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們的教室比較大」談教學空間的私密性與教室客廳化

文: 妤霏、P. LU

「他們的教室比較大」是整個超展開對話的起點。一直以來,我們對於樓下有很多吹涼涼的空蕩蕩大教室,人卻總還是擠在小地方感到很狐疑 – 這絕對不只有他們需要畫油畫這樣的道理而已。「教室」以上課為名,其實潛藏著許多非正式的使用,這是空間不足,還是多功能使用的展現?以下是我們的觀察。

教室即客廳:教學空間的多重使用

儘管每個家使用客廳的方式不盡相同,客廳大致說來總是一個家分享生活,並接待外人的地方。客廳的大小與機能是家主人生活性格的體現。玄關的過度空間,儀式性的歡迎來到這裡的外人,同時也排除了不被邀請的陌生人(i.e.,到這裡就好不用麻煩了)。進入客廳,空間擺設函示了主人的風格與偏好,客廳的存在同時也是外人在一個家裡的活動空間,他的公共性暗示外人應該在此駐留,保護私密空間不被隨意入侵(#127私密性層次、#142起居空間序列)。客廳常常有半敞開的設施(#193半敞開牆)和其他空間做區隔,為這個有外人駐留的空間作定義,又保持這裡與其他空間的通透性。

#127 私密性層次

建築物空間應根據私密性程度案層次排列,不然無論是親朋好友或素昧平生的人登門造訪都會感到彆扭。因此在布置建築物空間時,要使他們有層次性,這個層次為入口、公共、半公共、私密。就算是貧窮的人也會盡可能地想辦法弄一間客廳,客人與該家庭的親密程度會決定他在這個屋子能走多遠。

#142 起居空間序列

建築物的每個角落都是可被利用的起居空間,但依據私密性程度的不同,對舒適性及圍合程度會有不同的要求。

photo credit:林妤霏

#193 半敞開牆

過分閉塞的空間會使社交活動受阻礙,也會妨礙人從一社交場合過渡到另一社交場合,然而過度敞開的空間則不能滿足社會生活的不同要求。利用半敞開的牆—帶有裝飾的柱子或像櫃台高的牆—有助於取得封閉與開敞間的平衡,使人在該空間感到舒適。

photo credit:林妤霏  

對離家在外,蝸居在宿舍或租屋處的大學生們來說,帶著公共性(i.e., 我的同學都可以自由進出)和排他性(i.e., 其他人要透過邀請才能進入)的教室,就成為「分享」生活的重要場域 – 是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客廳」。授課的地方成為客廳,我們認為並非當時空間設計者的初衷,卻是共同學習(co-learning)時代性的表現,以下是一些鼓勵教室即客廳的空間特質。

小巧且愉悅

教室需要多大,取決於這裡要供多少人使用,隨著課程中小組討論的比重越來越高,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的大教室。小一點的教室有助於建立討論的氛圍,研究指出,高聲談話最遠只能傳遞到2.5公尺,加上人的視力有限,故小組討論最好能在直徑2.5公尺的圓內且不要超過12人(#151小會議室)。

此外,溫馨的氣氛有助於教室過度為學習型客廳。教室的環境越溫馨,就越能創造共同學習(好似跟朋友聚會一般)的環境。橘、黃、紅是讓人感到與自然親近般的顏色,室內溫暖的顏色讓人更舒適的度過煩悶的會議(#250暖色)。而當室內光線能巧妙地聚集在一起時能增加群體的內聚力使團隊更為團結,且能增加大家對中心的專注力(#252投光區域)。

