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單車友善地圖:好騎黃綠紅

 

文:江怡慧、陳嘉佑

此文為「都市研究期末書面提案計畫」,指導教授:黃書緯

 

問題說明:場域介紹、問題界定

第一次田野,我們這組觀察的區域主要是從古亭出發,往客家文化中心、中正橋、和平西路圍繞成的區域。觀察的時間是10:30-13:00的時段。當中有幾個youbike站點和觀光景點,例如古亭站、紀州庵、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牯嶺公園。以這些點為主要目標,作為騎乘路線的規劃。

區域圖

根據我們自己的騎乘經驗,發現按照Googlemap的路線,雖然是最快的路徑,但會遇上部分路段車輛多、沒有自行車道、坡度陡、人行道鋪面凹凸不平、人行道連接道路有高低差,而人行道也會因為不夠寬,或是有路燈、變電箱、植栽等,而不易騎乘的狀況。

城南這個區域有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紀州庵文學森林,兩個景點都設有Youbike站點,我們作為一個外來者,要到這裡參加活動,不熟悉路況,會按照Googlemap提供的路徑騎乘,就會遇到許多安全或是體驗方面不適的問題。

當時我們訪問了當地的居民和自行車店家,其中一個是住在中正橋附近的年齡約80歲的阿伯,他當時牽著腳踏車,他說「附近車子太快了用牽的比較安全」,他表示經常會有學生在這裡迷路,不知道怎麼過到橋的另外一邊,但他在這裡住了很久很習慣。問他車子開很快很危險,怎麼還會想騎車,他說「沒有什麼危險的,已經騎很久了,一直都這樣啊,哪有什麼危險的」問到關於Youbike站阿伯似乎沒有聽過,一直都騎自己的腳踏車,騎了三四十年都沒有壞。雖然阿伯表示沒有危險,但他還是選擇用牽的比較安全。再其他的居民和店家,關於生活區域的自行車環境,也得到類似的結果,他們都覺得沒有什麼危險的,即便車多,只要小心看車就好了,他們也不會因為車多,而想騎人行道。

我們自己還有當時也一起進行田野的同學,作為一個外來者卻感受到騎乘的困難。因此,我們希望把問題的對象界定在來城南的外來者,希望能解決他們在使用Googlemap安排的路徑時,會遇到不合適騎乘的路線的問題。

設計提案:我們如何解決問題?

除了在城南這樣的場域,平時自己也會騎自行車,做為短程的交通工具,從台大,騎羅斯福路、師大路到師大上課,但這兩段路其實都不好騎,車輛很多,即便師大路有道路上劃設自行車道,但經常有臨停的車輛,再加上道路本身不夠寬敞,會有自行車和汽車爭道的問題,但如果從後門走辛亥路、建國南路、和平東路,人行道較寬敞,就比較適合騎自行車,反而能更快到也更安全。因此在城南這樣有許多觀光景點和Youbike站點的區域,有許多外來者,不熟悉城南的環境,更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自行車路線規劃。因此我們想建立一個自行車騎乘地圖,提供與自行車相關的道路資訊,提供自行車騎士,將安全及良好體驗的因素加進路線的規劃裡。

我們將自行車相關道路資訊做了以下分類,先將自行車騎車的區域做三個分類,分為單車專用道、人車共道、慢車道,再將道路環境分為安全及體驗兩個項目,其中安全又分為車道、路況、路寛,體驗部分為鋪面狀況,包含障礙物、平坦度。

以安全及體驗,來為道路評分,評出好騎、普通、不好騎等第,再將此評分分別以綠、黃、紅標示在地圖上,讓騎士在使用Googlemap規劃路徑時,能對照黃綠紅地圖,重新選擇合適的路徑。

黃綠紅地圖初版地圖

我們將影響自行車騎乘的環境因素,標上分數,希望以客觀標準進行評分,減少個人主觀因素。

評分

定義 目標
車道 安全 好騎
路況
路寬
障礙物 體驗
鋪面狀況

Table1 評分項目

單車專用道 人車共道 慢車道
路況 無車:2分

有車:1分

有標誌:2分

無標誌:1分

小巷弄:1分
主要道路:-1分
路寛 2分 1.5米以上: 1分
0~1.5米: 0分
1分
阻礙物 無障礙: 1分
有障礙: -1分
鋪面狀況
(材質、平坦度)
好:1分

