界」,而提出「住宅是藝術」的觀點。五十多年後,我們利用類型學的獨特性與共同性理解這樣遍布鄉村的住宅類型,一方面從類型的繼承性特質來看,建築類型不會無中生有,其產生來自社會狀態、地方習俗與生活習慣等,理解它們的外在形式得以反推背後的生成脈絡;另一方面我們關注類型的發展性,透過這樣的研究過程建立自身建築設計的內在辯證系統,持續探索台灣獨棟住宅的下一步。

 

參考書目:

Kitayama / tsukamoto / nishizawa .(2010): TOKYO METABOLIZING . Tokyo , TOTO

Anna Puyuelo .(2011): 2G 58/59 Kazuo Shinohara: Casas Houses . Barcelona , Gustavo Gili

Bernard Rudofsky.(1987):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 New Mexico ,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Aldo Rossi . (1982):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

王明蘅,1996,住宅學報,《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

王澍,2017,《造房子》,台北,時報出版

坂本一成 / 郭屹民,2015,《反高潮的詩學:坂本一成的建築》,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otngtetshiu/
鄉村不該被視為都市發展擴張的前身,兩者應該能互惠共生,交流彌補彼此不足。「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基於上述理念成立,整修台南後壁的老透天厝作為基地,以生活住宿、鄉村紀錄、空間設計三個面向實踐。

[/three_fourth_last]

鄉村不該被視為都市發展擴張的前身,兩者應該能互惠共生,交流彌補彼此不足。「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基於上述理念成立,整修台南後壁的老透天厝作為基地,以生活住宿、鄉村紀錄、空間設計三個面向實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