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論盡媒體》:主流之外的公民之聲

澳門《論盡媒體》:主流之外的公民之聲——獨立媒體與公民社會共存

文/鷺 (《論盡》成員)


《論盡》媒體,澳門獨立媒體。從 2010 年 8 月開始創立每周專題(紙本),2012 年 10 月《論盡》媒體正式成立,同時開通網上媒體 AAMacau.com,2013 年 5 月發行第一期紙本月刊,逐漸豐富媒體內容,包括:即時報道、時事專題、藝文評論、人物專訪、特約專欄等,以媒體網站及 facebook 發放每日的「即時新聞」,緊貼本地社會脈動,同時更對本地具爭議的社會議題作出深入調查及專題報道,不斷開拓傳播空間和社會影響力。


受邀為眼底城事本月專題——「地方之眼」撰文這刻,正協助《論盡》挑選過往有關土地議題的報導結集成書,因而有機會翻閱這獨立媒體由2010年成立至今的相關報導,過程中也令我重新思考媒體——特別是獨立媒體——在公民社會上的位置。

何時呈現社會現況的深入報導,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一種奢

媒體被稱為「第四權」,職責是監督政府;同時,媒體具有提供資訊、教育、促進討論、娛樂等功能,透過媒體,不同意見互相交鋒,社會得以尋求共識——這些都是教科書的理論。但在現今社會,我們深知不少大媒體與政黨、財團關係密切,媒體會有預設立場、設定議題,並透過無孔不入的渠道製造出所謂的主流聲音。同時,自媒體的興起,每日網上資訊多不勝數,加上即時及24小時新聞已成日常,在編採人手緊絀的情況下,資訊嚴重碎片化,較為全面地呈現社會現況的深入報導,在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一種奢侈。

《論盡媒體》創刊號宣言寫下:
創刊號宣言/媒體就是權力。「論盡」深知這種權力的威力,以及權力濫用對社會的禍害。因此,「論盡」堅持獨立媒體的原則,不為政治勢力操控、不受利益團體扭曲。
創刊號宣言/媒體就是權力。「論盡」深知這種權力的威力,以及權力濫用對社會的禍害。因此,「論盡」堅持獨立媒體的原則,不為政治勢力操控、不受利益團體扭曲。

澳門55萬人的獨立媒體:揭露99年回歸後官商勾結的土地戲法

1999澳門回歸紀念金蓮花廣場

這也是當初《論盡》出現的原因之一。獨立、公義、多元、良知是這媒體的信念。越是邊緣,越是弱者的聲音,《論盡》越是關顧。作為小媒體,《論盡》缺乏資源像大台大報一樣事事跟進,但作為獨立媒體,《論盡》有自由度去探討議題,希望在「主流」之外能夠呈現其他聲音。其中,土地、保育和城市規劃都是部分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自回歸(註:澳門於1999年回歸中國)以來,澳門不少土地都廉價批予地產商。

土地、保育和城市規劃爭議

過去幾年,澳門就曾出現多個地權案件和城規、保育爭議。例如:疊石塘山()(點擊看論盡專題)益隆炮竹廠(點擊看論盡專題)等地段被發現官有土地涉嫌被侵吞;土地逾期未利用亦未有被收回:《城市規劃法》草案出現不合理的「七賠」建議(七種需要賠償的方案);東望洋山一帶多次擬建超高樓,社會擔心會破壞世界文化遺產景觀等等,《論盡》都有獨家或是持續跟進報導,赤裸裸地揭示出官商勾結的「土地戲法」,告知公眾當權者如何繞過機制,讓地產商予取予攜,肚滿腸肥。

疊石塘山土地爭議:澳門離島路環市街旁的疊石塘山官有地預計蓋超高樓。圖/論盡媒體。
疊石塘山土地爭議:澳門離島路環市街旁疊石塘山官有地批給疑利益輸送。圖/論盡媒體。
益隆炮竹廠爭議:地債的前世今生。圖/論盡媒體。

