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韋 現居汐止的設計師。在返腳咖中持續探索設計與社會之間的可能性。自由接案中。
這其實是一篇欠了一年的文章。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剛發行了《返腳》創刊號:來去汐止。在這之後,成員們沈澱了一段時間,接著又挖了一個更大的坑,投身於「水返腳街道博物館」的籌備之中。現在街道博物館已有了初步的雛形,事情也忙到了一個段落,只好來還眼底城事的文章債,用這一篇富有汐止流動特色的流水帳,與大家分享返腳咖去年所做的這本刊物。
原來你也是汐止人!
返腳咖的五位核心成員,都來自於汐止,卻也都不是在汐止相遇的。在許多機緣之下,我們在台北的講座、台東的登山行中認識了彼此,驚喜地發現「原來你也是汐止人」。
聊起自己與家鄉,我們都有著相似的記憶與感慨。1990前後出生的我們,正好在汐止淹水淹最兇的那十年中長大,然後在現代化建設日益完善的這十年中,開始練習如何離開汐止。從搭公車、搭火車到臺北上學,到自己騎上機車遠走,或坐上夜班客運往他鄉求學。從小到大,我們最熟悉的似乎是如何離開家鄉,卻不知該怎麼留下來。每當其他朋友問起「汐止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時,我們也總是只能苦笑地說自己是不熟汐止的汐止人。
基於這些共同的缺憾與不甘,我們決定相約要成為更夠資格的汐止人(?),以後就不用怕別人問汐止除了淹水之外還有什麼了。
今天不去台北,去汐止
立下這樣有點好笑的志願後,我們相約多花一點時間留在汐止,組成「汐止走跳團」,一起逛在地的市場、走基隆河畔的步道、拜訪那些總是路過的老店家。透過這樣鬆散的踏查,我們開始認識到汐止的有趣之處,也真的開始覺得汐止是一個有去處的地方。
在這樣的揪團走跳中,我們也發現到,在汐止火車站對面的那個菜市場,其實很不簡單。
在忙亂喧囂的市場風景之下,這條街市其實是汐止發展起源的第一條街,也就是「汐止老街」。在文史工作者—鄭維棕老師以及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的傅玲玉大姐與蘇章和大哥的引路下,我們重新認識了這條見證汐止風華的老街,也開始為了這條老街上不被看見與珍惜的美好,而感到惋惜。
水流、人流:流動中的汐止
在認識汐止老街的同時,也等於是上了一課汐止發展的簡史。這條街以前叫做「水返腳街」,而「水返腳」就是汐止的古地名,意指「基隆河的潮水漲到此處就退返 」。在以前河運興盛的時代,汐止就是從淡水河口往內陸行船的最遠處,因為再往上游去,河水的深度就不足以使船隻航行了。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之下,汐止老街便成為了河運與陸運的交會點,各項商業與貿易興盛,加上原本就有的在地茶業、礦產,汐止老街一度是大台北地區相當熱鬧的市鎮。曾經聽過街上的伯伯説,以前可是台北人要來汐止買東西呢!
也正是在我們所成長的1990年代前後,汐止的樣貌有了許多變化。高速公路開通、許多的高樓造鎮計劃,以及汐止科學園區的成立,都標誌著汐止地區的現代化歷程。隨著大量的人口移入,汐止也逐漸被定位為台北的衛星城市,成為許多人匆匆忙忙、來來去去的家鄉。
於此同時,大規模的基隆河岸整治工程啟動。「截彎取直」使得基隆河的蓄洪能力下降,位處中游段的汐止首當其衝。「瑞伯」、「象神」、「納莉」,這幾個對汐止人來說仍然餘悸猶存的名字,接連為汐止帶來嚴重的水患。問起老街上的大家關於淹水時的故事,那是講也講不完:跟洪水比賽,看是家當先搬上樓,還是水先淹上樓;站在被洪水包圍的鐵皮屋頂上,等待橘色的橡皮艇前來救援;洪水退去,污泥與家具殘骸佔據街道巷弄,清上好幾天才能勉強通行。
時至今日,潮水已隨2005年員山子分洪道完工而退去,水患所造成的傷害卻難以抹滅。許多的老屋、土角厝都因多次淹水而被拆除改建,而眾多珍貴的文史資料、古物以及老相片也都被洪水帶走。這一系列的文史資產損失,讓現在的汐止更難重拾起過往記憶的碎片。
做一本刊物吧 返腳咖!
