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街頭遊戲,玩出創意:特公盟的街道遊戲

撰文: 諶淑婷 圖片提供: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你上一次上街玩是什麼時候?是十年前、二十年前?如果時間已經久到你無法回憶,那麼今年C-LAB「2019玩聚場Play Arts——夏日藝術節」邀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下簡稱「特公盟」)舉辦的街道遊戲,是你「重返街頭」的好機會。

這兩年推動了上百個特色公園於全臺遍地開花,特公盟可說是臺灣目前推動兒童遊戲權「最國際化又最接地氣」的團體,這個由媽媽組成的團體運用了每個人成為全職媽媽前的專長,蒐集遊戲相關論述,舉辦記者會倡議,拜訪國外團體或專家,不厭其煩與公部門溝通,開拓合作改善公園遊戲場的任何可能。

嘗試實現「街道是人們的」理想

「特色公園很受歡迎,其實大多是打折後的成果,預算不足、場域限制、國外工法無法搬到臺灣等隱藏版困難。」特公盟常務理事李玉華說,公園改革現實難題重重,關乎社會如何看待兒童遊戲權,但英國有一個與特公盟一樣由媽媽組成的團體「Playing Out」,爭取在家門口的公共區域封街遊戲,從2007年發展至今,已經變成一個成熟的政策,全英國有60幾個城市,市民只要上網申請,就能有封路遊戲的權利。

「不只是臺灣和英國,全世界都面臨都市化帶來的副作用,反映在孩子身上,就是公共空間不夠用,針對兒童需求的設計愈來愈少。我們必須釋放公共空間,而不是把孩子困在公園或親子館,變成『政府規畫好你們才能玩』。」查詢資料後,李玉華發現除了英國,沖繩國際節、香港許多社區活動都是封廣場、封路,另外新加坡、越南、西雅圖、紐約、洛杉磯都有類似活動。

這也是特公盟去年開始網路募資,推動街道遊戲的起點,她們要邀請全民支持孩子上街去玩,因為在英國封街遊戲不必花錢,臺灣要租借道路卻需要租金、押金、交通管理費用,算起來至少十幾萬元起跳,對政府來說,這是「使用者付費」的一場活動,而非實現「街道是人們的」理想。

另一個問題是,街道遊戲是一場熱鬧活動,還是一種理念支持?若要達到後者,就必須讓民眾相信,孩子不僅可以上街玩,還能玩得很好!特公盟必須拓展對於遊戲的想像,例如大地塗鴉、泡泡遊戲、敲敲打打,先上街頭,才能讓更多人看到空間議題,孩子的遊戲空間真的太少了,封街只是暫時性的創造出空間給孩子。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太有玩的能力,在沒有玩具、遊具的場域,孩子可能不知道玩什麼、覺得無聊,寧願投入3C產品。有趣的是,街道遊戲正是某些國家用來對抗數位化童年、肥胖童年、室內化童年的解方。

在C-LAB的彩繪、泡沫街道遊戲

能加入C-LAB「玩聚場」的陣容,特公盟充滿期待,畢竟對許多人來說,空總一直是神祕的軍事基地。即便近年變身成藝文空間,但神祕的氣氛仍讓人舉步不前,然而,街道遊戲將會吸引一大批孩子,兒童遊戲會和其他藝術家產生交集和火花吧!當藝術家看到小孩在遊戲、沒有任何目的的玩耍時,會刺激他們產出什麼樣的作品或論述?特公盟成員也十分期待。

除了舉辦一場結合了彩繪、泡泡與泡沫的街道遊戲,也將舉辦孩子王工作坊、兩場談論童年遊戲的論壇,「這件事不是孩子玩一玩就結束了,我們希望能邀請各領域專家,例如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甚至是玩具設計師、社區營造者都來關注,提出專業的論述,讓街道遊戲不是一場稍縱即逝的嘉年華,想像一下,如果全國的社區大學都能把街道遊戲視為常態業務,每個月舉辦一場封街遊戲,那會有多好玩?」李玉華說。

建築空間規畫納入兒童與遊戲

在市中心佔地約7公頃的空總,也讓李玉華聯想到英國倫敦的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那裡原是1950年代為了展現英國已從二戰創傷後復原的展示國力建築,位在泰晤士河南岸,是全世界最大型的藝術中心之一,舉辦各種藝文活動,也包括四層樓高滑梯,互動噴水設施,為兒童專屬設計的藝術節,幼兒免費的戲劇季,內部的詩歌圖書館還特地張羅了一區專屬兒童,呈現沙發上有成人在讀詩,小孩在旁遊戲的有趣情景。

丹麥哥本哈根諾雷布羅(Nørrebro)區,有多達來自60個以上國家的人居住,種族多元,過去被視為複雜、混亂的地區。但丹麥政府選擇改造公園,除了設計好玩又好看的公共設施,著名的黑色章魚造型的溜滑梯,與房子融合為一體的滑板區,還將各國文化樣貌的符號融入於Superkilen公園的造景上,每個人都要來此朝聖、打卡、拍照,原本人人嫌惡的區域,變成人人趨之若鶩。

更別說紐西蘭基督城,在2010和2011年連續受到強震侵襲,市區滿目瘡痍之時,政府選擇以興建家庭遊戲場,把人群重新帶回市區,「這些案例讓人感動,因為政府規畫空間時想到了兒童!也不會因為沉重的歷史選擇不改變,或是以『莊重』為理由拒兒童於千里之外,邀請兒童走入建物,才能讓歷史增添新層次。」李玉華與所有特公盟成員都在期待,改建修整後的C-LAB能把兒童需求視為重要考量。

如果不希望這一代的孩子對於生活各面向太疏離,就要讓這座城市的歷史加入遊戲或者是互動的設計,讓孩子可以與歷史相連結。因為這座城市,不只是成人生活其中,這裡也是孩子未來的城市,讓孩子好好的玩,然後認識這座城市過去曾發生什麼事情,未來又有什麼改變可能,讓他們相信,自己擁有主導權與使用權,兒童就是這座城市的一部分!

原文刊載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O+》

avatar

諶 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孩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合著有《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以及《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avatar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