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景觀」的多重身分

文:陳恒安​(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讓科學說中文不容易,除了科學知識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之外,更有任何學科翻譯工作都會遭逢的語言對應問題。翻譯時,若碰到容易定義的科學新概念,問題倒也不大,譬如 absolutezero 直接譯為「絕對零度」,organelle 譯為「細胞器」,或者如 hydrophobia 就是字面上害怕水的「恐水症」(狂犬病)。不過,若碰上一些與人類生活經驗較為緊密的科學名詞時,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譬如 evolution,到底該翻譯成「演化」或「進化」,似乎有關人類對時間過程(process)以及對具有方向性進步(progress)的感知與認識。或許有人會說,不管譯為演化或進化,只要我們確實掌握 evolution 的科學意義,這些問題並不影響大局。話雖如此,但是語言文字畢竟不是數學算式,很難毫無歷史文化承載。


Figure 1.
艾丁堡城市與地質關係圖。十九世紀的地質學者如James Hutton確認了岩石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經由自然作用所產生。
(圖片來源: Geological map of Scotland, Knipe, J.A., 1859.)

語言文字無法擺脫歷史文化承載,因此民眾在溝通科技議題時,雖然使用相同的字詞,卻經常以不同的觀點與立場想像對方。單純概念辯論時,概念差異頂多引起知識茶壺內的風暴。但溝通若涉及公共議題,資源配置,那麼差異無論大小,都可能造成雞同鴨講。科學技術原想提供社會有信據的知識,促進形成解決方案,卻很可能因為相互誤解而無法產生積極貢獻。

為了進一步說明科學名詞無法排除歷史文化內涵的現象,我們想從環保永續論述中找個大家並不陌生的名詞 landscape 為例。Landscape 這個字一般譯為「景觀」。許多大專院校的景觀系所,英文名稱就叫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從歐美傳來的名詞,其實並非新創,landscape 在成為學科概念之前,已有複雜的使用歷史。根據歐美傳統,我們甚至可以說,landscape 是個同時具有美學、倫理學、科學與神學內涵的複合概念。


Figure 2.
植被分佈與高度之對應關係圖。德國地理學家洪堡德提出植物地理學的概念,以科學的角度改變人類觀看地景的方式。Alexander von Humboldt, Botanical Geography (1848).

19世紀地理學中的「地景」(Landschaft,德文的landscape),便是了解科學名詞具有複合內涵的好例子。德國博物學家洪堡德認為人類與自然的科學關係是經由美學激發而來。地景做為客體,以美學的方式經感官成為個人印象,讓人擁有自然喜悅;另一方面,經形態學比較,地景又屬於一個普遍概念系統之下的科學表述。對洪堡德來說,地景同時是科學、哲學美學對象,更具有神性。

當今「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landscape),在狹義的專業定義上並無意涉及價值倫理判斷,而是指空間結構中的異質組成要素,以及空間結構中,能量、物質與生命的流動與互動關係。「無意涉及價值倫理議題」,並非指責景觀生態學不關心環境價值與倫理議題,或者批評科學技術專家不知道科學概念具有歷史文化承載。本文要強調的重點是,即使我們清楚認知自己是以景觀生態學的概念進行溝通,那些隨歷史滲透進科學的歷史文化內涵,或者是感官美學的激發,做為人類,我們還是無法徹底擺脫其影響。

如果來自科學先進國家的科學概念在他們自己歷史文化脈絡中使用,已有如此複雜的現象,很可能造成溝通障礙。當我們嘗試把它們翻譯為中文時,又會有什麼狀況?中文譯者是否能從傳統語彙中找到合適或相應的字詞,或者只能另創新字?關於以自然為對象,或者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中文裡其實有許多慣用的描述方式。譬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山水、田園、風景、景色、園林、風水、水土、風土等概念。底下,或許就先來看看,在傳統中文概念中,有哪些內涵與歐美的landscape相呼應。而這些成分是否會在我們使用科學語言時不小心夾帶進來,進而造成知識溝通的困難?


