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的家」:藝術走入社區體驗身體老化與照護

文:陳怡君

「島上的家計畫」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戲劇學者梁培琳教授主持,從2017年開始與石岡媽媽劇團展開合作。今年初春,為期一週的工作坊在石岡梅子社區的活動中心內熱鬧上演了!這是一場融合了戲劇、復健社區的行動,共同探索著關於「益身美學」(probody aesthetics)的實踐。益身美學,指的是不同於主流的美學(例如芭蕾、體操)以違反身體/損身為美,反而主張我們需要的其實是一種能支持身體、有益身體的美學新觀點(梁培琳,2018)。

圍繞著此核心概念,石岡媽媽們的身體即是這場工作坊的主角,而石岡媽媽們是誰? 1999年那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一群石岡受災的婦女們參與了心靈重建團體,透過戲劇抒發內心的遭受的衝擊,並在劇場工作者鍾喬與李秀珣的陪伴下決定成立劇團,至今已二十個年頭。劇團所關注的面向,也從心靈重建工作,漸漸轉變為女性、勞動與土地等議題。身兼客家婦女、家庭照顧者、果農或花農身分的媽媽們,在走出地震衝擊之後每日所要面對的,仍是傳統觀念加諸於女性的不平等地位還有資本主義邏輯運作下的農業困境,而這不也正是台灣農村婦女的縮影嗎?當廣大的媽媽們在二十年光陰中變成阿嬤們;當日復一日的家務與農務勞動在她們的肉身上留下印記,戲劇可以為她們作什麼?「老化」的身體與「異化」的身體又能如何反造主流美學? 回應此問題,今年「島上的家工作坊」從復健著手。

石岡媽媽劇團團長,楊珍珍媽媽的勞動現場

從體驗疼痛到練習抵抗

參與工作坊的學生成員們主要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應用劇場系學生、國立中正大學鳳梨急行軍成員組成。清晨,我們即分組進入不同媽媽們的勞動現場一起從事農務工作,有些人負責採摘梨子、有些人協助汰換文心蘭。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透過口述及繪圖初步認識到石岡媽媽們的身體狀況-絕大多數有肩膀、腰背、膝蓋疼痛的問題,而這不單單是老化造成的肌肉退化。學生們進入勞動現場,並在過程中親身體驗疼痛如何發生,例如一整天握著剪刀剪梨子,導致了扳機指、手指麻木、抽痛等問題;而文心蘭的每盆土壤都不輕,來回搬運的動作造成右肩與右手肘的僵硬和痠痛。去感受這種真實的酸痛與重複,是工作坊中重要的環節,因為由自己的身體出發的思考,比起旁觀,更多了不假思索的同理情感。在這個前提下,提出「為何農人們需要如此高密度的勞動?」之逼問時,便能夠避免落入「累了就要休息!」、「他願意犧牲休息時間來採收更多水果賺錢」等個人主義式的想像。進而發現媽媽們的勞動強度其實是深受市場價格之波動來決定,越不穩定的價格,越是帶來不平均的勞動強度。

帶著隱隱作痛的身體,大家回到活動中心,由物理治療師帶領大家進行伸展與肌力練習。暖身、拉筋、放鬆肌肉,在物理治療師傳授的動作中,其中一項很重要的概念即是「抵抗」,要鍛鍊膝蓋的肌肉,則必須抱膝加壓,膝蓋用力往外頂來抵抗手壓下的力氣。抵抗,才會有力氣;抵抗,才會進步;抵抗,才會痊癒。回到媽媽們的日常,修復身體的抵抗練習,如何可能成為修復勞動、修復女性地位的契機呢?抵抗,除了是身體的練習,是否也可能是思想的練習?

物理治療師指導大家如何增強膝蓋肌肉,以緩解膝蓋疼痛

創造、表演、觀看

物理治療師所說的「抵抗」實則是出於物理治療的譬喻,而不帶有社會學的意義。然而,民眾劇場的精神強調民眾意識啟蒙,並給予民眾一個新的語彙,去批判性地表達自身處於現實生活中所感到的矛盾(李月蘭,2016)。因此,這場工作坊也並非單純地遊戲在美學的思辨中,更在劇場工作者李秀珣的引導下多了一層左翼色彩。石岡媽媽與學生們必須結合生命經驗、勞動體驗與復健動作,在幾個晚上內共同創作出一幕短戲。例如,一組同學們因著某位媽媽想去瑞士旅遊的夢想,而設計出一段由媽媽去遊說大家一起出國的戲碼。

石岡媽媽:「我們一起去瑞士好不好?」
扮成農民的學生:「不行欸,我的水果還等著採收,價錢又不好……。」
石岡媽媽:「你的梨子這麼漂亮,加入我們合作社吧!可以賣更好的價錢。大家一起幫你採收吧!」
扮成農民的學生:「太好了,出發!」
(轉向另一個扮演阿嬤的學生)
石岡媽媽:「我們一起去瑞士好不好?」
扮演阿嬤的學生:「我很想去,但是要幫忙照顧孫子,不能離開。」
石岡媽媽:「以前我陳爸爸在兒女十八歲時給他們一張紙條,寫著:『上大學了,要自愛!』兒女阿自會好好長大的,孫子可以交給兒子媳婦自己照顧阿。」
扮演阿嬤的學生:「恩,出發!」
學生:「媽媽,要出去玩的話我幫你挑一個旅伴吧!(往觀眾找)」
石岡媽媽:「當初陳爸爸是我自己找的!這次我旅伴也要自己找!(挑中一個觀眾)。」

現場爆出歡笑聲,看似無厘頭的短劇,卻簡單地點出石岡媽媽們曾經籌組合作社、肩負由公公至孫子四代的照顧責任等經驗。舞台上的一樁演出,啟動的是台下的石岡媽媽們得以從他人的角度重新看待事件,並公共地討論,這樣的機制,使得家務事得以轉化為公共事務,認識到自身所面臨並不只是無法改變的「命運」,而是大家共同承受的社會問題。創造、表演、觀看,是把個人聲音凝結為集體的聲音,是啟動討論,是思想抵抗的步驟。反造主流的「島上的家工作坊」,從照顧被破壞的身體開始,作身體與思想的抵抗的練習,期待能漸漸長出改革的肌肉。

創作短劇的練習過程。攝影/黃顯淨

參考資料

  • 李月蘭(2016)。〈迴盪在換幕到真實的裂縫中-一條通往「民眾性」劇場實踐道路的反身敘事〉。
  • 梁培琳(2018)。〈Towards a probody aesthetics:ageing and occupationally damaged bodies in performance.〉

avatar

陳怡君

台大城鄉所研究生/書店企劃/銀髮網站外稿編輯

台大城鄉所研究生/書店企劃/銀髮網站外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