不好:0

Table 2 評分標準

好騎 普通 不好騎
0-2 3-4 5-6

Table 3 評分等第

路段的區分,以兩個路口為一個單位。若該路段同時具有單車專用道、人車共道、慢車道,則三者進行評分後,取分數最高的,作為最後區分等地的依據(例如有人車共道也有慢車道,若人車共道評分的分數高於慢車道,則以人車共道的分數為準)。

道路區分為三種

安全的部分:單車專用道在路況部分,分為有車、無車,根據單車專用道設置的位置,區分為人行道及慢車道,在慢車道上容易遇到,第一部分提到路邊臨停車輛的問題,有時候也會和機車爭道,但有劃設專用道的,仍然是合適騎乘的,只是根據車輛的有無稍做區分,無車給予2分,有車給予1分,在路寬的部分,因為專用道的設置都是大於1.5m的,我們實際的經驗,以及參考常騎車的使用者,認為此寬度是足夠且合適騎車以及會車的,故給予2分;人車共道在路況的部分,設有人車共道標誌者給予2分,沒有則給予1分[註1],路況部分大於1.5m給予1分,小於1.5m因無法騎乘故給予0分;慢車道的部分,小巷弄因車少,較安全,給予1分,主要道路,因車多以及車速快,對安全有很大的影響,故定為-1分。

三者在路寬、路況的部分,以單車專用道的分數最高,因其不會有車及行人使用,寬度也足夠。再者是人車共道,一般人行道不會有車,但會有行人,需要閃避行人,有人車共道標誌的路段,通常較為寬敞[註2],比較容易避開行人,故給予較高分。最後則是慢車道,以小巷子較高分。

體驗的部分:無障礙物,給予1分,有障礙物,可能造成危險甚至無法騎乘,故定為-1分。鋪面則根據該路段鋪設的材質是否提供足夠抓地力,以及路面是否平整,進行評分。例如天然石材,下雨容易打滑,或過小的磁磚容易產生不平整的問題,導致無法騎車。合適的鋪面,給予1分,不合適的(例如天然石材),為0分。

障礙物圖示

鋪面材質圖示

評分標準,我們認為安全比體驗更為重要(安全地站分比體驗中),故安全項目最高總計4分,最低總計0分。體驗項目最高總計2分,最低總計0分。故評分結果為0分~6分,以5~6分為好騎,3~4分為普通,0~2分為為不好騎。

建立好評分標準後,為讓評分盡量客觀,除了避免我們主觀的個人經驗影響,也希望未來能延續此方式,拓展到建立台北市自行車地圖能更快速,我們嘗試以open data做為評分的資料來源,其中有內政部營建署地理資訊系統、交通局人車共道資訊。在市區道路人行安全的網站上,可看到該路段是否設置自行車道,以及人行道的資訊,包含我們設為安全項目的路寬,以及體驗項目的障礙物以及鋪面材質。另外,人車共道標誌的有無可由交通局公告的資料,進行評分。同時我們也進行田野,實際走訪區域內的每一條街,進行評分,以及標注交通黑點,紀錄各路段狀況,再進行最後的評分及分級。並同時訪問,區域內的河堤里里長,修正我們最終的地圖。

市區道路人行安全,人行道的細部資料

自行車道(人車共道)資料表(擷取部分)

根據評分的結果,我們利用Google「我的地圖」,建置好騎地圖。以個項目的分數作為路段的名稱,同時有拍照紀錄,可追溯當時評分的依據。例如部分小巷子在地圖上被評為不好騎,可知道是哪個項目被扣分,也有實際的情況的照片佐證。

建置好騎地圖

好騎地圖

水源路63巷,停滿自行車和機車,導致道路過窄,無法通過

建置好地圖後,我們進行了實際的應用。根據一開始的目標對象為來城南的外來者,我們將案例的使用者設定為從古亭youbike站騎車到紀州庵youbike站。根據Googlemap行人路徑規劃會行經羅斯福路174巷及同安街。根據我們建置的地圖,同安街路段為紅色—不好騎,因其為主要道路,連接汀州路二段其水源快速道路,兩個車多又快速的道路,總評分為2分。參考好騎地圖,修正路徑,將改走羅斯福路及小巷子(同安街、晉江街、汀州路二段、金門街的小巷子),避開車子較多的同安街。