#151 小會議室

1970年代大學教室大小通常與班級規模不符合(教室過大)且課堂上多為小組討論,所需的空間不需要這麼多。而會議室大小通常會設計成超過15人使用的房間,當會議在過大的房間內進行時,人們會自然地往後坐,發言人則會面對一排排空的座位,在這種情狀下很難建立親切和緊湊的氣氛。

photo credit:王竣鴻  

#252 投光區域

均勻照明會破壞空間的社會特性,使人感到暈頭轉向和無邊無際。而投光區域能使界線被顯示出來,進而增強內聚性及私密程度,以提高人對人的注意力及親切感。

photo credit:王竣鴻  

#250 暖色

室內各種顏色的溫暖感會以某種方式造成舒適和不舒適。且光的顏色並不適單單取決於光源,而是由光源與反射過後的光交互作用而成。

photo credit:林湘芸  

明亮而通透

相對於小群體需要的討論空間,「活的」大教室該是什麼模樣呢?研究指出,

一個地方的光線讓人決定要不要在此處逗留,我們總是比較喜歡明亮的地點,通常會使用兩面採光讓室內的光線變得更加自然。(#159兩面採光)。

此外,提高天花板的高度有助於提升空間的公有性(#190天花板高度變化),

空間是否能成為大家會聚集的場所,取決於空間的公共性,當空間過於狹小時,人會認為該空間過於私密而不願意靠近。

#159 兩面採光

當人們有機會選擇時,總會被擁有兩面採光的房間吸引。兩面採光能減少炫光讓人能更清楚的看到周遭看得更仔細,更能深入了解周遭的人。如果無法兩面採光,可以利用加高天花板高度、把牆壁粉刷的很白、加上很高的窗戶來解決。

photo credit:林妤霏  

#190 天花板高度變化

天花板高度關係到人們之間的社交距離。天花板高度會影響聽者對聲源距離的感覺,會改變人們的距離感。私密性強的地方會要求天花板很低而公共屬性的場所會要求最高的天花板。而天花板高度會與空間的長度與寬度有關,人們會依據空間的比例感到舒適或不舒適。

photo credit:王竣鴻  

什麼都能,什麼都可能

正經八百上課的地方,下了課往往不是這般樣貌:五點之後的K歌教室,慶生會,水餃pa,練舞,彩排,做模型,什麼都有機會,什麼都有可能 – 就像是個客廳啊。教室也可能同時出現多種不同的活動,打球打累了休息的同學(#94在公共場所打盹),與認真準備考試的同學比鄰,前面還有一組正在認真準備簡報,以及一組忙著連線抓寶的同學。不同的活動讓教室充滿活力,只要提供一個安靜、舒適、有保護性的場所,大家都有機會不相干擾的做自己的事(#150等候場所)。

#150 等候場所

等候的過程只有內在的矛盾。等待時感到無聊或不安,會使等候的時間感覺起來比較長。當等候場所能提供一些安靜的、有保護性的,又不必為等候感到焦慮的地方,自然的人們就能自由自在地做他們要做的事,看是要參與活動或是甚麼都不做的神遊都行。

photo credit:王宜婷  

#94 在公共場所打盹

當遊人能在公園、公共門廳或門廊內悠然進入夢鄉時,這就是這些公共場所取得成功的標誌。當這些地方有相對遮蔽的區域、不受人群影響,並能提供舒適的地方或足夠數量的板凳時,遊人就可以在那裏打瞌睡或做自己的事。

photo credit:林妤霏  

結論:當我們在一起

出門在外的朋友就像家人,有志同道合的夥伴時,再怎麼苦悶狹窄的場所都可以很有趣,如果教室也有使用分區,教室即客廳所代表的應該不是空間不足,而是mixed-use的活力,在凌亂中帶著秩序,而且,似乎什麼都可以。







-featured image credit- Derya.Co

– 相關文章 –


avatar

妤霏

要考研但都在打排球逃避人生。
avatar

P. Lu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菜鳥老師一枚。擅長氣候變遷,韌性城市發展與國際比較研究。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目前棲息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人生充滿跨領域與超展開,專長是空間規劃,氣候調適,都市防災,韌性城市與參與式地圖製作。身邊有一群厲害又撐得住的同伴,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