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為老空間拋光.空間活化議題沙龍】側寫

文:林佩儀

時間:2019年9月24日(二) 18:30-21:30
地點:木見140共享空間 (台北市文山區景美街140號)

主持人|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楊志彬

與談人|
綠點點點點負責人 黃芳惠
臺北老屋新生大獎計畫主持人 蕭定雄
flyingV / 濕地共同創辦人 鄭光廷
宜蘭stay旅人書店創辦人 林世傑
埔里穀笠合作社共同創辦人 張森葳

老屋再生與閒置空間的活化,作為咖啡店、餐廳、青年旅舍、展演場所或是社區空間,成為這幾年的熱門話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新興空間,最大的挑戰倒不是硬體空間如何改造,而是空間如何經營。換言之,在空間活化的背後,真正想活化的是「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台北老屋新生的一百種樣貌

2019 年臺北老屋新生大獎總報名件數高達 95 件,意味著有將近一百種老屋新生的想像正在台北發生。臺北老屋新生大獎計畫主持人蕭定雄認為,近年來老屋再生多與文化風格的消費市場呼應,應該要再審慎地思考「老屋新生大獎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於是,今年特別將「公共性」列入評選的標準之一,強調重獲新生的空間,也要是有溫度的空間。但什麼是公共性?打開空間做為商業營運?開放給社區使用?那一般住宅使用就沒有公共性嗎?蕭定雄從不同案例中告訴我們,從空間上,可以透過什麼技術去改善動線和採光,以及增加公共性;經營上,不只是商業的模式,還有街區的營運。住宅類的案例有舊屋的溫度、生活實驗所和萬華陳宅;非住宅類的案例有天成文旅 – 華山町、 什木工地、 潮小屋、Bito・永樂、 台北 NPO 聚落;社區空間類就有岸汐職人聚落、南機拌飯、日日昌小公寓——The School of City Makers 和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這些地方藉由打開自己的空間,空間內縮設計等等手法,跟街道、社區有所接觸,創造了城市中許多有溫度的公共性。

2019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入圍作品(圖片來源: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臉書粉絲專頁)

Open space, Open green, Open mind

從綠點點點點和濕地兩個台北空間活化的案例,發現原來打開空間,也打開了綠生活和藝術的可能。綠點點點點的黃惠芳談自己在古風里小白屋的經驗,最初因為 open green 計畫,開始綠化師大周圍環境。後來思考,如果要自主營運,公有空間不能營利怎麼辦?如何支付水電費?後來發現資源補助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人」。綠點點點點在實踐綠色生活的過程中,從社區綠色公車、工具分享、器物改造、堆肥、屋頂菜園和互助修理站等等,都需要有人一起來完成。他們藉由簡易的勞動和資源再生,試圖去重建社區關係。低門檻的使用規則,開始執行「工具分享,加倍奉還」規則,擴大資源的分享,針對特定議題的社群漸漸在小白屋凝聚。例如透過木工實作,有人教、有人學、有人幫忙,在付出與貢獻的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空間開始產生關係。透過資源被使用的過程,產生了人跟人之間的溫度。打造社區全齡共享空間,製造人和人相遇的一個基礎。綠點點點點的綠化,不只是對綠色生活的追求,更是社區的有機成長。

綠點點點點的「工具分享,加倍奉還」經驗(圖片來源:社大全促會拍攝)

flyingV 與濕地的共同創辦人鄭光廷則點出他認為空間活化的重點是「平衡」,有要達成的目的,但也要有好的做法。空間要活絡,他認為就要讓空間有內容。濕地所在空間的前身是月球大飯店,在這樣一個充滿故事的空間中,再加入現在或未來的敘事,在空間中名為創意的交流,實為想像的碰撞,產生意外的效果。以月球大飯店為點,繼續向外擴散,觸及到外面的六條通。「你不能一進來就被討厭。」鄭光廷笑著說他幾乎去過六條通每一家酒店,跟這裡的社區交陪。街區是變動的,要如何讓彼此有更多交流,去創造更有趣的條通巷弄?舉例來說,在濕地裡面,有展覽、辦公室、酒吧、咖啡廳、音樂活動等空間,他們嘗試舉辦過各種「促咪」(有趣)的活動,像是條通藝術季。或是去談「酒店文化中的性別議題」,邀請在林森北的酒店工作者現身座談,門票瞬間搶光。但鄭光廷認為策展、音樂或是活動都只是手段,就像他的 flyingV 經驗,募資就只是你能夠做一件事情的最低門檻,開始有人願意進來參與、合作、創作,才是空間真正地被活化。

鄭光廷從濕地談空間經營的「平衡」(圖片來源:社大全促會拍攝)