流逝掉的固然令人惋惜,但也正因為這條老街上仍有充滿韌性的店家與人,我們這些汐止年輕人才能夠有機會見到那些被保存下來的老建物,聽見那些關於過往繁華的故事。為了將這條老街上美好的人事物介紹給更多人知道,我們開始有了編輯在地刊物的想法,並找到新北市青年社造計劃的機會,決定來試試看一起做一本刊物。
也是在這個時候,為了要在計劃書上填上計劃團隊的欄位,我們才有了「返腳咖」這個乍聽之下有點怪怪的名字。一方面取自汐止的古名「水返腳」,同時也是希望自己能夠返回家鄉、腳踏實地地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這座城市。
來去汐止:給流動著的汐止人的刊物
《返腳》是我們所發行的刊物,而「來去汐止」則是其創刊號的主題。之所以將主題訂做「來去汐止」,想要談的其實有兩件事情。首先,是我們想要討論汐止人最容易有共鳴的各種「來來去去」。從火車通勤、上班往返到逛菜市場,都是汐止人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奔波;另一方面,「來去汐止」也是我們所喊出的一個號召,希望你無論是不是汐止人,都能夠給汐止一次機會,讓汐止成為一個「來去」的目的地,走進老街,體會那些屬於汐止第一街的風采。
因此在文章的配置上,我們分別整理了五篇關於歷史與移動的專欄,以及介紹五個老街內好去處的採訪專欄。
五篇歷史與移動專欄
- 開卷第一章:珮綺所整理的汐止發展脈絡簡要,讓讀者能夠先對於汐止過往的歷史有些瞭解。我們也將發展脈絡化為河道圖表,以基隆河的意象來與汐止的歷史進程作連結。
- 日常往返:對三位從汐止出發/前來汐止的火車通勤族進行的採訪。如果你也是常常搭火車的汐止人的話,應該可以找到不少共鳴。
- 賣菜男子的日常折返跑:24小時貼身紀錄老街上菜販的一天。凌晨兩點出發前往果菜市場批貨,一路從早上叫賣到中午,下午收攤完才能好好休息。
- 喘口氣地圖:盤點老街週遭的休憩空間,讓忙碌的汐止人可以有個稍作喘息的歇腳處。
- 返腳望遠鏡:汐止老照片的今昔對照。與在地文史收藏家姚添進先生合作,透過他所收集的老照片來談過往汐止生活風貌。
五個老街內好去處
五篇「汐止老街好去處」專欄。採訪了老街上的「明德堂香舖」、「汐止濟德宮」、「德耀冰菓廠」、「順芳堂香舖」以及「福樂唱片行」。透過與店家的訪談,寫下街上人們的生命記憶,也希望藉此讓這些店家與廟宇能夠被更多人所認識。特別感謝返腳咖之友魏振庭為店家所繪製的傳神插畫。
流動著的刊物
在選擇「移動著的汐止人」作為目標讀者後,我們也希望將這份刊物是流動的、是便於在移動中被閱讀的。因此我們採用了大開本的版面,以及紙質輕而蓬鬆的漫畫紙,讓刊物可以像報紙一樣在火車上被閱讀;因應汐止令人無奈的特色氣候,我們也準備了選配的「刊物雨衣」,既防水又附提把,讓大家可以把這份刊物帶得更遠而不必擔心雨淋。
為了讓這份免費刊物可以送到更多人手上,我們與汐止火車站、汐科火車站、五堵火車站以及老街上的店家配合,設置了派報點供往來的人們取閱。此外,我們也特別舉辦「返腳書報攤」來主動出擊,在汐止火車站前廣場設置閱報攤位;舉辦「返腳走街」活動,帶領大家手拿刊物走進汐止老街,拜訪專欄中所採訪的特色店家,並在走街的過程中實地瞭解汐止脈絡。
返腳接力地圖
翻到《返腳》的背後,你會看到一個小小的QRcode,掃描它之後你會進到一個線上地圖,紀錄下每一份刊物去了哪裡。而你也可以參與打卡,記下此刻你在什麼地方閱讀了這份刊物,並寫下你你想分享給其他讀者的心得。這其實是我們基於經費限制之下所想出來的一個宣傳企劃,鼓勵讀者在看完我們的刊物後,可以再傳給下一個人看。如此一來,如果每位讀者都多傳了一次,我們就等於用了1000份刊物的錢,印給了2000個人看。
當然,實際的參與度並沒有理想中那麼高(笑),但依舊記錄下了相當有趣的成果。看到這1000份刊物如煙火般,從汐止火車站出發前往各地,似乎也能夠看到一個個返腳讀者奔波的身影呢。有許多的《返腳》前往了台北,不少的通勤上班族留下了「好不想上班」之類的感想在地圖上;也有《返腳》輾轉被傳到了台中與台南,據說它們在那裡遇到了同樣來自汐止的一位阿嬤;還有幾本刊物很爭氣地去到了國外,想到在法國、日本、韓國居然都有我們的刊物,便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接下來要做的事
如同文章標題所說的,這份刊物是去年所發行的。在創刊號發行後,我們沒有馬上投身於下一期《返腳》的製作,而是選擇繼續留在汐止老街,思考如何讓老街上的社群與文史資源能夠被更好的串連。而「水返腳街道博物館」的籌組,正是我們努力了一年、接下來也會再繼續努力看看的計劃。從去年36頁的刊物,到現在12坪的博物館,看起來大了不少,但其實我們想做的依然不變,那就是讓更多人—包括我們自己—認識到汐止美好的人事物。歡迎大家有空來這裡坐坐,聽聽汐止過往的故事,聊聊汐止未來的期待。
張文韋
「現居汐止的設計師。在返腳咖中持續探索設計與社會之間的可能性。自由接案中。」
雖然比不上大稻埕,但汐止是很有文化底蘊的。希望汐止的好、汐止的美,可以被更多的汐止人發現和重視,從自身開始愛汐止,讓汐止更美。(對於中正老街有房子拆掉蓋新樓,有點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