Figure 3.
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元)西元四世紀以來,山水一直是東方文人或官員醉心吟詠的對象。. . . 元代黃公望〈富山春居圖〉,被藝術界譽為山水畫經典。山水,在這裡是藝術家關注的美學自然。(圖片來源:https://theme.npm.edu.tw

西元四世紀以來,山水一直是東方文人或官員醉心吟詠的對象。唐代詩人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山水詩,傳誦千古。這幾年台北故宮造成轟動的元代黃公望〈富山春居圖〉,被藝術界譽為山水畫經典。山水,在這裡是藝術家關注的美學自然。與山水類似的概念有田園。中國文學史中田園詩人最著名的代表大概就是東晉陶淵明了。〈桃花源記〉隱喻詩人對自由、超越、隱逸的渴望。山水田園在這裡又隱隱約約有著抗議人為文明的色彩,具有價值判斷。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使用的字眼或許就是風景了。風景通常指美麗的自然區域,譬如當心煩意悶時,我們總喜歡約朋友說:「走,看看風景散散心。」不堪俗事干擾的人們,希望脫離紅塵人煙,到郊區,到海邊,到山巔。至於景色二字,則多用於形容美麗風景。因此我們會稱遠離人煙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是迷人的景色!如此的風景概念或許可以從觀光局的「國家風景區」(National Scenic Areas)的命名,看出風景或景色在當代的定義,即能促進地方經濟活動的地方人文或自然特色。

園林屬於建築庭院內的植栽與空間設計。中國特殊的園林建築和西方的園藝與景觀(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雖類似,卻不盡相同,只要想想所謂江南園林與西方宮廷花園的差異就可明白。不過即使同樣緣起自西方,園藝景觀與景觀生態學所關心的對象又有些不同。園藝明顯與精緻農業分支相關,景觀生態學則具有植物地理學傳統,研究植被在空間中的分布。關於自然,中國文化中還有屬於醫卜命相五術之一相術中的風水。風水是對空間環境的性質評估,詮釋人與環境關係並指引生活行動。另外,還有風土民情或風土病的風土一詞。風土通常指因環境影響所產生,或者因環境所決定的現象。因此風土病也稱為地方病,清楚指明是特定地區流行的疾病。風土民情四字並列,表明了民情與風土(環境、氣候、生活風俗)緊密相關。


Figure. 4
Latter-Day Saints Conference Center 的屋頂花園看往鹽湖城的遠景(景觀建築師:Olin Partnership, 2000)
1980年代後,更受美國景觀設計規劃學科發展影響。從此,中文的景觀就逐漸對應了這個新興學科的內容。
(圖片來源:Edgar Zuniga Jr. @ flickr.com/photos/edgarzuniga

至於人類如何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與氣候飲食,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詞組—水土。到了外地,我們常會擔心適應困難「水土不服」。只不過,科技時代的今天,水土也用在防災相關的法律與工程領域,例如「水土保持法」或「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等。相較其他字眼,景觀兩字進入中文是比較接近當代的事情。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景觀兩字與庭園設計等概念從日本引進中文世界。1980年代後,更受美國景觀設計規劃學科發展影響。從此,中文的景觀就逐漸對應了這個新興學科的內容了。從歐美脈絡中具有美學、倫理學、科學與神學內涵的複合概念,到中文脈絡的山水、田園、風景、景色、園林、風水、水土、風土與景觀。可以想見,這些概念之間的對應可以多麼複雜,不過不管如何,這些都是人類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描述。因此,讓我們做個小思想實驗吧!

要是我們手上有個環境永續的案子,案子要求保護地區景觀。那麼,應該找哪些人談,或者從哪些角度談?我們選用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科學定義來談嗎?或者可以採取景觀設計與水土保持設計的技術觀點?風土民情、風景景色、田園山水是否就不必考量?一連串的問題,我想答案呼之欲出。現實世界,科技與人文原本就是相互滲透。溝通產生障礙,通常都是相互以偏概全。分科是為了分工精煉概念,只不過,慣於分工的我們卻很容易忘了分工是為了再合作。環境教育、科學教育、科普溝通等或許得不厭其煩地提醒各方,科技與歷史文化的關係是不停止的交引纏繞!

 

 

 

原文刊載於《科學發展》 2016 年 2 月│ 518 期。
感謝陳老師應允轉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