Google路徑規劃

                              

左圖為Googlemap規劃的路徑,右圖為根據好騎地圖修正的路徑

此提案未來維護管理的方式,因應道路工程和政府廣建單車道的政策,希望能達到好騎地圖每年進行更新維護,重新評分和繪製地圖。考慮單位有以下: 市政府、非政府組織(例如台灣城市單車聯盟)、里長/市議員,根據我們訪談里長以及台灣城市單車聯盟的結果,里長方面表示,由里長推動政策或是在硬體上改善環境都有困難,需要政府或是台大這樣的學校單位發起,里長協助,居民才不會有意見;城市單車聯盟方面,他們也有類似的計畫,他們希望「整理出台北市合法的自行車道路線,並將圖資數位化,供印刷品及線上服務等不同層面使用需求。也希望圖資可為市府規劃自行車道路及相關建設之參考。初版完成至公布期間預留三個月期間,供市府提供建議或改善。」等規劃。我們認為城市單車聯盟平時關注自行車騎乘環境,動機較強、工作效率較高,也能協助推動單車友善政策。故希望未來能與城市單車聯盟合作,將我們目前的提案延續及維護,或作為他們計劃的參考。

未來希望能從城南區域擴展至台北市,並希望能以演算程式,直接提供一條自行車路徑,而不需透過地圖再重新安排。

未來發展與應用

訪談紀錄:市府局處、社會組織、使用者

 

  1. 市府局處:

我們有打電話到臺北市政府交通局鄰里交通環境改善計畫,詢問關於我們的提案需要的道路公開資訊,轉了幾個單位對方回應,我們要建置地圖需要的資料在交通局的網站上都有,若是人行道資料在公路局的網站有。後來我們自行搜尋,便找到前述的內政部營建署人行道資料。

2. 社會組織:

我們訪問城市單車聯盟。他們先前有類似的計畫。但尚未執行,他們提到幾個建置的問題,一是取樣的問題,他們評分的方式是以人為實際田野進行評分,以兩個人的紀錄討論做最後的結果,但會遇到不同時間取樣的問題,由於他們的評分標準有一項以汽車數量作為標準,就會有取樣的問題,哪個時段進行田野所記錄到的車輛,是否能代表這個區域的整體狀況。但他們的解決方式是會盡量以尖峰時段進行紀錄,測試交通最緊繃的狀態。另外他們提到,是否要與市政府合作,與市府合作的好處是有經費,但壞處是效率可能會下降,也比較沒有彈性,他們希望能握有主動權和解釋的空間,比喻像米其林指南,不會交給政府做,可以有自己的標準,建立信任度,也可以有自己的彈性進行調整,同時不會有政權轉換,評分越評越好的問題。

他們曾經和Youbike討論過,是否要做Youbike app的路徑規劃,但政府有個潛規則是若有標有人車共道標誌的人行道,就不能騎在慢車道上,雖然未有明文的規定,但作為一個與政府合作的單位,他們不會希望app上的地圖有違反政府潛規則的路徑,但這與他們的想法不符合,因此後來就放起雨Youbike合作。

所有台北市的道路皆需列入評估,標示道路類型後,依下列評分標準給分。最高7分,最低1分,無合法行駛自行車者0分:

單車專用道 人車共道 慢車道 補充
路寬 1米以上: 2分
0~1米: 1分
0米: 0分
可騎: 1分

需牽車: 0分

1分 路寬可以判斷騎乘的難度及舒適度,這個項目主要評斷專用道及人車共道的用路品質
汽機車數 無車:2分

車少:1分
車多:0分

2分 車少: 1分
車多: 0分
汽機車數主要評斷慢車道的單車用路品質。專用道如劃設於慢車道則適用;人車共道原則上不會有汽機車。
鋪面品質 好: 1分
不好: 0分
以騎乘安全為考量,該路段鋪設的材質是否提供足夠抓地力,以及路面是否平整。需地點標示、照片及說明
路障 無障礙: 1分
有障礙: 0分
該路段是否出現阻礙車道的物件(違規停車或攤販物品)。需地點標示、照片及說明
單車建設 有:1分
無:0分
該路段是否設置單車基礎建設,如Youbike站或單車停車區