益隆炮竹廠土地爭議:遭疑大地換小地

《論盡》的報導,看到的公民發聲的力量

守護路環行動

透過媒體的持續報導,最終黑箱作業得以曝光。曾好幾次有讀者問及《論盡》在某些議題上的編採思考。有人認為,《論盡》的報導是在設定議題引起關注或是促成社會運動。作為一個媒體,《論盡》的角色留待公眾評價。我想提的是,在翻閱《論盡》報導的過程中,我更看到的公民發聲的力量。在疊石塘山開發案曝光後,民間組織了「守護路環」行動,亦有團體到廉政公署檢舉,最終廉政公署查出當中的不合法土地批給行為,公有的土地得以「地歸原主」;《城市規劃法》草案建議的「七賠」,在多位專業人士的拆解及反對下,最終不合理的條文在立法會未獲通過。多宗超高樓事件亦在公眾的關注下被擱置。這些都一一記錄在《論盡》的報導之中,成為這城歷史的一部分。

發展大旗中失衡離地的城市規劃

但並非每次正義都能得以伸張。例如填海新城的規劃,政府突然以「政治決定」為由,推翻之前兩輪的諮詢,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況下,大幅調升A區的人口比例,不少意見都直言會做成該區社區設施不足、交通負荷過重等,但政府依然故我。多幅閒置土地亦被政府「放生」,令發展商可繼續「發展」。機場及焚化爐附近的偉龍馬路地段要建公共房屋,有團體直言是「草菅人命」,但政府最終只是由八千個單位稍為下降至六千五百個。

東望洋山超高樓危機

還有不少生活日常的細節。人口膨漲,車輛不斷增加,輕軌部分原訂於2011年投入運作,但超資500億澳門幣後至今仍未通車;不斷出現的掘路工程,先天路況不便單車出行都令交通更加受壓。2008年,澳門的住宅平均成交價是每平方米23316澳門幣,到2017年已上升至100822澳門幣,升幅逾4倍,但居民2017年的月收入中位數較2008年只上升了兩倍多。同時,城市規劃失衡,居民渴求的休憩、親子空間,一直未能得償所願,還有舊區重整、無障礙空間、城市農耕等等等等……

在外地人眼中,澳門大約是令人羨慕的。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賭數、偏低的失業率、今年的「現金分享」計劃向永久居民派發的金額更「加碼」至一萬元澳門幣(非永久居民亦有六千元)。這一切都是亮麗的經濟數字,但不代表澳門人過得有多如意。還有許許多多問題需要媒體與公眾持續一起討論。

主流之外——獨立媒體與公民社會共存

甚麼是「社」?若將「社會」的「社」字拆開,正是「禮拜土地」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在古代,「社」就是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的地方。不少歷史學者都有提到,最初人們個別地自行向土地獻祭禮拜,及後人類開始形成部落,開始一同起壇建廟。《周禮》亦有記載,二十五家為社,可見土地與「社會」、「社區」的淵源密不可分。土地議題的性格也反映着社會的性格——這是我在翻閱報導時不斷想到的一句話。「土地議題」包羅萬有,每個地方不一。有的是貪腐,有的是城規,有的是農地,有的是再生。問題之所以會出現,是人與環境互動而生,是因為「不足」而生,不論是環境的不足或是人的不足。而問題得到解決,最終也是人們共同努力的成果與選擇,也就是政治。作為獨立媒體,工作就是確保主流以外的聲音能被聽見,確保公義可被體現。

公民發聲的力量,一一記錄在《論盡》的報導之中,成為這城歷史的一部分。圖/論盡媒體。

不少朋友曾問到,《論盡》會怕報導得罪人嗎?在《論盡》眼中,這不是媒體的首要考量。作為媒體,我們相信的是在不同意見的互相交鋒之中,我們更接近事情的真相。當然我們需要收入支持營運,在目前的形勢,《論盡》不像其他媒體般得到政府的大額資助。《論盡》嘗試透過賣書、眾籌、讀者捐款支持。這或許也是《論盡》的一張成績表——我們的形式究竟有多少人願意支持。媒體競爭亦日趨激烈,而據現今的網絡使用習慣而言,讀者接收的訊息渠道更是多樣,如何得到讀者的注視,了解議題亦是《論盡》努力的方向之一。為此,我們會不斷鞭策自己,繼續向前。

《論盡》嘗試透過賣書、眾籌、讀者捐款支持。

avatar

論盡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