一種在地生活的態度

離開了台北的生活,一種反向的城鄉移居模式,漸漸地在台灣各地開花,以南投埔里和宜蘭市的案例,談一種有別於城市的空間活化型態。張森葳與夥伴在 2012 年從「多喝水」事件開始關注埔里的農業問題,然後開啟了第一個共同生活的開放空間「籃城好生活」,並成立「榖笠合作社」後定居埔里,最後是有沙龍、展覽、參訪團、小旅行、打工換宿功能的「小村映巷」開幕。難以想像在南投的埔里,有這麼大的一股能量,持續運作著,關注的面向從農業發展到鄉村生活的營造,都在他們的守備範圍之內。而張森葳和伴侶更開了一間「禾恬」咖啡廳,不但可以推廣米食,吧檯更成為分享農村生活的場域。森葳認為從空間活化的角度來看,城市和鄉村有著明顯的兩樣情。在鄉村,空間的取得,要透過人情的關係才能夠取得,各種行動都非常依賴在地的人際網絡。也因為這樣,空間乘載著互動性高且緊密的社會關係。吸引更多有相似理念的人加入,不只是因為房子弄得乾淨漂亮,而是喜歡某一種生活的模式。透過人的群聚營造出生活的氛圍,成了人們移居的重要關鍵之一。

籃城好生活的夥伴(圖片來源:籃城好生活臉書粉絲專頁)

宜蘭 stay 旅人書店的創辦人林世傑,則分享了自身特別的空間活化經驗。原本他只是想在宜蘭市開個書店兼自己的設計工作室,設計工作是本業,書店是不賺錢也沒關係的副業。但沒想到他的書店開幕後,許多老人家會自己搬椅子、帶水果,待在他的書店裡聊天休息。需要有個地方開會討論的年輕人,也會選擇來他的書店聚會。從沒想過書店吧檯看出去會是這副光景,舊城人們沒有地方可以去?而書店作為平台,讓他看見了這些年輕人的需求和老年人的困擾:「青年走不進舊城,舊城找不到青年」。他從文化著手,認為可以利用文化解決社會問題。透過上百場的文化行動,與數十樣的文化產品,試圖去解決宜蘭舊城的問題。意外的,解決了社會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空間問題。長期被車輛佔據的街道、治安不好的公園、沒有人去拜的岳飛廟,因為各種市集、活動的舉辦,解決了這些長期無人也無力處理的問題。整條碧霞街開始改變,開始有人回來買房子、開店做生意,許多是在地居民的第二代。表示這裡創造的不只是觀光熱絡的樣態,而是回來宜蘭生活的可能。

2018年宜蘭舊城碧霞街舉辦大俠夜市(圖片來源:Stay 旅人書店臉書粉絲專頁)

社會基礎建設

從這些案例中看到,無論是都市、城鎮或是鄉村,有趣的都不只是這些空間的新生,而是從單一空間改造開始,無限擴散出去的關係網絡。綠點點點點以各種工具作為媒介,讓生活變得複雜,社區變得有趣。濕地則從月球大飯店的新生,串聯六條通週圍商家,讓人們看見更多元華麗的條通巷弄。籃城新生活喚起人們對於在鄉村共同生活的想像,打開一個又一個的空間,進入地方緊密的人情網絡。旅人書店的開啟,意外地開啟宜蘭舊城的新生,翻轉地方的生活樣態。在一個地方居住,所延伸的是你的生活,而所有的生活都在空間內發生,空間的新生幾乎等同於生活的再造。

黃瑞茂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認為無論是都市更新或是都市再生的行動,每個世代面臨的挑戰和困難都有所不同,能使用的科技也越來越多元,但唯一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必要。從這些空間中,黃瑞茂老師看到「社會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的實踐,人們開始重視這些讓人們可以相聚、建立連結、強化社區網絡的開放空間。未來,老屋的新生與空間的活化,隨著時代變革,會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新生活方式。

黃瑞茂老師談「社會基礎設施」(圖片來源:社大全促會)

avatar

林佩儀

來自雲林的鄉下小孩,嚮往著城市生活而來到台北,卻總是在城市中尋找熟悉的人情味,容易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串連而感動。師大地理系畢業,目前就讀台大城鄉所。
avatar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NAPCU,簡稱全促會)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九日正式成立。在台灣,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解放知識」,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公民社會」。社區大學希望打破菁英獨享的教育象牙塔,提供成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與認識現代社會的成長管道。

來自雲林的鄉下小孩,嚮往著城市生活而來到台北,卻總是在城市中尋找熟悉的人情味,容易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串連而感動。師大地理系畢業,目前就讀台大城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