Table 4 城市單車聯盟的評分標準

另外,他們提到Googlemap已有舊金山的自行車路徑規劃,但實際上當地人可能不會這樣騎,因為路徑中的坡度很陡。這也讓我們想到,若能取得youbike使用者的資訊,或許能藉由大家的經驗規劃路徑及作為建制道路資訊的參考。(期末報告也有老師提到這點)

Google Map舊金山區域已有自行車路徑規劃

路徑的坡度變化

  1. 使用者:

我們訪問的是河堤里里長,當初在建置地圖我們遇到的困難是沒有小巷弄的道路資料,也想知道居民會不會對這樣的地圖有需求。不過在我們和里長提我們的提案時,他表示沒有這部分的資料,並且認為我們應該實際觀察,把社區道路的資料建置起來,才能對不適合自行車的地區向中央提進行改善,由中央出發,再回到社區,才會有推動、改善的效力,對社區也才有實質的幫助,他提到當初在做綠色人行道時,也是台大和交通局一起推動進行,才有辦法完成,否則影響到居民做生意或是生活不便,由里長單方面開始,阻力會很大。他也提到居民其實希望生活區域越少車越好,居民想要的是安靜的環境,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將社區內的交通黑點,以及不合適自行車的資訊提供給他們,再由中央推動進行改善。若要進行這樣的地圖畫製,他認為應該要找市議員來監督市政府進行。里長也同時建議我們上交通局的網站,先搜集、建立好道路資料,才是關鍵。

最後他也提供了我們,他認為河堤里區域好騎的路段(例如同安街111巷),以及過窄不好騎的路段。這部分在建置地圖時我們也有納入考量。

                                                                                                                      Source


[註一]

(一)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管條例)等相關法規,人行道係專供行人通行之用,除非在不妨礙行人通行及行車安全無虞之情況下,主管機關得於人行道設有標誌及標線之路段(行人與自行車共道),例外開放自行車行駛外,其餘人行道禁止騎乘自行車,且在人車共道之路段自行車亦須禮讓行人優先通行;且依道管條例第3條第3款規定,「騎樓」係屬人行道,除有例外開放外,自不得於騎樓騎乘自行車。

(二)於未開放自行車行駛人行道的路段,自行車依規定應在劃設之自行車專用道或慢車道上靠右順序行駛,在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應靠右側路邊行駛,且不得侵入快車道或人行道行駛,並不得在禁止穿越地段穿越道路,如有違規騎乘自行車於未開放之騎樓、人行道路段,依道管條例第74條第5款規定,處新臺幣300元以上-600元以下之罰鍰。(74條第五款:慢車駕駛人不得在人行道及快車道行駛,其中慢車駕駛人,包含自行車)

雖然政府公告的結論是,自行車不能騎在沒有人車共道標誌的人行道和騎樓,但以目前的自行車環境而言,其在慢車道更加危險,尤其遇上有公車站時,自行車經常需要閃避公車及臨停車輛,故我們在評分時,還是將為設有標誌的人行道,納入評分。

[註二]

據關鍵評論的報導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0974人車共道的標準,交通局表示「人車共道」規劃係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0條之3規定在人行道適度寬度等條件允許下,設置人車共道標誌,開放自行車與行人共用人行道,但自行車騎乘時仍應禮讓行人優先通行,並禁止騎乘騎樓。但90-3條的規定並未明定人車共道設置的標準。以下為90-3條的內容「在圓環、人行道、交岔路口十公尺內,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另行規定機車、慢車之停車處所。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因此僅就經驗上區分,有人車共道標誌和沒有的人行道,通常已有標誌的較為寬敞,故給予較高的分數。

 


江怡慧(藥學系)、陳嘉佑(社會系)

我們是外來者。

外來者不熟悉陌生社區的路況,有沒有可能利用公開資料建置一個單車友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